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文旅部:國寶工程

耀州窯解析

2020-02-16 閱讀 2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溫潤碧翠觀黃堡,犀利灑脫話耀州。

一一一解讀耀州窯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是中國北方最著名,最悠久的窯口,其碧翠的釉色,犀利的刀法,完美的造型以及豐富多彩的釉色,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受收藏界收藏家的青睞,也被文博工作者列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如果弄明白耀州窯的瓷器工藝特點,就必須要了解耀州窯的歷史。作為中國北方的重要青瓷窯系,它的形成過程及燒造的歷史,我們一定要將其弄清楚搞明白,根據歷史記載及窯址考古發掘來看,耀州窯在唐代早期已經開始燒造三彩瓷,也就是“唐三彩”。過去我們很多人都聽說和了解唐三彩燒造於洛陽附近的鞏義窯,從沒聽說過耀州窯有燒造唐三彩的歷史;但從耀州窯的窯址的發掘,我們發現了大量生產的標本,說明了唐代三彩的燒造地,不但有洛陽,還有耀州窯也有燒造,所以,耀州窯在唐代也是燒造三彩的主要窯場之一。

耀州窯解析


在窯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在耀州窯的窯址發現了唐代青瓷碎片,這些碎片標本具有鮮明的唐代特徵,有較單一的成線條狀刻劃花工藝,我們將這種裝飾工藝稱為耀州線刻工藝。

在裝燒工藝上,唐代耀州窯的燒造窯爐,採用北方較為典型的饅頭形倒焰式窯,這種窯爐在窯室結構上,能夠較好的控制窯室的溫度,能夠保持窯溫的一致性,使燒造的瓷器整體釉色一致,沒有輕重色澤的差異。

耀州窯解析


釉色上,耀州窯在這一時期的釉色比較豐富,有黃釉,黑釉,醬油等,燒造方式除三彩陶採用墊板墊燒外,其他品種都採用匣缽裝燒的方式,匣體裝燒的缽有方形圓、筒形、圓柱形。

三彩為什麼不採用這三種形式的燒造方式呢?因為三彩一方面器物較大,有人物、動物、建築構建裝飾,大罐等,這樣匣缽的製作就成為了一個問題,沒辦法制作這樣大的匣缽可以裝燒這些器物。三彩的燒造溫度也較低,一般在800~1000度之間。燒造的方式也不一樣,三彩採用氧化焰的方式燒造,青瓷和白瓷以及黃釉、黑釉瓷都採用還原焰燒造的方式,因此,三彩和這幾類瓷是不能同窯搭燒的。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唐代耀州窯青瓷燒造工藝,器物的底部採用支釘支燒或石英砂墊燒的方式,底部都留有支釘和石英砂的痕跡,唐代耀州窯的胎體比較緻密。燒結的溫度一般達到1250度左右,瓷化程度高,胎色有青灰胎,灰胎,灰白胎等,黃釉器物的胎體成黃胎、土黃胎,胎體同唐代壽州窯、定窯極為相似,施一層白色的化妝土。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在經過唐代的發展後進入五代,其器型及製作工藝有了改變,五代是耀州窯的一個過渡期,其產品明顯與唐代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器物的裝飾工藝上,五代耀州窯的執壺、倒流壺、瓶、罐等 ,有刻花、堆塑等工藝的使用。燒造工藝上同時也採用支釘支燒和石英砂墊燒的形式,器物的底足有較明顯的痕跡。其數量有三、五、六堆積痕,也有用整器置於沙粒之間粘砂墊燒的,這樣器物的底部常出現滿底足砂粒的痕跡。五代耀州窯青瓷底足時代感較強,有玉環底、玉璧底、平底,立足等,足跟一般都較淺,這也是五代耀州窯瓷器足底的主要特點。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五代耀州窯的青瓷釉色大部分比較純正,有正青色,青中帶黃或者略呈黃色也有灰白色的釉色。胎體為青灰色胎質較為細膩,有的器物底足有修足留下的刀削痕,釉質呈乳濁狀,較為柔和,較少有玻光的。在胎色上有灰白胎、黑胎;胎體有透光和不透光兩種,在青瓷窯器中能透光的,只有五代耀州窯青瓷,邢瓷和定瓷中有透光、透影的產品,這是白瓷中的高檔瓷器;景德鎮窯瓷透光但是青白瓷;真正的具有透光性的青瓷在五代之前只有耀州窯青瓷。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五代耀州窯施透明釉,一般都較為明亮,光潔照人,光透感較強,在光的照射下又猶如紙張的透明性。五代耀州窯的施釉方式採取蘸釉的方式,因此小件器物底部,一般都留有手指紋的痕跡;高品質的器物底部有落“官”字款的,這些落款的瓷器底足,主要為窯址出土的標本,所刻“官”款剛勁有利,乾淨利索,十分規範,有近似於宋代宋徽宗的鐵畫銀鉤的瘦金體。這些標本的底足都有一些粘砂墊燒的痕跡,很顯然這是五代時期的特徵。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據宋代王存的《元豐九域志》第三卷記載,耀州華原郡,土貢瓷器五十事”。這說明了耀州有進貢宮廷用瓷的記載,華原郡為五代耀州的地方行政機構,這一記載為我們後來考古界,文博界研究五代時期“柴窯“找到了可以參考的理論依據。關於柴窯的問題,一直是文博界、收藏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先列舉一下史料的記載。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記載,“柴窯出北地,世傳周世宗柴榮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

這段文字記載說明了柴窯生產的地方為北地,這北地在古代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耀州,耀州曾在五代被劃為北地郡。另一種說法當是後周的都城開封的北面,那北邊指的是什麼地方呢?有的人認為是在鄭州附近,到底在什麼地方,現在仍然無從考證,至今窯址也沒有發現,因此,這就是一個迷,供後人再繼續探討、挖掘、研究。從五代耀州窯的釉質的細膩,到紋路開片,胎土多為土黃色來看,這說明了柴窯的一些特點,同耀州窯有著相似之處。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明代萬曆年間,張應文在他的著作《清秘藏》,也有一段關於柴窯的論述;“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問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從張立文的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瞭解柴窯的特徵,為天青色,釉光明亮如鏡,胎薄如紙,擊其聲音如古磬。

耀州窯解析


《古窯考》曾有關於柴窯的論述;柴窯五代周顯德初(954年)所燒,出北地河南至鄭州,其地本宜於陶,以世宗姓柴,故名,然當時也稱御窯。入宋始以柴窯別之。其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膩,有細紋,制精色異,為古來諸窯之冠,但足多黃土耳。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乾隆年間著名史學家唐銓衡著《肆考》雲:“柴窯起於汴,相傳當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今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制以冠飾,絛環玩具,亦足珍貴。世傳柴瓷片,寶瑩則有之卻矢未必然,蓋難得而重言之也”。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以上關於柴窯的文獻,主要來源於明代的一些史書資料,沒有當時當朝的歷史文獻資料,因此,不足以說明耀州窯同柴窯的關係。也不能完全定位為柴窯。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根據歷史的記載,周世宗柴榮在位共有六年,在五代十國中統治範圍最大,勢力最強,它是一位歷經圖治具有遠大抱負的皇帝,在當時的環境中他不可能安於享樂,鑽研於陶瓷,雖有柴窯一說,那也是因為柴榮對後世的影響,沒有他統治時期的穩定局面,以及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實力。就不可能有後來趙氏宋朝的統一。

耀州窯解析


關於柴窯與耀州窯的關係,或許會在今後史料的完善,出土文物的記載,才可以揭開柴窯真正的面紗。就像文博界關於秘色瓷的研究與爭論一樣,只有出現確實可靠的資料佐證,才能說明柴窯的真實身份,揭開柴窯的真實面紗。不管怎麼樣說,我們通過對耀州窯的考古發掘從而證明了五代耀州窯,有進貢朝廷用瓷的實物依據,反映了耀州窯曾經作為貢窯生產貢瓷的確切證據。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進入宋代後,早期與五代的青瓷器,保持著一定的傳承關係。進入北宋中期,耀州窯在刻花、劃花、印花工藝上有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刻花工藝,其犀利的刀法,蒼勁的刀工,對其他窯口的刻花工藝有著很大的影響。

耀州窯在北宋時期諸窯口中以刻花見長,刀法採取半刀泥,斜切力入地,以刻代剔,除去紋樣中的胎土,以工匠特有的腕力,下刀收刀都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刻出的花紋灑脫自然,富有立體感。對於紋飾圖案都在刻花大師的心中,每一刀的起落都是一種藝術的灑脫,將耀州窯刻花工藝表現的幾乎完美。

我們可以看到這件藏品,這是一件斂口碗的造型,這種碗它的口部內斂。直腹斜收底,碗內底刻一隻躺臥的牛,此件作品刻花工藝,刀法挺拔有力,刀刀見底,其中的主體紋飾以“吳牛喘月”圖,有的認為這件產品題材是“犀牛望月”圖,那麼我們先不論其體裁,就這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出耀州窯刻花工藝的精湛精美之絕妙。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我們今天收藏的藏品品中,可以看到耀州窯刻花工藝是多麼的灑脫,每一件藏品中的花紋都較精湛,沒有多餘的紋飾剔刻。構圖比較合理,佈局疏繁有致,這些表達民間生活情趣的圖案,正反映了當時民間生活的主體。其主要圖案有:童子戲蓮、纏技花卉,游魚奔鹿,犀牛望月等,其構圖的嚴謹性也為刻花工藝創造了很好的基礎。耀州窯刻花工藝,在當時可謂獨樹一幟,無與倫比,精美絕倫,無論今天的大師們如何仿製 ,都無法達到這種境界,雖然現在耀州窯刻花工藝已經成熟了許多,但新、老二者比較,我們不難看出這其中的差距有多大。

這件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刻花工藝的精美,這件產品是耀州窯刻花工藝的一個傑出代表作品,其牡丹花的花瓣刻的生機勃勃富有生機,其線條似以刀帶筆的一種手法,將牡丹花的花葉、花瓣雕刻的飄逸灑脫,富有立體質感,這是耀州窯刻花工藝的絕妙所在。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的印花工藝也是很高的,印花工藝與同時期的定窯的印花工藝,有著十分相似的手法,但更具自己的特點,其印花的花紋有清晰有模糊的層次不一。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像這兩件耀州窯印花工藝,是耀州窯印花工藝中最為突出的代表,我們稍不注意就會認為是刻花工藝。耀州窯印花工藝影響力很大,在河南的臨汝、陝西、河北都有仿製。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的裝飾工藝中,還有堆塑浮雕工藝,刻劃工藝,篦劃、線刻工藝等,這些工藝影響了周邊的一些青瓷窯的燒造工藝的改進,如:臨汝窯、段店窯、內鄉窯、宜陽窯,廣西永福窯、容縣窯、興安窯、山西榆次窯。四川、福建、廣東等一百多個窯口都有仿燒,形成了一個以耀州青瓷為特徵的龐大青瓷系。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在工藝製作上可謂是登峰造極,在胎體的製作上十分的講究,從考古發掘的現場發掘了數十個澄泥池,這說明耀州窯在制胎工藝上是較為科學的,通過標本的側面看出它的胎體制作上十精細,胎體上施有一層較為厚實的白色化妝圖,胎體較為細膩,很少有雜質。 耀州窯的釉色比較純正;有正青色,像東青一樣的青色,還有青黃色,青灰色,青白色,釉面較為瑩潤,大部分呈玻光現象,這種青色和光亮度再加上較為精湛的刻剔花工藝,深受宮廷的青睞,同時也受到文人雅士以及老百姓的喜愛。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在五代有關於進呈宮廷用瓷的記載,但到了宋代其制瓷工藝的提高,仍具備進貢宮廷瓷的條件,據宋代葉寘的《坦齋筆衡》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者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這段文字記載說明了在北宋時期,耀州窯青瓷被宮廷選擇生產御用瓷的定點窯場。

另據文獻《宋史.地理志》記載;“耀州崇寧戶一十萬二千六百六十七,口三十四萬七千五百三十五,貢瓷器。這段文字說明了耀州窯在北宋從歷年間即生活中充沛年間,當時耀州地區燒造宮廷御用瓷器的人口及戶數,相當於現在的從業戶籍。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陸游,在他的《老學庵筆記》裡也有這樣的記載,“耀州出青瓷,謂之越器,似以其類餘姚縣秘色也,這段記述耀州青瓷在當時可以與青瓷的頂尖水平的秘色瓷相比美了。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在青瓷領域,可謂是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但它也受到周邊其他窯口的影響,也生產一些白地黑花瓷,與磁州窯相做,黑釉瓷,醬釉瓷,有的醬油瓷釉色偏紅的,被稱之為紅耀或耀紅,這些都是耀州窯在當時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為適應市場的需求而燒造的一些品種。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耀州青瓷的燒造在金代早期仍然不停,依然有大量的生產規模。據金代碑刻《耀州呂公先生之記》記載,“大定癸巳(大定十三年即1173年’是歲冬,耀州伎效牛安國貢瓷器“。說明了在金代早中期,耀州窯仍有燒造,供金代宮廷用瓷的任務。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從史料和考古挖掘來看,耀州窯在金代晚期燒造的水平及技術已經和宋代相差一定的距離。早期同宋代的青瓷水平接近,晚期後色澤已不穩定,有青灰、青黃等。釉質也較為稀薄。刻花工藝早期尚有宋代風格,到了晚期質量已相去甚遠,幾乎停止燒造,有《銅官縣誌》記載。黃堡鎮,惜自金元兵亂之後,鎮地陶坊均毀於火,遂而失傳。自黃堡瓷失傳後,繼起者為立地,上店,陳爐各鎮。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存者為陳爐爾”。《銅官縣誌》寫於民國時期,說明了耀州窯的衰落期,或者說停燒期應為金代晚期至元代早期這段時間,而後來的陳爐、上店都是以耀州工藝相關的一些小窯口了,不足以代表耀州窯。

耀州窯解析


耀州窯解析


如何鑑定耀州窯的呢?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把耀州窯分為三個時期,如果這三個時期我們把它分清了,後面對於認識耀州窯就有很清晰明朗的條理了。

第一個時期,五代時期。

第二個時期,北宋時期。

第三個時期,金代時期。

我們把這三個時期弄清楚耀州窯各個時期它的工藝特點,弄清了裝飾工藝,燒造工藝,那麼耀州窯的生產和發展的規律就找到了。

五代時期耀州窯的裝飾,有線刻工藝、刻花工藝,更多的產品還是以素面為主,五代時期耀州窯瓷器的釉面比較溫潤,釉色以青綠,青黃,有的底部由青黃向青白色的過度,這也是五代耀州窯瓷器的特點。

耀州窯在北宋時期,主要的釉色特點是青綠色,裝飾工藝有刻花、劃花、印花,一般刻花工藝都採用刻花與劃花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刻法工藝十分的精湛,刻花的水平,刀工犀利,強勁有力,不拖泥帶水,所以,這一時期的耀州窯,已經達到了瓷器刻花工藝的巔峰時期,代表了中國陶瓷刻花工藝最高的水平。

金代早期繼承了北宋時期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刻花工藝,劃花工藝,印花工藝在金代早期,同北宋時期的耀州窯一脈相承,金代後期至元,這是耀州窯的衰落期。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出現澀圈現象,釉色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釉色青綠色逐步向青黃色過渡,在元代基本停燒。

耀州窯解析


關於耀州窯的制瓷工藝與它的歷史發展,我們可以看出耀州窯青瓷對中國陶瓷的巨大貢獻。從唐、五代到北宋,耀州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的去吸收其他窯口的技術和製作水平。創造性的提升了胎、釉、裝飾的水平,特別是在五代時期,其釉質的厚實以及釉質的溫潤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胎體的製作相當的精細,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的借鑑創新,將刻花工藝發展到歷史的最高水平,成為了中國陶瓷史上最為經典的刻花藝術,在中國陶瓷史上,創作了無以倫比的刻花工藝,被譽為中國陶瓷史上最經典的陶瓷明珠。為中國陶瓷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耀州窯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