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驰:许穆夫人真是位幗国英杰啊

《诗经》中有《载驰》一首,写的是许穆夫人,真的是帼国不让须眉啊!

原诗:

载(语气助词)驰载驱,归唁(yàn,吊唁慰问)卫侯(卫戴公申)。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地名,卫国的东邑)。

大夫(指从许国赶来阻止她回卫国的大臣们)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赞许我),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不差,可行)。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渡河回故国)?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bì,闭塞不通)。

陟彼阿丘(一边偏高的山丘),言(语气助词)采其蝱(máng,贝母草,古人认为可治病,这里比喻救国行为)。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有道理,一说道路)。

许人(许国人)尤(责怪)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péng,草木茂盛)其麦。

控(往告,求助)于大邦,谁因谁极(依靠谁投靠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不要责怪我)。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到那里,指到卫国去)。

驾起马车,我要回国吊唁卫侯。扬鞭快马走,很快到达漕邑。许国大夫们跟来,阻我回去使我忧。

他们不赞同我意见,但我不能返许国。你们的想法不好,我的想法却可行。既然不赞同我,不能渡河归故国。你们的想法不好,我的想法更开通。

登高到山冈,采摘贝母来治病。女子向来善感怀,各有各缘由。许国人责难我,真是狂妄又稚愚。

走在茫茫田野,麦子茂密生长。想去求助大国,谁能依靠来援助?许国大夫们,不要责怪我。你们千思百虑,不如我亲到卫国跑一趟。

载驰:许穆夫人真是位幗国英杰啊

朱熹《诗集传》说,诗人看到茂盛生长的麦田,“自伤许国之小而力不能救”,所以想到大国求救。所以诗人让大夫君子们不要对她的想法不以为然,表现一份责任感和自信。

本诗为我国第一个女诗人许穆夫人所写,据魏源《诗古微》考证,她还写有《泉水》《竹竿》二诗,本诗思想性最强,在矛盾心理中表现了深沉的爱国思想。

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年)》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卫国被狄人占领后,许穆夫人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并打算为卫国策划向大国求援。许国君臣对她进行阻挠,许穆夫人悲愤交加,写下了这首《载驰》。

卫国是许穆夫人的母家和宗主国,故国危亡,兄长身死,已经嫁到许国的她听到心急如焚,急着要去故国吊唁,既吊唁卫侯,更想挽救母国之危,看能否帮助母国解除危难。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的庶子卫昭伯与宣姜(卫宣公死后改嫁继子)之女,她母亲名声不好,但她却是如此爱国,成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载驰:许穆夫人真是位幗国英杰啊

许穆夫人不是一般的弱女子,据说她少女时代就为卫国的安危担忧,立志为国出力。嫁人后听说母国有难,十分着急,想亲自为国出力。她的丈夫许穆公怕引火上身不敢帮卫国,许国大臣们还想阻拦她,穆夫人认为他们幼稚轻狂,不如自己思虑深。但忧心母国,也为许国的阻挠而不满,但她救国之志不渝。最后,她想到求助于齐国等大国,决定亲自跑一趟。

于是她赶回卫国,参与商议复国之策。他们招来四千多平民,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队练兵。许穆夫人建议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感其爱国之情,就派兵救卫,打退狄兵。卫国收复了失地,得以复国。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新建都,恢复了诸侯国中的地位,国神又延续了四百多年。可见,穆夫人不仅是位才女,还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帼国英雄。

载驰:许穆夫人真是位幗国英杰啊

女人一样可以志存高远,敢于担当负责,而绝不因为自己是女人而软弱退避,依靠男人。现代的优秀女性和女汉子,无论是才高,还是生活逼的,都在社会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天性上,男人的力量强过女人,但智力思想未必高于女人,本诗中一群男子都没有一个女子有勇有谋,不正是一个体现吗?

女人的优秀,一点不亚于男人。据说,从生物和基因学上讲,女人做事思维缜密,注意方法,善于周旋,不仅能做女红,更适合人际交往和政治工作。但有意思的是,社会还是男权社会,政界还是男人在掌控。这种局面的产生,大概因为女人婚后多附庸于男人,把主要工作和精力放在男人和家庭上面。而男人们碍于大男子主义的尊严,一般接受不了女人比自己强。

事实上,女人不只是思维慎密,做事周全,而且比男人更有韧性,除了力量不逮男人,在很多方面都一点不比男人差。

载驰:许穆夫人真是位幗国英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