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就是心地光明磊落,没有不可告人的污浊之事,故心安理得。小人心怀鬼胎,故坐立不安。孔子未明言“诚”,但常言“直”与“信”,皆与“诚”相近。直就是真率坦诚、秉公行事。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又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贤臣必直,能得民心,且可校正佞臣(枉者)之失。孔子反对以怨报怨,也不赞成以德报怨,而是主张以直报怨,即直道而行,不去计较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至于以德报怨,往往是少数宗教家所为,目的是想用恩义来感化作恶者,一般人难以做到。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中的“信”就是守承诺、言行一致的意思。

《易传·文言》云:“修辞立其诚。”疏云:“诚谓诚实。”

孟子讲“诚”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与伪相对,与妄相反,是真实、有信、表里如一、不伪善、不欺瞒,做性情中人。孟子首次将“诚”提升到天道性命的高度,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是真实无妄的,只有人类社会才会出现伪诈现象,但文明要求人道效法天道,回归真诚无妄,即“反身而诚”上来。自身不诚就无法打动别人,故说:“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他进一步指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万物之道都能在自己身上有体现,物我相通,故应仁民爱物,以此为精神享受。有诚才有真仁真义,无诚必是假仁假义。

在先秦时期,建立起系统“诚”的哲学的著作是《中庸》,其作者像是孟子后学。《中庸》论“诚”,有深度、有高度。第一,提出“不诚无物”“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是天道规律,假象终将破灭。第二,指出人道之诚有两种:一种是圣贤可以做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一般人则须修道以教之,明善以导之,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具体说来,要“择善而固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第三,说明诚的目标是“成己成物”。其公式是:至诚→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第四,指明至诚的地位和作用在于“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就是说,有至诚之人,才能确立国家发展的大经大本,推动万物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文明的新高度。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 译注

总之,君子坦诚,做人做事方面:一要做真实人,不做两面人、不戴假面具生活;二要开诚布公,说真话,做真事,不逢场作戏;三要信实可靠,一诺千金、言行一致;四要执着专精,百折不挠,不三心二意、有始无终;五要知错必改,不掩饰、不推诿,自觉承担责任。

坦诚君子是真人,并不是完人,其性格率真,优缺点皆显露在外,别人不必揣度捉摸、不必防范戒备,其思想观点鲜明有个性,却不自以为完备,愿意参与百家争鸣,共同探讨真理。当然,坦诚并不意味着口无遮拦、随意乱说,而要适时而说、因事而说,凡说必发自内心、有益社会。现代人讲隐私权,应予以尊重,不探听别人隐私,也不到处诉说自己的隐私,以免给他人添乱。

《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的精诚执着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席方平》,虽是文学故事,却在情理上表现了人间的善恶之争、歌颂了作者心中真君子的刚直执着、鞭挞了当时官场的黑暗残暴,说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很有警世意义。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聊斋故事之席方平》,1982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孟庆江绘封面

故事说,席方平之父席廉得罪里中富户羊某,羊某先死,数年后席廉病重垂危,对家人说,羊某在阴间贿赂官吏拷打他。于是全身赤肿,呼号而死。席方平是大孝子,不甘心其父“见凌于强鬼”,决心“赴地下,代伸冤气”,于是不食不言,似呆痴,实则灵魂出窍,到阴间去了。他打听并进入城邑,在狱中见到父亲,其状惨烈,并诉说“狱吏悉受贼嘱,日夜榜掠,胫股摧残甚矣”。

席方平怒,挥笔写成状子,到城隍衙门喊冤投诉。城隍衙门由于接受了羊某的贿赂,说席告无据,不予受理。席方平愤而行百里,到郡司告状。郡司拖延半月后才许见,不由分说,给席方平打板子,并把状子批回城隍重审。

城隍把席方平监禁起来,又派衙役将他押送回家。待役离开后,席方平又跑到冥王府告状,“诉郡邑之酷贪”,冥王找两方对质。此时城隍与郡司派心腹暗中与席方平做交易,以千金要席撤诉,而席不听。

店家对席方平说,官府求和,你却不从,听说他们都有密信送来冥王府,你的事怕麻烦了。接着冥王升堂,“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席方平厉声问:“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闻。席受笞,喊曰:‘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讽刺冥王受贿而冤己。冥王更怒,命两鬼揪席坐火床,“骨肉焦黑,苦不得死”。冥王问席方平:“敢再讼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聊斋志异故事选:席方平》,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展之余绘

在锯齿由顶向下拉到胸时,“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席方平被锯开,后又合上。“一鬼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曰:‘赠此以报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顿健,殊无少苦”。席方平见状知此处不能申冤,假称不再诉讼,冥王命送还阳界。“席念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想到有灌口二郎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转身而走,却被二隶发现押回冥王府。

冥王告诉席方平,你父之冤已伸,已往生富贵之家,我把你送回,给你“千金之产,期颐(百岁)之寿”,冥王用假言和富寿来打动席方平,避免他再四处告状。二鬼押席方平至一人家,趁其不备,将其推入门中,“惊定自视,身已生为婴儿”,却初心不泯,不乳三日而死。其魂终于遇到二郎神,二郎神用槛车将冥王、郡司、城隍押来当堂对质,“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

二郎神在判词中,严厉责备冥王“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砺,研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蛟蚁之微生可悯”,当作法自毙。而城隍、郡司“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让其托生为畜生。其余隶役与羊某皆受处罚。二郎神“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三十六年)’”。后来席家过上了富足康寿的生活。

蒲松龄在此篇后“异史氏曰”中赞叹说:“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异哉席生,何其伟也!”席生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为父申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受尽磨难而不改其志,酷刑利诱皆无动于衷。其精诚不仅令冥间贪腐官吏担忧,甚至感动了有良知的鬼吏,并暗中提供帮助,终于使正义得到伸张,恶人遭到报应。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电影《席方平》剧照

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坦诚的君子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郑板桥诗句)般坚持到底的精神,如此,才能克服人生种种磨难挫折,实现自己向善求义的价值追求。至于所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主观努力,还要有必要的客观条件,人们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客观效果)而已。故事中的结果,只是作者理想的寄托,在清代帝制社会,制度性黑暗是无法消除的,但君子不能苟且偷生,要为理想而奋斗终生。

(本文选自《君子人格六讲》,标题为编辑所拟)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六讲》

牟钟鉴 著

本书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孔子文化奖”获得者牟钟鉴先生根据四十多年来学习中华经典积累的经验,结合古代贤哲的论述及今日道德教育建设的现实和需要,详细阐述君子人格养成路径,系统提出“君子六有”说,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作者用较多篇幅细讲古今中外的君子在六个方面的人格特质,列举生动的案例,解说蕴藏的内涵,使君子人格培养在现实土壤上具有落地生长的可能性,用真人真事推动道德教化,从不同侧面提炼中华精神,重塑君子人格榜样,推动人文化成,培养时代真君子。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从《聊斋志异》席方平故事看精诚执着的君子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