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疫問醫答·第二十期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面對疫情,《生命時報》全新推出“疫問醫答”欄目,聚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每天解答一個你最關心的問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文章提到,新冠病毒有149個突變點,已演化出S和L兩個亞型。

其中,S型與來自蝙蝠的冠狀病毒更接近,為相對古老的病毒版本,但它只佔103個病毒基因組研究序列中的30%;而相對“年輕”的L型更為流行,佔70%。

論文推論,可能由於L型有更強的傳播性和(或)更快的複製效率,從而比S型更具侵略性。

此消息引發大眾焦慮:病毒變異會使疫情防控壓力更大嗎?《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為你解答。

受訪專家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 趙豔

本文作者丨生命時報記者 任琳賢

病毒變異會使疫情更難防控嗎?

“大家完全沒必要談‘突變’而色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趙豔說,病毒是最簡單的生命體,它的遺傳密碼或基因組主要集中在核酸鏈上,核酸鏈發生任何變化,都可能影響後代的特性表現。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病毒複製是帶有遺傳密碼的病毒基因組斷裂、複製,再按照一定規律隨機重新裝配的過程。一次感染中,一個病毒要增殖幾百萬次,這其中就有突變的可能性。

病毒的變異受到自然環境因素、人體免疫對病毒的抵抗,以及病毒自身結構特性共同影響。相對DNA 病毒,RNA病毒更易突變。

突變對病毒來說是很普遍的事,是病毒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病毒變異是病毒傳播中的印跡,點突變是變異的一種,就好比子女跟父母相貌相似,但不相同,病毒的子代和親代也可能不同。

有些病毒變異後,免疫系統依然能夠識別,具有免疫力,不影響病毒的清除。有些病毒變異就可逃過免疫系統的監視,不利於病毒的清除。

病毒通過變異和人類免疫系統“過招”,是它們的生存法則。 目前還沒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變異會影響免疫系統對病毒的清除。

論文提到,毒株中發現149個突變點,這對於有3萬多個鹼基的新冠病毒來說,變化程度其實不算太大。突變後的病毒株是否有“質”的改變,還要看其致病性、毒力、傳播力等方面的變化,而不能僅通過基因序列改變推導得出,還需進一步嚴謹驗證。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趙豔認為,研究病毒基因變異及病毒分型,對研發更有針對性的疫苗、拓展覆蓋面更廣的檢測手段,尤其是對患者病情的預警有重要意義。

就目前研究來看,還需繼續增加研究樣本量,收集更多臨床及實驗室證據,才能更有說服力或應用於臨床診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