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文旅部:国宝工程

耀州窑解析

2020-02-16 阅读 2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温润碧翠观黄堡,犀利洒脱话耀州。

一一一解读耀州窑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是中国北方最著名,最悠久的窑口,其碧翠的釉色,犀利的刀法,完美的造型以及丰富多彩的釉色,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受收藏界收藏家的青睐,也被文博工作者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如果弄明白耀州窑的瓷器工艺特点,就必须要了解耀州窑的历史。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青瓷窑系,它的形成过程及烧造的历史,我们一定要将其弄清楚搞明白,根据历史记载及窑址考古发掘来看,耀州窑在唐代早期已经开始烧造三彩瓷,也就是“唐三彩”。过去我们很多人都听说和了解唐三彩烧造于洛阳附近的巩义窑,从没听说过耀州窑有烧造唐三彩的历史;但从耀州窑的窑址的发掘,我们发现了大量生产的标本,说明了唐代三彩的烧造地,不但有洛阳,还有耀州窑也有烧造,所以,耀州窑在唐代也是烧造三彩的主要窑场之一。

耀州窑解析


在窑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耀州窑的窑址发现了唐代青瓷碎片,这些碎片标本具有鲜明的唐代特征,有较单一的成线条状刻划花工艺,我们将这种装饰工艺称为耀州线刻工艺。

在装烧工艺上,唐代耀州窑的烧造窑炉,采用北方较为典型的馒头形倒焰式窑,这种窑炉在窑室结构上,能够较好的控制窑室的温度,能够保持窑温的一致性,使烧造的瓷器整体釉色一致,没有轻重色泽的差异。

耀州窑解析


釉色上,耀州窑在这一时期的釉色比较丰富,有黄釉,黑釉,酱油等,烧造方式除三彩陶采用垫板垫烧外,其他品种都采用匣钵装烧的方式,匣体装烧的钵有方形圆、筒形、圆柱形。

三彩为什么不采用这三种形式的烧造方式呢?因为三彩一方面器物较大,有人物、动物、建筑构建装饰,大罐等,这样匣钵的制作就成为了一个问题,没办法制作这样大的匣钵可以装烧这些器物。三彩的烧造温度也较低,一般在800~1000度之间。烧造的方式也不一样,三彩采用氧化焰的方式烧造,青瓷和白瓷以及黄釉、黑釉瓷都采用还原焰烧造的方式,因此,三彩和这几类瓷是不能同窑搭烧的。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唐代耀州窑青瓷烧造工艺,器物的底部采用支钉支烧或石英砂垫烧的方式,底部都留有支钉和石英砂的痕迹,唐代耀州窑的胎体比较致密。烧结的温度一般达到1250度左右,瓷化程度高,胎色有青灰胎,灰胎,灰白胎等,黄釉器物的胎体成黄胎、土黄胎,胎体同唐代寿州窑、定窑极为相似,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在经过唐代的发展后进入五代,其器型及制作工艺有了改变,五代是耀州窑的一个过渡期,其产品明显与唐代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器物的装饰工艺上,五代耀州窑的执壶、倒流壶、瓶、罐等 ,有刻花、堆塑等工艺的使用。烧造工艺上同时也采用支钉支烧和石英砂垫烧的形式,器物的底足有较明显的痕迹。其数量有三、五、六堆积痕,也有用整器置于沙粒之间粘砂垫烧的,这样器物的底部常出现满底足砂粒的痕迹。五代耀州窑青瓷底足时代感较强,有玉环底、玉璧底、平底,立足等,足跟一般都较浅,这也是五代耀州窑瓷器足底的主要特点。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五代耀州窑的青瓷釉色大部分比较纯正,有正青色,青中带黄或者略呈黄色也有灰白色的釉色。胎体为青灰色胎质较为细腻,有的器物底足有修足留下的刀削痕,釉质呈乳浊状,较为柔和,较少有玻光的。在胎色上有灰白胎、黑胎;胎体有透光和不透光两种,在青瓷窑器中能透光的,只有五代耀州窑青瓷,邢瓷和定瓷中有透光、透影的产品,这是白瓷中的高档瓷器;景德镇窑瓷透光但是青白瓷;真正的具有透光性的青瓷在五代之前只有耀州窑青瓷。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五代耀州窑施透明釉,一般都较为明亮,光洁照人,光透感较强,在光的照射下又犹如纸张的透明性。五代耀州窑的施釉方式采取蘸釉的方式,因此小件器物底部,一般都留有手指纹的痕迹;高品质的器物底部有落“官”字款的,这些落款的瓷器底足,主要为窑址出土的标本,所刻“官”款刚劲有利,干净利索,十分规范,有近似于宋代宋徽宗的铁画银钩的瘦金体。这些标本的底足都有一些粘砂垫烧的痕迹,很显然这是五代时期的特征。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据宋代王存的《元丰九域志》第三卷记载,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这说明了耀州有进贡宫廷用瓷的记载,华原郡为五代耀州的地方行政机构,这一记载为我们后来考古界,文博界研究五代时期“柴窑“找到了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关于柴窑的问题,一直是文博界、收藏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先列举一下史料的记载。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记载,“柴窑出北地,世传周世宗柴荣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

这段文字记载说明了柴窑生产的地方为北地,这北地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耀州,耀州曾在五代被划为北地郡。另一种说法当是后周的都城开封的北面,那北边指的是什么地方呢?有的人认为是在郑州附近,到底在什么地方,现在仍然无从考证,至今窑址也没有发现,因此,这就是一个迷,供后人再继续探讨、挖掘、研究。从五代耀州窑的釉质的细腻,到纹路开片,胎土多为土黄色来看,这说明了柴窑的一些特点,同耀州窑有着相似之处。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明代万历年间,张应文在他的著作《清秘藏》,也有一段关于柴窑的论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问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从张立文的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柴窑的特征,为天青色,釉光明亮如镜,胎薄如纸,击其声音如古磬。

耀州窑解析


《古窑考》曾有关于柴窑的论述;柴窑五代周显德初(954年)所烧,出北地河南至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以世宗姓柴,故名,然当时也称御窑。入宋始以柴窑别之。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腻,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古来诸窑之冠,但足多黄土耳。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乾隆年间著名史学家唐铨衡著《肆考》云:“柴窑起于汴,相传当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以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世传柴瓷片,宝莹则有之却矢未必然,盖难得而重言之也”。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以上关于柴窑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明代的一些史书资料,没有当时当朝的历史文献资料,因此,不足以说明耀州窑同柴窑的关系。也不能完全定位为柴窑。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根据历史的记载,周世宗柴荣在位共有六年,在五代十国中统治范围最大,势力最强,它是一位历经图治具有远大抱负的皇帝,在当时的环境中他不可能安于享乐,钻研于陶瓷,虽有柴窑一说,那也是因为柴荣对后世的影响,没有他统治时期的稳定局面,以及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就不可能有后来赵氏宋朝的统一。

耀州窑解析


关于柴窑与耀州窑的关系,或许会在今后史料的完善,出土文物的记载,才可以揭开柴窑真正的面纱。就像文博界关于秘色瓷的研究与争论一样,只有出现确实可靠的资料佐证,才能说明柴窑的真实身份,揭开柴窑的真实面纱。不管怎么样说,我们通过对耀州窑的考古发掘从而证明了五代耀州窑,有进贡朝廷用瓷的实物依据,反映了耀州窑曾经作为贡窑生产贡瓷的确切证据。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进入宋代后,早期与五代的青瓷器,保持着一定的传承关系。进入北宋中期,耀州窑在刻花、划花、印花工艺上有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刻花工艺,其犀利的刀法,苍劲的刀工,对其他窑口的刻花工艺有着很大的影响。

耀州窑在北宋时期诸窑口中以刻花见长,刀法采取半刀泥,斜切力入地,以刻代剔,除去纹样中的胎土,以工匠特有的腕力,下刀收刀都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刻出的花纹洒脱自然,富有立体感。对于纹饰图案都在刻花大师的心中,每一刀的起落都是一种艺术的洒脱,将耀州窑刻花工艺表现的几乎完美。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藏品,这是一件敛口碗的造型,这种碗它的口部内敛。直腹斜收底,碗内底刻一只躺卧的牛,此件作品刻花工艺,刀法挺拔有力,刀刀见底,其中的主体纹饰以“吴牛喘月”图,有的认为这件产品题材是“犀牛望月”图,那么我们先不论其体裁,就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耀州窑刻花工艺的精湛精美之绝妙。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我们今天收藏的藏品品中,可以看到耀州窑刻花工艺是多么的洒脱,每一件藏品中的花纹都较精湛,没有多余的纹饰剔刻。构图比较合理,布局疏繁有致,这些表达民间生活情趣的图案,正反映了当时民间生活的主体。其主要图案有:童子戏莲、缠技花卉,游鱼奔鹿,犀牛望月等,其构图的严谨性也为刻花工艺创造了很好的基础。耀州窑刻花工艺,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无与伦比,精美绝伦,无论今天的大师们如何仿制 ,都无法达到这种境界,虽然现在耀州窑刻花工艺已经成熟了许多,但新、老二者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的差距有多大。

这件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刻花工艺的精美,这件产品是耀州窑刻花工艺的一个杰出代表作品,其牡丹花的花瓣刻的生机勃勃富有生机,其线条似以刀带笔的一种手法,将牡丹花的花叶、花瓣雕刻的飘逸洒脱,富有立体质感,这是耀州窑刻花工艺的绝妙所在。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的印花工艺也是很高的,印花工艺与同时期的定窑的印花工艺,有着十分相似的手法,但更具自己的特点,其印花的花纹有清晰有模糊的层次不一。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像这两件耀州窑印花工艺,是耀州窑印花工艺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我们稍不注意就会认为是刻花工艺。耀州窑印花工艺影响力很大,在河南的临汝、陕西、河北都有仿制。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的装饰工艺中,还有堆塑浮雕工艺,刻划工艺,篦划、线刻工艺等,这些工艺影响了周边的一些青瓷窑的烧造工艺的改进,如:临汝窑、段店窑、内乡窑、宜阳窑,广西永福窑、容县窑、兴安窑、山西榆次窑。四川、福建、广东等一百多个窑口都有仿烧,形成了一个以耀州青瓷为特征的庞大青瓷系。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在工艺制作上可谓是登峰造极,在胎体的制作上十分的讲究,从考古发掘的现场发掘了数十个澄泥池,这说明耀州窑在制胎工艺上是较为科学的,通过标本的侧面看出它的胎体制作上十精细,胎体上施有一层较为厚实的白色化妆图,胎体较为细腻,很少有杂质。 耀州窑的釉色比较纯正;有正青色,像东青一样的青色,还有青黄色,青灰色,青白色,釉面较为莹润,大部分呈玻光现象,这种青色和光亮度再加上较为精湛的刻剔花工艺,深受宫廷的青睐,同时也受到文人雅士以及老百姓的喜爱。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在五代有关于进呈宫廷用瓷的记载,但到了宋代其制瓷工艺的提高,仍具备进贡宫廷瓷的条件,据宋代叶寘的《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者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这段文字记载说明了在北宋时期,耀州窑青瓷被宫廷选择生产御用瓷的定点窑场。

另据文献《宋史.地理志》记载;“耀州崇宁户一十万二千六百六十七,口三十四万七千五百三十五,贡瓷器。这段文字说明了耀州窑在北宋从历年间即生活中充沛年间,当时耀州地区烧造宫廷御用瓷器的人口及户数,相当于现在的从业户籍。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里也有这样的记载,“耀州出青瓷,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这段记述耀州青瓷在当时可以与青瓷的顶尖水平的秘色瓷相比美了。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在青瓷领域,可谓是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它也受到周边其他窑口的影响,也生产一些白地黑花瓷,与磁州窑相做,黑釉瓷,酱釉瓷,有的酱油瓷釉色偏红的,被称之为红耀或耀红,这些都是耀州窑在当时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而烧造的一些品种。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耀州青瓷的烧造在金代早期仍然不停,依然有大量的生产规模。据金代碑刻《耀州吕公先生之记》记载,“大定癸巳(大定十三年即1173年’是岁冬,耀州伎效牛安国贡瓷器“。说明了在金代早中期,耀州窑仍有烧造,供金代宫廷用瓷的任务。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从史料和考古挖掘来看,耀州窑在金代晚期烧造的水平及技术已经和宋代相差一定的距离。早期同宋代的青瓷水平接近,晚期后色泽已不稳定,有青灰、青黄等。釉质也较为稀薄。刻花工艺早期尚有宋代风格,到了晚期质量已相去甚远,几乎停止烧造,有《铜官县志》记载。黄堡镇,惜自金元兵乱之后,镇地陶坊均毁于火,遂而失传。自黄堡瓷失传后,继起者为立地,上店,陈炉各镇。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存者为陈炉尔”。《铜官县志》写于民国时期,说明了耀州窑的衰落期,或者说停烧期应为金代晚期至元代早期这段时间,而后来的陈炉、上店都是以耀州工艺相关的一些小窑口了,不足以代表耀州窑。

耀州窑解析


耀州窑解析


如何鉴定耀州窑的呢?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把耀州窑分为三个时期,如果这三个时期我们把它分清了,后面对于认识耀州窑就有很清晰明朗的条理了。

第一个时期,五代时期。

第二个时期,北宋时期。

第三个时期,金代时期。

我们把这三个时期弄清楚耀州窑各个时期它的工艺特点,弄清了装饰工艺,烧造工艺,那么耀州窑的生产和发展的规律就找到了。

五代时期耀州窑的装饰,有线刻工艺、刻花工艺,更多的产品还是以素面为主,五代时期耀州窑瓷器的釉面比较温润,釉色以青绿,青黄,有的底部由青黄向青白色的过度,这也是五代耀州窑瓷器的特点。

耀州窑在北宋时期,主要的釉色特点是青绿色,装饰工艺有刻花、划花、印花,一般刻花工艺都采用刻花与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刻法工艺十分的精湛,刻花的水平,刀工犀利,强劲有力,不拖泥带水,所以,这一时期的耀州窑,已经达到了瓷器刻花工艺的巅峰时期,代表了中国陶瓷刻花工艺最高的水平。

金代早期继承了北宋时期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刻花工艺,划花工艺,印花工艺在金代早期,同北宋时期的耀州窑一脉相承,金代后期至元,这是耀州窑的衰落期。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出现涩圈现象,釉色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釉色青绿色逐步向青黄色过渡,在元代基本停烧。

耀州窑解析


关于耀州窑的制瓷工艺与它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耀州窑青瓷对中国陶瓷的巨大贡献。从唐、五代到北宋,耀州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的去吸收其他窑口的技术和制作水平。创造性的提升了胎、釉、装饰的水平,特别是在五代时期,其釉质的厚实以及釉质的温润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胎体的制作相当的精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的借鉴创新,将刻花工艺发展到历史的最高水平,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最为经典的刻花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创作了无以伦比的刻花工艺,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最经典的陶瓷明珠。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耀州窑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