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居家抗疫的“良藥”

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人們難掩焦慮與恐慌,這是對瘟疫和疾病的恐懼,是不確定帶來的無力感。此刻,毛姆的話有點兒應景:“養成閱讀的習慣等於為你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難。”當然,毛姆還補充了另一句話:“我說‘幾乎,因為我不能強辯說閱讀可以緩和飢餓的痛苦與失戀的悲哀。”閱讀無法幫助我們徹底擊退疫情,卻是“預防和抑制疫情的良藥”。

閱讀那些新聞,直面真相

當災情發生時,往往也是謠言滿城風雨之時。面對疫情的肆虐,人們通常具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孤獨無助,只要一有疫情信息,常常是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對其真實性深信不疑。正如一個漂浮海上的人,只要是身邊飄過任何物件,都會緊緊地抓住,視為救命稻草。深信謠言,是一種因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和不安而發生的趨利避害行為。

人們還有趨同心理,尤其認同家人和朋友的信息。正如戈維特在一篇關於“群體極端化”的文章中寫道,人們的頭腦總是受到周圍群體——無論真實還是虛擬群體的影響而出現意見趨同現象。深陷人際網的人們會有意無意地成為謠言的接收器和傳播器。

我們身處在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信息來源多元,但也難免泥沙俱下,偽科學、謠言等有時候會甚囂塵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信息洶湧爆炸,真相撲朔迷離,謠言層出不窮,此刻需要獨立思考、辨析真偽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分清事實和觀點,辨別證據的可靠性,是一個人參與公共事務最基本的常識和素養,也是一個人閱讀素養的表現。

具有理性精神和辯證思維的公民,對於聽到的任何一個帶有觀點的評論,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馬上聽信而是謹慎求證,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我們要避免兩個極端:無休止地刷屏,撲騰掙扎在信息的汪洋中;鎖定唯一信息來源,抱著一棵大樹不肯放手。

真相總是複雜的。只有多元視角的互為補充,多元思想的激盪碰撞,多種聲音的互相質疑,才能還原事實和真相。正如我們玩拼圖遊戲一樣,決不能將一張碎片圖片當作全部,不能“盲人摸象”。正確的態度是從不同的新聞或信息源,比較和分析事件的真假;學會分析文章的論點是否有邏輯,挖掘出作者的潛在真實態度。

大數據時代,要了解事實和謠言的真相也不是很困難的事。如今很多網站利用大數據,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開闢了闢謠特別專欄,專門對謠言實時分析,確定是“謠言”“事實”還是“待論證”。“質疑辯證”是一種科學精神,讓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探究、驗證和分析;也是一種閱讀方法,以批判性的思維去質疑,提高思辨能力;在疫情面前,更是一種生活姿態,理性、清醒和客觀地面對世界。

閱讀那些故事,直麵人生

如今,當我們打開網站或資訊APP,鋪天蓋地是疫情的信息。注意,是新聞和信息!新聞是有時效性的,通常在幾天後成為“舊聞”,新聞價值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而信息是互聯網的產物,是強調流量的,是真假難辨的,甚至是稍縱即逝的。

事實上,我們不僅需要新聞報道和數字,還需要故事或者紀實作品。為什麼需要故事?比起抽象的概念,我們更願意接受故事。數百年來,中國文化一再以不同的方式演繹《紅樓夢》;一個“白蛇傳”的故事讓杭州這座城市有了歷史的枝蔓,具有獨特的人文魅力;倫敦從來都沒有失去過表演《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熱情;從《西遊記》到《簡愛》的一個又一個故事中,人類由共情產生情感的連接,堅不可摧。

疫情當下,三千多條生命的消失,是同胞生命的哀傷和隕落;家人生命遽逝,陰陽兩分,是無數家庭的破碎和哀愁;一個個增長的確診數字,是在恐懼中掙扎的生命。還有那些當初徘徊在醫院門口無法入院的患病者,由於交通管制在高速公路上滯留十幾天的歸鄉人,更有數萬奔赴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是盪滌人心、直麵人生的故事。

人們並沒有忘卻用文字記錄疫情。如今報紙、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湧現好多紀實作品或故事,類似非虛構作品,關注疫情下真實的生活和生命,記錄災難面前命運的掙扎、個體的生活和人性的醜陋,以及那些勇氣和毅力。這些故事無論是作家寫的,還是普通人寫的,真實、細膩、直抵人心。很多文章辭藻並不華麗,只是將疫情下的家庭瑣碎娓娓道來而已,但是文章讓我們感受到疫情來臨時“死別下的悲悽”以及“愛和脆弱”,感受到微弱生命的“無力感”,普通人間的共情更會讓我們領悟生命的真諦。

閱讀那些經典,直面意義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球範圍,類似瘟疫的大規模疾病襲擊都不是第一次發生。無論是當時的人們,還是後來的歷史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都努力地重現現場,尋找真相,並留下了諸多經典作品,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生命和理性之光。

加長版的寒假,使得我們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閱讀。此時此刻,關於瘟疫和疫情等經典作品有助於我們更系統、全面和科學地認識疫情,瞭解瘟疫本身和預防如何推動社會的進步和變化,思考疫情對我們的生活、經濟、社會、文化等可能產生過的,或即將產生的影響。

此刻,閱讀經典作品,還會有助於我們看到歷史和現實的互相觀照,深刻地體會和理解在疫情下所做的必要性以及人們的行為。對於今日身處疫情的我們,獲取警示和反思意義。如果我們不曾遺忘歷史,那就不會重蹈歷史覆轍。

《隔離時期的愛與情》告訴我們唯有將嚴格隔離堅持到底,疫情阻擊才有可能贏得勝利!《烏合之眾》告誡我們當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抹去,群體的行為、聲音代替了他的個人思考,成了主流的呼喊,此刻我們應該如何理性和客觀地面對謠言;《瘟疫》展示千百年來醫務工作人員的精神內核:醫者仁心;《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啟迪我們疫情前沒有人是唯一的禍首,也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只有共同負起責任,才能消弭災禍。

當我們在閱讀新聞報道、新聞數字、紀實作品等,多文本、多視角的主題閱讀就在不經意中發生。艾德勒和範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主題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從眾多書中找到與主題有關的答案,只不過他們還提到主題閱讀的意義,是“讀者圍繞最終目的不是為發出的問題提供答案,而是追求回答的過程中那種辯證的、客觀的特質,這才是主題閱讀的最終奧義”。疫情時期主題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是生命、希望和理性!

(作者單位:上海市三林中學東校)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11日第10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