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翻译《道德经》太繁琐,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小康说说


《道德经》内容玄奥艰深,语言晦涩模糊,令后人难以读通,老子绝非成心如此,这可能是由于其处境艰难、思维方式超前、古今语言差别以及图书资料散失、资料保留不完整所致。

所以,想穷尽《道德经》之文义,恐遥遥无期。再有,《道德经》的注本有几千种,想找到一个统一的定本几无可能。

为了尽快让《道德经》中的智慧为发展发挥作用,姑先认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就是老子,老子与我“同此心”、“同此理”。以我心之是非为是非来理解《道德经》。

也就是像雅斯贝尔斯那样,在老子身上找到自我,找到我的合理经营的根。李雪涛先生引用了南宋大慧宗杲普觉禅师的一句话:“无著云: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我们自己也应该用自我认知的方法来领会老子。




云蒙呐


原来,我也有同感,但后来通过拜在世无上师修行,彻悟了整个宇宙自然。开悟之后,再看《道德经》句句明白,大义一目了然。所以我认为,要看懂《道德经》,翻译《道德经》,必须先开悟,开悟后看什么经典都懂,一经通经经通,一经不通经经不通。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怕后人着经典相,进文字狱,开篇就告诉后人:我说的道理不是常恒那个道。起名叫道这名字,也不永久叫这个名。无名时那是天地的初始,有名时那是万物的母亲。所以经常保持无欲望的状态,能观察到道的内在妙理。经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只能看到道的表面现象。但道的内在妙理和表面现这两个方面,同出于道这一个本源,只不过是道的不同的两个方面的名称而已。合二为一称谓实体,实在是真实不虚,所有的事物妙理都在道这一门之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道致简。文王在《易经》中曾这样说:翰音登于天,贞凶。六祖在《坛经》中也说:佛法非关文字,教外别传。中华佛法初祖达摩,为了教化弟子,莫着经典文字相,留下了撕烧经书的惊世骇俗故事。

说真的,我在没开悟前,啥经典都不懂,不知智人们在说什么,现在,只要是讲真理的汉文经典我都能看懂,并且翻译了很多经典,有《易经》、《道德经》、《坛经》、《金刚经》、《破相论》、《心经》。总之,一经通,经经通,其中大义一是宗。

我的这些表述,不是显白,是告诉朋友们,要想懂经典,翻译经典,必须先拜一位在世无上明师修行,先开悟,开悟了,别说翻译经典了,啥事都迎刃而解了,众妙之门吗!

大王原作:

世间凡事有难易,

不懂经典不稀奇。

原因就是没开悟,

开悟啥经能翻译。

开悟先拜无上师,

开门必须有钥匙。

明师打开众妙门,

万事明白无有迷。


大王2639


我认为不繁琐,即便是这样我想知道能有多少人能完全理解。其实是道德经太抽象,解释清楚很难的。不说别的究竟什么是道有多少人能说得上来?实际上里面很多东西是靠意会,用什么语言解释都会显得苍白而无味,还有曲解的可能。因为其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又太抽象,说清楚真的很难。


O冰心


有人说翻译《道德经》太繁琐,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本人认为不存在叫翻译,只是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使之通俗易懂。建议撑握几个关健“字”要点,深刻理解其内涵,就可达到通俗理解:

01“然”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道德经》开篇就讲到,大地与人类关糸密不可分,大地负载和生养万物,人类生存不可离,人类必然要遵循和效法地的行为。

地与天的关糸也同样密不可分,大地需要天气气象,雨水甘露,四季分明等等都离不开天的作用。

为此,天,地,人三者关糸引申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关系中,也同样要和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应该遵循自然而然法则,处理人类社会各种关系(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人与社会,事与社会等)。这就是道家思想哲学理论基础,就有了“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道家学说。

02“道”的内涵

《道德经》中哲学思想核心就是一个“道”字,其內涵解释就是“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具体说无为自然,无欲不争,无形自化,无动清静,无强柔弱。

“道”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世界的本真(自然现象),自然的规律。

“道”的引申很大,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之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变化规律、认识方法等等都在天地之道中。“人生之道”就是见素抱朴为人,复归婴儿养生,无为而治管理等等都在人生之道中。

03“德”的表现

《道德经》中的“德”和“道”的关条,反应“德”在“道”中的表现。

“德”是“道的具体表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道”是无形的,抽象的,见不到摸不到的,而“德”的表现是外显的。“道”为体,“德”为用,两者是不可割开的。

“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是无意的行为,是自然而然德行表现,这才是真正的有品德。

“下德”是刻意地表现出德性,有目的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达到某种目的德行表现,这是假的有品德。

04“反”向运动

《道德经》高度概括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指出了事物无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是“道”自身运动的结果,这就是“反”向运动规律。

人总是要按照宇宙间天地的运行变化形成“道”的规律来作反向运动。反向来思考问题,在人的思想上形成逆向的思维方式来为人为事。这样反而复得而人生事业一定成功。

“反”其实就是一种“阴柔之术”,也是自然而然的处世智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得到别人的尊重哲理。强求反而不得人心。

综上所述

以上就是解读《道德经》中需要撑握的重要点,四个“字”及其含义。《道德经》全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自然而然”,“道”,“德”,“反”这几条主线。只要深刻理解到这几个字的内涵,对通读《道德经》全文,一定会得到正确理解。

其实《道德经》著作,并不繁琐,文言文程度并不很浓。有初高中文化水平还是可以读懂,只需反复读熟,抓住重要点,是可以理解到的。当然,还在于读者本人要感兴趣,否则,就会感到繁琐。

总而言之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书立学。为道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道”,并以道法自然智慧哲理,为人们打开智慧大门。

让人们改变人生的态度和生命方式,从中获得心灵的安宁,从容和静美,圆满走完自己的一生。


刘梦辉1445414400581


道德经可以意会不能言传,也就是说,任何翻译必定是失败的。

一般讲,语言讲究语境,字面上相同的句子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不同。道德经不是语境问题而是体悟的境界问题,不同层次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些人以为道德经不好懂,是文字障碍的原因,其实,就算翻译成通俗大白话,不懂的还是不懂。而且,译文是不是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一般人她没这个鉴别能力,你能辨别了也勿需翻译。


太极拳玄机


有的文言文需要翻译才能明白,比如《离骚》《九歌》,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以及《尚书》《黄帝内经》 等,不翻译,里面许多古语内涵已经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古地名、古物件、表达方式亦不同,如若不翻译,普通大众如云里雾里,不可言喻,即就是再优秀,也被打入尘封的烙印。然而有的文言文翻译之后失去了其原有的韵味,比如《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不能说,两只鸟儿相对叫,河洲之中相对立吧。这样的话,诗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境。再比如《论语》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也是不需要翻译的。而《道德经》更是不需要翻译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些话语只需背诵下来,应用他,比如“玄之又玄”等,然后慢慢去领会,慢慢去体验,慢慢去悟道。当然,必要的注解是必须的,毕竟普通人还达不到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要靠现代白话文引领一番的。


嵯峨闲人


《道德经》是部经典之作,不需要翻译。因为谁翻译的话呢,都不是原文的真实意思!只能够说是翻译者理解的意思!就算是翻译者本身10年前翻译,到他10年后再读也会有新的理解意义出来,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凡经典最少也要读三遍才能有所收获。

初读,浅读,精读!如果读者真的读出了“味道”所在,他才会继续研读!如果读了三次都读不出“味道”,可能就没必要再读了。

因为每个人资质悟性各有所长。甚至有些人根本对这部经典都不感兴趣!免强自己也是一无所获。有时候不识巫山真面目,只因身在巫中。在思考问题时跳出问题的本身,才能找到答案。这也就是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不说《道德经》的意义所在。第一,我理解的不一定对,就算是对也不可能全面。第二,《道德经》不可能用几百个字能解释得通的,就算通了也可能很多人看不懂。总结,经典著作是需要多研读的,就是因为它足够博大精深。


中山和睦


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吧,人们常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都知道莎士比亚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老子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也是煌煌圣人一般,道德经的各种说明,评论。历朝历代真的是汗牛充栋了,还没有人大言不惭的说能把道德经弄清楚说明白,再把文言文弄成白话文,真的,你的文化功底,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自然的认识,都比老子差太远,

民国以来,文史大师大家不少,还没有人大言不惭的说要彻底的给人们解读道德经,多是从不同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心得。


923老石油


恕本民科直言,老子早就明白无误地告诉诸位: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无为,无为无不为。

做学问是做加法,可悟道却是做减法! 道德经读懂了,就三个汉字:道!玄!德!

可现在的所谓国学家非要故弄玄虚,洋洋万言,废话连篇,却离题万里!

大道至简!

切记!


外星文明新时代


其实,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还是应该原文去读,才能得到精髓。

经典本来就是凝练的,是多一个字就多,少一个字则少,而且是力求极简表达,能一个字说清楚,不会去长篇累牍,这就是经典。

当然,为了普及,做一些解说、解释、典故出处说明,这些是必要的,但全部译出,就多少有些没必要。何况,没多一道翻译,就无形多出一道“我认为”。

“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