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尊敬,死后却破口大骂,作家苏雪林为何对鲁迅态度大转变?

马瑞涵


苏雪林在鲁迅去世后,大骂鲁迅,是文坛的一段历史公案,至今让人唏嘘不已。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去世,正当上海文艺界筹备鲁迅葬礼之事时,一个叫苏雪林的女子却在1936年11月12日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拉开了她大半生反鲁的序幕。在信中苏雪林要求蔡元培不要主持鲁迅的葬礼,认为鲁迅“褊狭阴险,多疑善妒”,“睚眦必报,不近人情”,“色厉内荏,无廉无耻”,“好谗成癖”,“为所欲为”,“劣迹多端”,甚至认为鲁迅是“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一发表,立刻激起了社会公愤,苏雪林也成了众矢之的。苏雪林后来回忆道,“骂我的漫画、诗歌、杂俎,无所不有”,“凡有报纸者,对我必有骂声。”

1966年11月,台湾《传记文学》又刊出她的一篇二万七千字的长文《鲁迅传论》(后收入《我论鲁迅》一书中),此时正值鲁迅逝世三十周年之际。苏雪林在“自序”中坦承“我的那几篇反鲁文字,原来从鲁迅学来,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鲁迅一辈子运用他那支尖酸刻薄的刀笔,叫别人吃他苦头,我现在也叫这位绍兴师爷吃吃我的苦头,不算不公道吧?

苏雪林何许人?她与鲁迅又有什么恩怨呢?苏雪林,名梅,字雪林,生于浙江瑞安,笔名绿漪。苏出身在一个小官吏家庭,青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是周作人、胡适等名教授的学生。后留学法国。1925年回国,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任教。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有五大女作家,苏雪林便是其中之一,其余四人是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和丁玲。1949年,苏雪林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后又到法国。1952年由法国应聘到台湾师大和成功大学任教,直至1973年退休。若说文坛最为长寿者,非苏雪林莫属,活了102岁。在其笔8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2000余万字的作品。被作家阿英誉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

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女子,与鲁迅到底有什么恩怨值得其把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事业”(自语)?从汪修荣《民国教授往事》一书的记载中可窥一斑。

1928年7月7日,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苏雪林参加了当时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组织的一次作家派对。当时的北新书局是唯一出版新文艺的出版社,参加这次派对的有很多文坛名将,如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王映霞等人。由于当时苏雪林凭借着成名作《绿天》已在文艺界小有名气,因此受到了聚会作家的肯定,散文大师林语堂更是对其赞不绝口。并把她带到了鲁迅面前,面对崇拜的偶像,苏雪林非常热情地向鲁迅伸出手,但令人十分尴尬的一幕发生了,鲁迅既没有同她握手,也没有寒暄,只是象征性地朝她点了点头,苏雪林当时脸就红了,在座的人也感到有些意外。无疑这件事在苏雪林的心底埋下了深深的阴影。多年后,苏雪林在其自传中,依然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书中写道:“鲁迅对我神情傲慢,我也仅对他点了一下头。”

还有让苏雪林反感的事,就是鲁迅对恩师胡适的攻击。作为自己的恩师,胡适在苏雪林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鲁迅曾在文章中骂胡适为“高等华人”、“金元博士”, 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向侵略者“出卖灵魂”等等。

有人曾指出苏雪林反鲁迅是其固执偏激,心胸褊狭所致,恐怕有一定道理。诚如当年胡适在看到苏雪林诋毁鲁迅的信后,当即给其回了一封信,指出“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对于恩师的教诲,想必苏雪林并没有领会。


历史众相


对鲁迅态度的转变,大约是踹摸到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真实寓意,再加上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消极,负面,缺乏正能量,同时鲁迅先生亦无托尔斯泰之大才(我个人觉得被托尔斯泰骂多少有些荣幸,因为你引起了这样伟大作家的关注,被鲁迅骂则是耻辱,不必当回事,在托尔斯泰面前,鲁迅先生好意思说自己是文豪吗?)......


魏牧童



老狼48440790


苏雪林,是“民国十大才女”之一,与林徽因、凌叔华齐名。或许这也算不得什么,不过若是看看她的成长史,你定然会对她刮目相看。苏雪林出生于官宦世家,不过其父亲一辈已经不是什么大官,只是清政府下面的一个小县令,由于父亲工作繁忙,苏雪林是由她的奶奶带大的。她的奶奶可没现在的老年人那么潮流,能带出会跳广场舞的娃儿,奶奶是个旧社会的传统女人,习惯了三从四德,意识里刻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印记,所以苏雪林是不被允许去学堂读书的。好在到了7岁的时候,终于在兄长叔叔学习的私塾中有幸识得了几个字,虽然不懂其意,但也是将什么《三字经》、《千字文》这等启蒙教材背了下来。而再大一些,她就彻底没人教了。不过呢,这正规课本她没能读到,却是偷偷摸摸将《水浒》、《三国》这等闲书看了个遍。与其说她聪慧,不如说她好学,无论什么书,只要到了她的手里,那就如同珍宝一般去读,








而且她不光骂鲁迅,也骂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简直如同一名“女斗士”。至于她到底为何要骂鲁迅呢?苏雪林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后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苏雪林死后对此事进行多方面分析,却始终没能找出理由。有人说,在苏雪林刚刚声名鹊起的时候,曾与鲁迅同时参与一个学术活动。当苏雪林见到鲁迅的时候,立刻热情伸出手向他走过去,然而鲁迅却只是看了她一眼,点了下头便走开。如此般,鲁迅怠慢了苏雪林,从此苏雪林记恨在心。当然,这理由是不可能成立的。要说苏雪林本就这般刻薄的性格,那也绝对说不通,因为有一个人物,可是得到了她如同恋人般的赞赏语气。“叔华固然容貌清秀,难得的是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当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而说起鲁迅,她却直骂他“诚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






不过呀,民国时期的这些才子佳人之间,因为一些小事引起的恩怨情仇不在少数,比如鲁迅就因为黄坚不让别人帮他忙就对黄坚记恨了很久。至于苏雪林为何要骂鲁迅呢?不知大家有什么样见解,或者说你们怎么看待鲁迅这个人呢?


淳赫妈妈


博古知今,悟事如新!

苏雪林,1897年3月26 日出生,1999年4月21日去世,籍贯安徽太平县岭下村 ,赴法三年辍学提前回国,她一生酷爱教育,曾在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童年坎坷经历,婚姻以悲剧结束。苏雪林赴台后,长期患眼疾,视力极差,严重时濒于失明,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先生去世后,苏雪林在鲁迅先生逝世不足一个月态度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的崇敬变成恶语相向,用半辈子骂鲁迅,并开始了长达“半生‘反鲁’的序幕”。

一、埋藏已久,择机爆发。苏雪林的态度转变其实早有预兆,且起因是因苏雪林认为鲁迅先生视她为无物。鲁迅与苏雪林的“握手门事件”,让苏雪林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永远关闭了她对鲁迅的崇拜之门。这件事情是目前世人公认最为可靠的说法之一。

二、思想激进,心胸狭隘。苏雪林乃是思想激进的女子,与夫相处不睦,不肯为丈夫洗手作羹汤,她却以自己是高知女性为由而拒绝了丈夫的要求,让世人难以理解。为反鲁,起因之细小,让人不敢相信。

三、成长经历,性格使然。苏雪林成长经历历经磨难,家庭不幸又加重认识,上世纪学界大家之间的人群撕裂也是常有之事,苏雪林胸小家子气毕现,让人不胜唏嘘。

四、言传身教,心领神会。文人相轻历来有之,当时特盛,鲁迅与鲁顾在厦门大学之处关系尚可,后因一些琐事,酿成恩怨。苏雪林的两个老师周作人和胡适都是“反鲁派”,苏雪林长期与鲁迅的两大死对头接触,耳濡目染,形成定势。

五、选择时机,借势上位。苏雪林之所以等到鲁迅死后才骂,惧怕鲁迅文笔口才犀利,苏雪林惧怕鲁迅的文笔,于是只得眼巴巴等到鲁迅死后才骂。通过“骂鲁”大业,名气、热度均得到了很大提升。


教育的践行者


苏雪林此女人,先君子后小人,阴毒也!鲁迅活着时,奉承拍马,甚至示爱,鲁迅一死,立马翻脸,面目可狰,口诛笔伐。如此作为,实在是阴险狡诈也!小人难防,此古话由在耳也!鲁迅与郭沫若,生前相侵相辱,死后,郭沫若却尊重鲁迅,不失为真君子也!


静里水声1


第一种可能有以下两点。

1、 苏雪林反鲁的动机无非和今天社会上的一些公众人物一样,向当权者献媚。

2、借攻击名人自我炒作。


第二种可能:

有人说苏雪林对鲁迅怨毒如此之深,是因为鲁迅曾“怠慢”过她:说她与鲁迅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8年7月7日,这天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在悦宾楼设午宴招待在北新的作者,受到邀请的有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王映霞等人。因为《绿天》的成功发行,苏雪林受到大家的热捧,就连林语堂都对她赞美有加。然而,当主人把她带到鲁迅面前时,她热情地伸出手,没想到鲁迅既没有同她握手,也没有寒暄,只是象征性地朝她点了点头,鲁迅的态度深深地刺痛了敏感自尊的苏雪林,让苏感到非常尴尬,仇恨的种子从此埋下。


由于没有深刻研究过,虽然网上有人赞同第一种观点,但是我个人认为第二种可能性大。


去沙漠看雪


早期的苏雪莲对鲁迅可谓是十分敬重的,散文集《绿天》主要记录的是苏雪林婚后的生活。该书出版后,苏雪林赠送给鲁迅一本,并在扉页上写道:“鲁迅先生教正 学生苏雪林谨赠7,4, 1928”。

苏雪林在鲁迅面前谦称为“学生”,可见其对鲁迅先生是敬重的。1934年,苏雪林曾在《国闻周报》上发表《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一文,对鲁迅的《阿Q正传》等小说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说:“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还说:“谁都知道鲁迅是新文学界的老资格,过去十年内曾执过文坛牛耳……”苏雪林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并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时代到于今的收获。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苏雪林,不仅对鲁迅先生是尊重的,而且还是有几分崇拜的。

但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后,苏雪林对鲁迅先生的态度却忽然转变,从以前的自称为“学生”而变成不择手段地发起对鲁迅的攻击。曾在文章中称,“鲁迅病态心理将于青年心灵发生不良之影响也,”“鲁迅矛盾之人格不足为国人法也”,“左派利用鲁迅为偶像,恣意宣传,将为党国之大患也”……

这里的“党国”,便是国民政府。此时的苏雪林,完全投靠了“党国”,为了她的“党国”利益,只能牺牲她心目中所尊重所崇拜的鲁迅了。

除此之外,苏雪林还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骂鲁迅“阴险,多疑,善妒”,“是一个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耻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眦必报”。她还攻击鲁迅的杂文“文笔尖酸刻薄,无以伦比”,“含血喷人,无所不用其极”。

最令人发指的是,当全国都在沉痛悼念鲁迅时,苏雪林却在《文艺月刊》上发文说:“上月文坛巨匠鲁迅先生死了,全国报章杂志,这里也在悼鲁迅,那里也在悼鲁迅,拉拉杂杂,如火如荼,似乎比什么绥远战讯、华北危急,还来得热闹而紧张。不但害得一般前进的崇拜鲁迅而其实未读鲁迅一行之书的青年,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便是我这样落伍的中年,也给闹得中心摇摇,不可终日……”

苏雪林在鲁迅逝世后几乎花了大半生的精力反鲁,什么原因促使苏雪林对鲁迅由钦敬走向反对甚至敌对呢?苏雪林在一篇文章中说:“什么时候对他观感幡然转变呢?那就是女师大风潮以后,由于苏雪林与鲁迅对女师大校长杨萤榆女士在女师大风潮中的所作为的看法截然相悖,继而牵涉到对支持杨萤榆的教育部长章士钊的态度也产生了分歧,苏雪林在思想上的分歧愈来愈大,其言辞也愈来愈激烈. !




巴尔扎克的粉丝


当初尊敬是有求于鲁迅,甚至是拿鲁迅当敲门砖来敲开文学之门。己使当初对鲁迅有些地方不满也不敢言,如今鲁迅死了再无利用价值,所以把心中已久的怨气发泄出来,有点小人吧。


康殿俊


前尘往事,无凭无据,只是根据人的经历和个性和不知道哪里搜索来的可靠还是不可靠的资料,再结合个人之间一些也许是后人妄加揣测甚至杜撰的关系,去评判,真的有什么意义吗?

和现在的八卦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问题,不提也罢!

有时间倒不如去分析分析他们的作品本身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