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魯智深

《水滸》之中,各色英雄,大多極具叛逆性格,火爆脾氣,似乎只有這樣才配得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聚嘯山林,快意恩仇。其實不然,即便是大名鼎鼎之魯智深,本質上也是一位“好學生”。

“好學生”魯智深

論魯莽率真,《水滸》人物或許也只有“黑旋風”可與“花和尚”比肩,兩人都是實打實的惹禍能手,時時踐行平地起驚雷。然而細細品味,李逵是好兒子,以孝為先,魯智深是“好學生”,尊師為先,智深之智、之樸更在其上。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魯智深正是關西人氏,出身行伍,曾在老鍾經略相公麾下任“關西五路廉訪使”,也就是在軍中擔任紀檢幹部,粗中有細,魯莽但絕不任性。後因避禍,出家於五台山文殊院。本來,寺院眾人因為魯智深“形容醜惡,貌相兇頑”,擔心日後“累及山門”,不願收留,但主持智真長老力排眾議,為他剃度,並賜其法名“智深”。

智真長老是厚道人,也是明白人,賜“智深”之名,可見視其與己同輩,向門下眾人以示推崇,即使日後智深多惹禍端,長老仍是一力維護。此非私情,而是覺其正氣、查其慧根,容其癲狂,待其悟道。魯智深表面放蕩不羈,實為有心之人,無論多麼“調皮”,無論如何惹禍,敬重師長有加,師長教誨牢記心中,時時記誦品味。

後來,長老親自安排魯智深轉投東京大相國寺,並贈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從日後行為軌跡看,既可以說是長老有先見之明,也可以說是魯智深謹遵師命,大事絕不糊塗,實際後者的成分更大。梁山弟兄全夥接受招安,徵遼得勝後,路過五臺山,宋江帶領眾人,慕名拜見智真長老,魯智深得以再見恩師。在師傅面前,偌大的魯智深恢復小孩模樣,對於長老的犀利點評“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絲毫不敢辯解,唯有“默然無言”。魯智深向師尊供獻一包金銀綵緞,長老肅然道,“無義錢財,決不敢受”,在得知此為徒弟數年軍功之賞,方才允納,專用於給魯智深“置經一藏”,消其災孽,梁山其餘人的供奉,一概不納。師徒情深,可見一斑。

“好學生”魯智深

重上五臺,魯智深的最大收穫是再得師尊教化,智真長老再贈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魯智深鄭重其事,當場“拜受偈語”,感謝師尊,讀了數遍,珍藏身邊。征討方臘之後,梁山人馬在杭州六和塔休整。夜深人靜,錢塘江潮奔湧,其聲如雷震耳,猶如千軍萬馬。魯智深以為是大戰再起,操起禪杖躍出,經人指點方知是“潮信”。時時謹記師尊教誨,常常默唸四句偈語,此時心有感念,魯智深頓悟其道,已到圓寂之時,心中“大喜”,此乃一悟。魯智深又向六和寺僧人請教,何為“圓寂”,得知即為辭世之意,毫無懼意,坦坦蕩蕩,沐浴更衣,洗淨可生可死之身,此乃二悟。學深參禪深處,有感師尊厚意,魯智深寫下最後頌子,“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這既回應師尊所言“殺人放火不易”,也是自我之嘆“今日方知我是我”,此乃三悟

是否是個好學生,要看是否認真向老師學習,更重要的是否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魯智深可謂典範,莽撞漢卻是真學生!無疾而終,無憾而去,可謂善終。

“好學生”魯智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