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為什麼讓宋江“怵”三分?

縱觀《水滸傳》全書,在大庭廣眾之下“懟”過宋江的唯此三個人:李逵、武松、魯智深。那麼,宋江對此三人的態度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先從宋江對此三人的“稱呼”上說起。

在江州初遇李逵時,宋江的稱呼是:這位大哥;結拜後及初到梁山時,稱呼為兄弟;到以後又變為這廝、黑廝了。

魯智深,為什麼讓宋江“怵”三分?

自打在柴大官人那遇見武松起,到後來一直都是兄弟相稱。

然而對魯智深則不同了,從見第一面起,到最後捉住方臘、準備離去時,宋江自始至終都稱其為:吾師。

為什麼?在他眼裡,李逵也就是個二百五加小聰明,別看他咋咋呼呼的似乎“蓋不論”,其實一動正格的立馬就沒了主意!

而武松呢,雖說性格剛硬,卻是好逞強、要面子。所以在宋江眼裡也不難對付。

魯智深,為什麼讓宋江“怵”三分?

唯有魯智深,讓宋江始終顧忌三分。為何?因為他不僅正直、正義,是個“名副其實”仗義之士,還是個不說則已,一說便戳在了點子上的直率之人。

例如:在《水滸傳》第七十一回,宋江寫了個滿江紅叫樂和唱,正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只見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黑旋風便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只一腳,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對此二人的行為,宋江是分別對待的。對李逵則大大喝道:“這黑廝怎敢如此無禮!左右與我推去斬訖報來!”因為他知道,李逵沒什麼“膿水”,擠一擠後也就是個“臭皮囊”。對他發威,不僅可以出口惡氣,還可以起到威懾別人之目的。

而對於“挑起事端”的武松,則在潸然淚下後說道”:“兄弟,你也是個曉事的人。我主張招安,要改邪歸正,為國家臣子,如何便冷了眾人的心?”誰知他話音剛落,就被魯智深懟了回去:“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對此,宋江則不敢直接回應,唯有環顧左右而言它道:“眾弟兄聽說:今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昧。有日雲開見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擾良民,赦罪招安,同心報國,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願早早招安,別無他意。”

魯智深,為什麼讓宋江“怵”三分?

這三人當中,魯智深說的最狠,且提出了“拜辭和各尋他處”。為什麼宋江不敢回話?因為魯智深除了直率、仗義外,看問題也非常尖銳,一語道破了天機!並且,魯智深性格倔強、執拗。當年,為了救史進,他連武松的勸告都不聽,一個人便“起個四更,提了禪杖,帶了戒刀,徑奔華州去了。

除了上述原因外,在梁山,魯智深還有著用仗義而贏得的人脈關係。梁山的真正“開創者”林沖,魯智深是他的救命恩人;二龍山的楊志、武松則是同魯智深共同聚義的弟兄;而手下的張青、孫二孃、施恩、曹正(林沖弟子)更是視魯智深為老大。九紋龍史進與魯智深的關係也是非同一般,他手下的朱武、陳達、楊春能不向著史進嗎?還有打虎將李忠、周通,在被呼延灼圍剿時也得到了魯智深的幫助。如此看來,梁山一百單八人中,至少有十分之一以上的人與魯智深有著深厚的淵源。萬一魯智深執拗起來,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梁山的基礎瞬間便會動搖。

魯智深,為什麼讓宋江“怵”三分?

下面,我們看看魯智深活捉方臘後,宋江與他的對話。

宋江道:“那和尚眼見得是聖僧羅漢,如此顯靈,令吾師成此大功,回京奏聞朝廷,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魯智深答道:“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師既不肯還俗,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智深聽了,搖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宋江聽罷,默上心來,各不喜歡。

看完這段,請大家記住一個詞:默上心來!另外也讓大家做個比較:魯智深圓寂後,當武松提出留下時,我們再看看宋江的態度,武松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冊,休寫小弟進京。”宋江見說:“任從你心。”您聽聽,跟著他打打殺殺了這些年,最後就只落下了這麼四個字!

在本文的最後,我再揭開一個“秘密”,那便是:招安後、抗遼歸來的路上,當魯智深提出要去五臺山參禮智真長老時,宋江為什麼提出要一起去呢?難道他真的是要一同去參拜長老?真的是也想問問自己未來的前程?都不是,他真正的用意是:跟著魯智深,怕他一去不復返了!

魯智深,為什麼讓宋江“怵”三分?

我為什麼這麼說?您看一下當魯智深提出上五臺山後書中是怎樣寫的就明白了:宋江聽罷愕然,默上心來,便道:“你既有這個活佛羅漢在彼,何不早說,與俺等同去參禮,求問前程?”一是聽罷愕然,二同樣是默上心來!於是,只好親自跟著去了……

之後,燕青在雙林鎮遇見許貫忠,也要隨同去住幾天,宋江怎麼就不跟著去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