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對生活說“不”的選擇權嗎?

判斷一個人活得好不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看他活得有沒有選擇。”或者可以說,有沒有說“不”的選擇。

在我們的嬰兒早期,無論你在哭鬧,還是在笑,媽媽始終都與你的情緒同步。如果她嘗試接納你開心與痛苦的情緒,她便是一個情感穩定的“容器”。並且,當她始終對你的感受與需要進行回應時,她就是一面可以讓你看見自己的“鏡子”。你可以感受到情感的鏈接與流動,知道並尊重自己的感受,由此對外界做出回應。

反之,如果你的情緒長期被媽媽忽略,且得不到回應,你則無法通過這面“鏡子”,來確認自己的主體感。長大後,你無法與內心的感受產生鏈接,也就看不見自己的樣子,更別提什麼做自己。你活著的標準,只是滿足他人的期待,讓自己符合社會主流價值標準,來確認“我”的存在。

你有對生活說“不”的選擇權嗎?

無法想象,我們的感受被忽略,活著只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是一種怎樣的絕望?

可是,你本不必這麼委屈自己。只有你才明白,為什麼要活成現在這個樣子。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能夠說不,你可以佔據人生主導權。多美好的事情。

“如果你認為這個應該有的樣子,是能夠剛好符合你對人生的嚮往,那你就這樣活。可是,你不用把它貼標籤說:‘大家都應該這樣’”。當你不斷要求自己符合社會標準,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不過是“虛假自我”帶來的討好與順從。(不能說“虛假自我”有多麼不好,至少在一部分人看來,那是一種自我保護。)

你有對生活說“不”的選擇權嗎?

但對於能夠說“不”的人來說,他們更接近於“真實自我”的模樣。因為,他們的真實需要,是被鼓勵表達的。他們不需要別人來定義他。在他們眼裡,活著的標準,是以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為依據。例如,擁有一番事業能讓我感覺很有成就感,這是成功;過著朝九晚五的穩定生活,讓我覺得很有歸屬感,這也是成功。當然,我們一輩子都無法擺脫別人的眼光去做自己。但你可以將自己的渴望,擺在最前面。

最重要的是,當你覺得這不是自己的人生時,你能否承受自我選擇的後果與代價,依然說不。

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最先要做的是: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嘗試不去壓抑它,就讓它在你的身體裡流動。不去評判,不去比較,沒有所謂的“成功”或“失敗”。如果你的感受偏弱,可以藉助冥想、正念等工具。你還可以跟自己對話:“我的感受是什麼,願望是什麼,又害怕些什麼”。當你捕捉到真實的感受,例如你做什麼事情會興奮,什麼事情會讓你牴觸......你才能認清自己。

你有對生活說“不”的選擇權嗎?

如果你暫時還沒辦法遵循自己的感受,那麼,消除焦慮最好的辦法是:努力存一筆錢,叫“Fuck You Money”。在生活讓你感覺到你不能很好的做自己的時候,你可以底氣十足的甩出一句:“Fuck you”。這或許是你能夠說“不”的開始。

你有對生活說“不”的選擇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