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心实意还是暗藏阴谋?

梁小勿猜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刘备有那么慷慨,把自己一生心血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吗?断然不可能。从他的后续部署可以看出。

一是,对诸葛亮打感情牌

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有当皇帝的能力,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这个能力,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更是令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

二是,提拔他人进行制衡。

托孤之人中的诸葛亮,荆州势力的代表人,蜀汉丞相,主持后勤,内政。李严属于益州势力代表人,尚书令,主掌军事。赵云:跟随刘备转战万里,刘备最亲信的人,刘禅的救命恩人,后主刘禅继位,封赵云为永昌亭侯。三种势力相互依存,刘备没有给谁一家独大的机会。

且不说刘备的真心假意,但是诸葛亮至始至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谈史论今100


三国里的刘备看似忠厚老实,对诸葛亮十分放心,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但实际上他真的对诸葛亮是全无保留的信任吗?其实并不是,他还是在很多地方都对诸葛亮处处提防。

最典型的能看出刘备心眼多的例子就是,他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历来对刘备临死前与诸葛亮说遗言时的想法有两种观点。一是刘备真心的想让贤,就是他觉得自己儿子确实不成器,刘备对诸葛亮也是十分的信任,他希望如果自己儿子将来做不出成绩的话,诸葛亮能够自己取代他当蜀国的皇帝,刘这样说是发自肺腑的,全部都是内心的真话,并没有半句虚情假意或虚与委蛇在里面。

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说刘备此人十分疼爱刘禅,当然想自己的儿子做皇帝,他其实是在试探诸葛亮,如果说诸葛在回答上稍微有一些错误或露出想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时,就会让他人头落地,同时也为了逼迫他表态,让他保证即使刘备死后也一定会对自己儿子刘禅无比的忠诚。

其实根据书中描写的刘备那时的托孤状态,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是以一个经历了戎马半生看透了一切的老人的身份来说的,那时候他的心是十分的淳朴素净,只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给诸葛亮和旁边的儿子以及蜀汉的大臣们听。

在很久以前,刘备确实曾经考虑过要防止诸葛亮一家独大,所以他通过在诸葛亮的旁边安插一个人来监视他。这个人的名字叫李严。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想法也知道得很清楚,所以说他对李严十分尊重,李说干啥就干啥,从来不和他对唱反调。但是孔明也有自己的逆鳞,那就是北伐。如果李严一旦违反了北伐的政策的时候,诸葛亮就会不顾刘备的面子,强行对其动手。

那既然刘备对他这么不放心,为什么不在他旁边安插一个更强大的阻碍呢?其实刘备也明白,现在蜀国已经完全离不开诸葛亮了,自己的儿子没有能力,要想让蜀国能够在另外两个国家的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发展下去,必须依靠诸葛亮的才智。他这么做无非是想避免蜀国遭到更大的内耗而已,但是他还是对孔明有所提防,所以给李严安排这么一个四不像的职位。

李严被诸葛亮杀了之后,刘备就考虑再三。他觉得如今只有无条件信任诸葛亮这一条道路了,所以说他把一柄尚方宝剑交给了诸葛亮手上,让自己的儿子刘禅认他为亚父。虽然说刘备在以前曾对诸葛亮有所猜忌,但临死的时候对诸葛的确是无条件的信任,或者说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意思是说我现在已经没有能力了,我的儿子本事也不行,我把蜀国的未来全部都交给你,你是愿意忠心辅佐我儿子也好,或者愿意取而代之也好,我都没有任何意见,也没有任何的办法。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是万万不可能在他托孤的时候在四周埋伏刀斧手的。如果说他要设计杀诸葛亮的话,那前面一直做戏有什么意思呢?刚做完戏就把对方杀了岂不是多此一举呢?

而且诸葛亮十分的聪慧,只要一点蛛丝马迹都可以让他看出很多端倪。如果说诸葛亮知道了这件事,那么将来他怎样面对刘禅呢?他还能够忠心耿耿的辅佐他吗?或许本来他心里有这个打算一直当忠臣,但知道最后件事后反而心生二心,心想我如此忠心耿耿,你却布局想杀我,那我就如你所愿,让我诸葛氏来当蜀国的皇帝。那刘备可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个人觉得,当时的蜀汉和诸葛亮,已经谁也离不开谁了,。而且刘备分析诸葛亮是那种十分讲究名誉的人。他不会冒着被天下人唾骂的风险来改朝换代。诸葛亮对刘备也是十分的忠诚,没有辜负他的信任,他一直以来的鞠躬尽瘁,一直北伐,最终心血耗尽,病死在五丈原这个地方。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都奉献给了刘备、奉献给了蜀国。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阿辉看历史


刘备能从一织席贩履之人做到三分天下的皇帝,自然有过人之处,然而其城府之深在三国也是排上号的,夷陵之战战败后,刘备气数已尽,白帝城托孤没有直接对诸葛亮说,你一定要好好辅佐我儿子,不要有取而代之类的恳求言语,而是对诸葛亮道“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子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言下之意兴复汉室的大业还没完成,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才,你可以做皇帝之位,这是刘备在耍权谋,虚伪恐吓试探诸葛亮的野心,也是在敲打诸葛亮,决不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是封建王朝的传承惯性,没有把天下让给外人一说。

刘备也没办法啊,夷陵之战惨败,蜀汉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的关键时刻,东吴和曹魏有可能随时进攻蜀汉,想让诸葛亮拯救蜀国于危难之中,他知道刘禅没有诸葛亮的辅助很难度过难关,诸葛亮何许人物,自然知道刘备话中的种种意思,当即表态誓死效忠,尽心尽力辅助少主。

况且诸葛亮也从未有造反之心,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是,从未留有余地的辅助教育刘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为了刘备遗愿呕心沥血克复中原,匡扶汉室,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也算对的起刘备的遗愿了,如果当时诸葛亮流露出了取而代之的意思,刘备会当即杀了诸葛亮吗?大概也是不会的,军机政要皆要依靠与他,杀了他蜀国也会朝不保夕,刘备白帝城托孤这招也是高明,同时也很无奈,给了诸葛亮至高的权利,又要了你的承诺,用你的名声束缚你。


历史沧桑


没有阴谋,是真心实意

刘备报仇兵败东吴退守白帝城,又因思念关张忧伤过多,身染重病且无心腹在身边。在本人和国家处在危难之时,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设下阴谋诡计。既无阴谋可言,那就是真心实意,是真正的遗诏托孤。

这从立遗诏之时,与孔明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一),孔明到永乐宫探望时,刘说有幸得到丞相,成就了帝业,恨不听良言而兵败取祸,如今深感后悔,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此时的刘备病痛加懊伤,忧愁加担心,即使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他明白蜀国前途只能寄望于孔明,上下没有比孔明才智更出众的人选,也只有孔明可使国家和平稳定发展。

(二)刘立过遗诏后又对孔明说,我虽不读书,也大概知道一些道理的深浅,并且引用了圣贤的原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后又说,我本想与你等共灭曹操,共扶汉室,不幸中途而废,望丞相时常教导太子。此时引用古话也可说明刘的诚心诚意。

(三),稍后的话更能显示出刘的心里话,也是刘的大度胸怀的气量。你的才能于曹丕十倍之上,定可安邦定国成大业,若太子可辅助就助之,不可辅就取代之。此处的刘确有点私心,前半句赞美的,后半句是防人的,他先把话当众挑明。就算以后孔明有野心,也受制于此话,这也是刘的高明之处。

(四)最后的当众告知,鲁王和梁王,朕死后你兄弟三人,要尊孔明为父,大小事都以父相待。如此对儿子的遗言,应当是情真意切,没有什么虚假成份。当然还有对赵云等人,说的话也可证明刘的诚心。

(五)刘的遗诏书中,又一次提到“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见是真心啊。从以上五点确实可以看出,刘的托孤的确没有阴谋诡计。





柔美的风飘悠的云


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是掺了水分的真心实意,为何这样说呢?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是这样描述的:“先主病笃,托孤于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刘备白帝城托孤是托了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李严何人?与诸葛亮不同,李严是东州集团的代表,也就是说诸葛亮和李严是不属于一个派系的,刘备的这一安排虽说有拉笼东州集团的意思,但同时估计还有掣肘诸葛亮的想法在里面。托孤于两人,而不托孤于诸葛亮一人,说明刘备对诸葛亮还是不太放心的,所以说是掺了水分的。

那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到底是不是真心实意呢?也是有的,我们首先来看看刘备临终之前蜀汉的状况,经过夷陵之败,蜀汉元气大伤。那些刘备曾经颇为倚重的谋臣武将,比如法正、刘巴、关张黄马等都一一死去,剩下的还有点儿威望的,除了诸葛亮,就只剩赵云、魏延了。魏延常年跟随刘备出征,深受刘备器重,但魏延毕竟只是个行军打仗的将领并不适合托孤,赵云一样。能够担任托孤大任的也就只剩下诸葛亮了。

更何况刘备也深知刘备集团作为外来者,蜀地人心浮动,必须要一个有治国能力的大臣稳固内部统治,遍观蜀汉阵营,诸葛亮无疑是最合适的。所以说,刘备是只能托孤于诸葛亮,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是又想托孤于诸葛亮,但又不放心诸葛亮。于是,刘备为了以防万一,做了两件事:

  • 第一件便是前文提到的“掺水分”的方案;

  • 第二件便是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得那通话,什么刘禅不行,你就取而代之,这话谁能信啊,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怎么舍得拱手让人,这明显是激诸葛亮忠心于后主刘禅么。

因而说,刘备白帝城托孤并没有暗藏阴谋,只是对诸葛亮有点儿不放心罢了。


混沌聊史


当初刘备为了给给二弟复仇,不顾吴蜀联盟的大局,孤注一掷决战江东,到头来演了一番白帝城托孤,郁郁而终!

有很多人认为刘备对孔明是推心置腹,其实不然,这是完完全全的虚情假意,这是老狐狸的客套话,再说白一点,为了给儿子留条活路,当年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里曾给过刘备精彩的评说,在三国里面论演戏刘备那是宗师级别的,一到关键时刻就是一顿大哭,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大概也不为过。

当年刘备临死前也是大哭一场,希望诸葛亮取代阿斗,为什么刘备是如此信任诸葛亮,我想这是刘备谢幕前上演的最后一出大戏,因为刘备明白,凭借阿斗的才干不足以和诸葛亮一较高下,张飞关羽两位把兄弟也不在了,此刻他能依靠的人只有诸葛亮,不管诸葛亮在他生前表现的如何忠诚,但是身后事没有人敢于担保,万一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取代阿斗,阿斗生存的概率接近于零,人心隔肚皮啊,所以为了自己子孙后代着想,刘备又上演了一出大戏,当然诸葛亮也不傻,演的也很到位,历史记载汗如雨下,诸葛亮明白,刘备是在试探他,万一诸葛亮答应了取代阿斗,说不定当时就完蛋了!

试想一下有哪个老板辛辛苦苦打了一辈子江山临死了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一个外姓人,那是不可能,有机会你可以问问王健林,马云过世后愿不愿意把他的公司交给自己的手下小弟,我想不会!

简单的从人性推论,刘备不过是在演戏!只不过是演的好,骗了诸葛亮,骗了后世千年,在完美过继权利的同时上演了一出君贤臣忠的千古大戏!


我的乡村生活故事


对于《三国演义》有所了解的一般都会知道,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件大事,也就是刘备在临终之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还把所有的权证都交到诸葛亮的手中。刘备曾经就三顾茅庐情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打下江山,如今又再次将儿子也交给他,难道他就如此信任他,不怕他谋反吗?。


第一,刘备具有看人的才能, 俗话说英雄起于草莽,谋士出于江湖。刘备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由于在乱世前半生中先后和公孙赞、董卓、袁绍、曹操、吕布、袁术、孙权、汉献帝等人相处。 所以经历了很多,也就磨练出来了识人、用人的眼光。 刘备的各个铺作:刘、关、张、赵、诸葛等都是在战争中相识的。 在这些人之中,诸葛亮 是刘备的最重要的功臣,小编觉得,要是刘备连自己一直以来最重用的人都不能相信了,那么他的国土早就不属于自己了。


二,刘备集团中内政型人才缺乏 刘备集团在早期只有麋竺、孙乾等聊聊几个文臣,极度缺乏战略型谋士和内政型人才。 所以刘备宁远得罪刘表也要在荆州大量招揽人才,诸葛亮就是这一时期被刘备三顾茅庐请求出山的。 而且诸葛亮的确完美解决了刘备战略和内政问题。 在托孤一事上除了诸葛亮,其他备选方案都风险极大。


三,诸葛亮在蜀地没有根基 诸葛氏是琅琊望族,但是经过战乱,诸葛氏居家难逃荆州,虽然在荆州和荆襄氏族关系错综复杂,但在蜀地却是水上浮萍,没有多少根基。 同期托孤的法正是刘备一个备选人物,但是法正投靠时日太短,更是蜀地望族,仅这一点就不能让刘备放心。


四,刘备根基尚在 刘备、曹操、孙权作为三国开国之人,都有自己核心班底。 司马氏能篡曹,是因为曹氏忠臣在前后几次事件中被清洗殆尽,曹氏几代皇帝都短命的原因。 刘备虽然战败身死,但核心班底没有受损,完全能撑起蜀中割据的局面。


五,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作者罗贯中对于蜀汉有着一种奇怪的喜好,对于刘备的定位也是忠厚温和,礼贤下士。而刘备往往很出色的完成了这样一个角色的表演,对于收买人心是运用娴熟的了。在三让徐州中,刘备力辞徐州牧的职位,不肯接受陶谦的让位,最终在‘万般无奈’下才‘勉强’接受。在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劫持到许都后,刘备严厉批评了糜芳的建议,‘慷慨’的放徐庶离开,让徐庶感动的一塌糊涂,即便是进了曹营也是一言不发。在长坂坡里,赵云为救阿斗杀的七进七出,刘备便当着赵云的面将孩子摔在地上,说道“为了你,差点害我损失一员大将”。


六,纵观历史,历朝历代都不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汉朝的开国将领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呢,那些事件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国家安定,边境无事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在蜀汉后期,朝中无人,因此刘备是不可能去杀诸葛亮的,除非他想将自己拼死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与魏、吴。因此小编觉得,那些所谓的白帝城托孤的阴谋论,是不可能的事。

诸葛亮的拒绝真的是十分机智的,也突出了他的才高行厚。最终刘备将儿子和王朝交给诸葛亮手中也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小编觉得,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心的。


小扎说事儿


我来简单回答这个问题:刘备托孤的历史背景是关羽被东吴所杀,荆州丢失,使得蜀汉政权受到严重打击。刘备一怒之下起全国之兵讨伐东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回白帝城一病不起。这才招来诸葛亮商议后事。

那么托孤是真还是有阴谋呢?多数人都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这番话才会有此揣测,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统一天下,我的儿子刘禅如果还行,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废掉他,自己代替他。

那么这番话是刘备的真实内心想法,还是试探诸葛亮的呢?我想两个方面都有:首先刘备清楚自己儿子的本事,自己死后,刘禅是没能力治理好蜀中的。那么当时有这个能力又可以信任的人只有诸葛亮。以刘备的性格一定会会对诸葛亮说这番话,如果不这样说反而不像刘备的一贯风格了。再者刘备看人用人还是非常准的,他清楚诸葛亮的性格,越是这样说,诸葛亮越是会死心塌地的辅佐刘禅。如果说还有其他的,也不能说是阴谋,而是阳谋,退一万步说,诸葛亮要废掉刘禅,因为刘备这番话,也会保刘禅一命。所以说,刘备托孤是真心实意,有阴谋或者说是阳谋也是真,不过是给诸葛亮套上了一个枷锁,给了一个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由。但是杀诸葛亮的想法是没有的。






東山客


首先说结论,是真心的。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从诸葛亮的《出师表》来看。


大家都读过他的出师表,通篇内容都是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指出不得不北伐的理由,并劝解刘禅亲贤远小,不要忘记刘备同志的遗志。我相信,如果不是诸葛亮真心为刘备、刘禅,为蜀汉朝廷着想,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同样,刘备如果不是真心实意将蜀汉基业托付给诸葛亮,并告诫刘禅和其他人全力配合诸葛丞相,那么蜀汉根本不肯能以一州之地抗衡“天下十分有其九”的曹魏,以及态度暧昧,很可能背后再捅你一刀的“孙十万”孙权,这点,一生戎马的刘备比谁都清楚。

当时的诸葛亮集行政、军事、人事大权于一身,“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谓是蜀汉的“无冕之王”。说实话,历史上任何一个在“主幼国疑”的情况下拥有这么大权力的人,无一不篡位,无一不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是他没有,他为国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只为完成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和他的共同心愿——兴复汉室。

近几年野史圈兴起一股贬低刘备、诸葛亮的歪风,说他们虚伪狡诈,一个个都是玩弄权术和心术的高手,说当年刘备在后堂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诸葛亮但凡犹疑或者答应,必然冲出来将其斩首示众,却反而对曹操、曹丕、司马懿等赞赏有加,以彰显自己洞察历史真相,品评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殊不知自己心里阴暗,则看谁都不像好人。

纵观中国封建历史,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集团,会像蜀汉群臣那样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了。他们毕生为一个志向而共同努力,并且始终相互信任相互扶持,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我是@强哥说文史,一个用心讲历史的人,欢迎你的点赞评论,我们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强哥说文史


白帝城托孤我认为是一个正面故事,后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肚。

三国从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长坂坡救少主,关羽每出征张飞含泪相送,关张战死刘备拼光家底报仇,最后也跟去了,看原著关羽即使死了后还带阴兵相助诸葛亮!何等的忠义无双!

刘备白帝城托孤也绝对是真心实意,哥几个征战一生,打下三国鼎立的局面,想找一个有能力的人完成大业,刘皇叔绝不是小气之人,只是现在人心变了,不能理解,去歪曲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