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來源 | 外灘教育(ID: TBEducation)

推薦丨小多少年時(ID: xiaoduoui)

小多少年時


由於大腦的神秘性,許多家長對所謂的“全腦開發課程”趨之若鶩,希望藉此早日開發孩子大腦,打造神童。這些課程能正確地培育大腦麼?


下文通過介紹基於腦科學的“學習六大定律”,告訴我們:大腦的培育需多方面進行,僅靠一門課程無法達成。家長與老師要認識到大腦發展的規律,做到“因腦施教”。


也歡迎您在文末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神童不常有,人人都想有。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有獨門秘訣,擁有“非凡的力量”,從而實現彎道超車。

如今,社會上的學習或者培訓課程只要與腦科學有關,就會受到家長的追捧。道理直白簡單,幾乎人人知道:學習是由大腦發生的。

2019年10月頗受家長和媒體關注“量子波動速讀”就是典型的案例。由所謂的全腦開發教育機構開發的“量子波動速讀”,據說孩子參加培訓學習後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能在短短的5分鐘內閱讀10萬字的書籍。

儘管後來在諸多媒體的圍剿下,“量子波動速讀”一時銷聲匿跡了。然而,前不久,南方週末記者暗訪發北京、廣州、成都多家全腦開發教育機構發現,一些換了個名頭的類似課程尚在進行,依然有些家長仍趨之若鶩。

人人都想學習得又快又多。腦科學真的有用嗎?腦科學是否真的很神秘?基於腦科學的學習到底有哪些規律?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01

對早期教育重視是腦科學家喊出來的

人腦是自然神奇而又複雜的造化,一直被教育者視為不可捉摸的“黑箱”。

與人類其他領域相比,人們對腦的研究起步較晚,只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腦科學的研究才逐漸繁榮,科學家開始綜合心理學、教育學、神經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從不同角度揭示人類認知活動的腦機制。

如今早期教育的加強和重視,實際上,就是腦科學研究和腦科學家呼籲的結果,如:

人腦的有些區域突觸的優化,取決於幼兒早期的經驗;

大腦認識世界的方式是整體性,一定要教給孩子有結構的知識和建構的能力;

童年時的情緒性創傷會影響其一生髮展的軌跡,正如有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等等。

韋珏,前教育部副部長,是推動中國神經教育學發展的重要奠基人。她卸任教育部副部長後,一直在致力於推進腦科學的研究和實踐。

她倡導早期教育很重要,但是需要正確和基於腦科學的早期教育,主張有必要糾正目前社會上,關於腦科學的偏見和被過度消費歪曲。

她認為,養育不僅僅在於“養”,給孩子吃飽穿暖,更在於科學地“育”,認識腦發展的規律,才能“因腦施教”。

兒童的早期發展並不是指單純的知識灌輸,重點在於帶著愛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互動交流,讓孩子在“玩”中探究周圍的世界和人。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02

基於腦科學的學習六大定律

腦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跟蹤,發現了一些基於學習者大腦認知規律的學習定律。

這些定律“超越傳統”,不同於我們日常認知和慣有思維,聽起來好像很神秘,其實實踐起來也很簡單,每個家長和老師都會成為促進孩子高效學習的魔術師。

定律之一:情感勝於事實

人不同於動物最大的特點之一,是人類擁有豐富的情感。

腦科學研究表明,杏仁核控制和調節著人的情緒,情緒和情感在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長期處於焦慮和壓力之中,腎上腺就會分泌出一種壓力激素——皮質醇,皮質醇長期停留在體內,會降低人的免疫功能,並且影響記憶和思維的能力,對身體和學習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與此相反的是,人的大腦本能地偏好於快樂的記憶,所以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父母要做的是激發孩子大腦中負責“快樂”的多巴胺。譬如,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多巴胺的最好途徑。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學習不感興趣的、所謂的特長班。孩子不感興趣的話,只是適得其反,不僅無法繼續學下去,而且還會徒增壓力和負擔,影響大腦發育。

讚揚、認同、鼓勵、培養學習“心流”感、培養效能感、激發自信心,等等,都是培養激發多巴胺的方式。

腦科學家還告訴我們,情感比事實遠遠來的重要。

舉個例子

父母親經常會問孩子草是什麼顏色的?

這是知識層面的,是一種事實;

父母還應該去問孩子們草會帶給我們什麼感覺?如果地球上沒有草會怎麼樣?

這是一種情感培養,促進大腦神經元突觸的鏈接,豐富他們的情感認知。

因此,家長們不僅要關注知識的灌輸和學習,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認識知識背後蘊涵的情感,這樣對於世界的認知才是更全面。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定律之二:交流勝過傾聽

傾聽是什麼?是信息的輸入,單純靠傾聽,我們常常是無法檢驗孩子聽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或者說學習的效果如何。

交流是什麼?是信息的輸出,觀點的生成。高質量的輸出一定是經過學習者大腦有效思考和運作。

正如在交流會或者演講會上,學習最主動和深入的一定是發言者或者演講者,而不是傾聽者。發言或演講是任務,驅動他們積極思考,收集和確定信息,生成觀點。

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效果最好的三種方式是:討論、實踐和教授他人。

傳統的聽講、閱讀、甚至是視頻學習,雖然短時間內讓人影響深刻,但是最終都會讓大量學習的內容流逝;討論或者教授卻不同,要教會別人或者讓別人聽懂對於學習者的要求更高。

不論在課堂還是在家裡,都應該創造各種條件,給孩子交流的機會,如

總結、提問、回答、討論、辯論、舉例、分享觀點等等。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在孩子的童年時代,父母與孩子互動式的交流和溝通非常重要。

而這種溝通是從一起吃晚飯開始的。父母問問孩子今天學校裡發生了什麼、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發生、學習了什麼可以與大人分享、好朋友的故事.. ...

芝加哥大學Dana Suskind博士的一項研究認為,到四歲時,中產階級家庭的交流和對話比貧窮家庭多得多,窮人家的孩子平均比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少聽到三千萬個單詞。

研究還發現,三千萬單詞的“貧富”差距不僅僅能預測孩子在詞彙量方面的發展,並且還能預測孩子在小學三年級時候的成績以及智商。

由此可見,能夠塑造兒童大腦的,關鍵在於有否豐富幼兒早期的語言環境和有效的交流。餐桌上的交流是增加孩子詞彙量,培養語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還有閱讀,現在很多家長有強烈的意識讓孩子從小閱讀,但通常只是扔給孩子一本書,常常沒有做好“最後一公里”,沒有鼓勵孩子表達出來。

閱讀後的表達極其重要。孩子能夠通過講述故事,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更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在敘述或者表達過程中前後建立邏輯關係,錘鍊大腦。

寫作與閱讀的關係,其實也是交流與傾聽的關係一樣。

學習者記住自己所寫的,而不是人家所寫的。家長和老師應該鼓勵孩子對學習的內容,用自己的方式能夠寫下來,而不僅僅是聽見和閱讀而已。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定律之三:留白勝於滿堂灌

中國畫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畫,在畫面中總有一些地方沒有用畫筆去畫,這些地方被稱為留白。正是這些留白,帶來觀賞者審美的想象和聯想、帶給“林靜蟬愈噪,山幽鳥更鳴”的獨特體驗。

孩子的學習也同樣如此。

不少家長經常給孩子的週末安排滿滿的,所有考試課程一門都沒拉下,還有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一股腦兒地想給孩子塞給他們所有的知識;

有的老師在上課也是,從頭講到底,唯恐學生錯過一個知識點,其實,這是一種違背腦科學規律的方法。

腦科學的研究顯示,學習的效果與思考和反饋有著直接的關聯,而不是知識的數量和時間。

就在前不久,有則新聞講了衡陽一所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臨近期末考試,他每天挑燈複習到深夜,前幾天晚上連續做完8套複習試卷才休息。

第二天一早,他的父母發現原本健康的孩子莫名其妙出現了胡言亂語等怪異表現,原因就在於學習壓力太大,身體沒有得到休息,皮質醇激增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差錯,出現神經功能和精神障礙。

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提高學習效率,“三閒”很重要,那就是閒情、閒思、閒時。

家長要給孩子足夠休息的時間,去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還要鼓勵給他們胡亂想象,想象常常是打開他們思維的大門;

在課堂上,老師也要提供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時,不要急於給出答案,而是留給學生時間思考,這樣才會驅動學生高質量的輸出和反饋。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定律之四:圖片勝於詞彙

人類的思考,首先是通過圖形呈現在大腦裡,然後才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這與人類大腦進化的歷史和知識傳遞的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繫。

人類的文字一開始就是以圖形出現的,所有文明的起始都是通過圖形而開始的,如華夏文明的象形字,古埃及文明的象形字等等。

人的大腦思考本質和方式,沒有因為歲月流逝發生變化,依舊固守著萬千年的方式。

只不過腦科學家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大腦運行的規律:人們大腦50%-80%的物質和能量消耗與視覺有關,這一點要遠遠超過其他的四種感官。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事實上,我們是用大腦看的,而不是用眼睛。還有,當我們聽到一句話或者一個詞,我們的大腦首先會將其轉化成圖片,這是我們的大腦認識世界的規律。

而且,今天的社會圖片無所不在,已經是邁入了讀圖時代。圖片已經成為人們傳遞信息和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有句話,“一張圖片勝過一打文字。”圖片蘊藏的信息比單一的文字遠遠來的多。家長和老師應該提供給孩子多種接觸圖片的機會,引導他們觀察、分析、理解圖片。

對於低齡孩子來說,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讀繪本,通過閱讀繪本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促進大腦的發育。

家長還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孩子根據故事情節或者文字去想象,可視化,將平面的文字轉為大腦裡立體的形象,從而使得學習和理解更加深入,效果更明顯。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定律之五:運動勝於靜坐

靜坐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修養身心的一種重要方法的,但絕不是學生學習的最佳方式,尤其是對於低齡孩子來說。

從人類一開始,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是被改造來運動,適應世界的。教育和學習也是同樣如此。

運動能增加大腦氧氣供應,提高思考效率,越運動,我們的大腦就變得越聰明。大腦是一種喜動厭靜的器官,新鮮、刺激的信息是促使大腦成長的營養,會讓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孩子在桌子前坐的越久,學習的效果就越差。所以,當孩子在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站起來運動一下,而不是說坐的時間越久,學習就越認真,人腦需要人的運動來增加氧氣,提高學習效率。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一個由小兒科醫生、認知科學家等組合的團隊對學生健康做過評估,發現一週只要運動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鐘,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記憶、注意力和教室行為的正向效果。

科學家很早就知道運動跟情緒有關。運動可以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面情緒的出現,運動完的人情緒一般很亢奮,不會憂鬱或者具有攻擊性。

哈佛大學還有個“零點計劃”,其中一個內容是讓學習者在動中學習,主張“遊戲化學習”。項目負責教授表示,遊戲和趣味性是學習的核心。

在遊戲過程中,兒童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在放鬆的狀態下,大腦做好了學習的準備,同時遊戲本身也具有一定挑戰性,促使兒童通過不斷測試和假設,進行各種嘗試。

因而家長要經常與孩子做遊戲,在遊戲過程中,他們強化大腦功能,探索周圍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學習如何與人共處、如何合作。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定律之六:不同勝於相同

單調、乏味、枯燥、無趣、厭煩,是學習的天敵,尤其是對於兒童和低齡學生來說。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是他們總是面對相同的事物,生活和學習總是總是波瀾不驚。

腦科學告訴我們,我們總是會注意哪些變化了的事物,而很少去關注乏味可陳、一成不變的事物。

因而我們的大腦需要不同、創新、比較、對比和特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當改變發生的時候,就是喚醒思維的時候。家長要經常創設不同的生活或者學習環境,給孩子新鮮感,刺激腦細胞,促進大腦的發育。

譬如,

經常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體驗不同的生活;

要求他們經常變換路線去同一個地方,如學校、附近的公園、爺爺奶奶家,或者經常變動散步跑步的路線;

要經常調整家裡的佈局或者擺設位置。

課堂上,教師也需要經常改變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變動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而且,學生對老師的小小變化都會欣喜無比。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讓孩子比較,是促進大腦思考和發育的絕佳方法。

比較的素材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同動物、植物、旅遊景點等等,都是比較的對象。還有比較不同的故事和小說,能夠促進孩子對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是閱讀的最高境界。

比較是人類的高級思維,是對事物進行分析,分解出事物的相同和不同,從而捨棄非本質特徵,並抽取出本質特徵的思維過程。

參考文獻:

1. 哈佛大學零點計劃“遊戲化教學”項目組走進中國

2. 10 Brain-Based Learning Laws That Trump Traditional Education

3. 韋鈺:這些年神經教育學在如何促進教育改革?

4. 這些“長方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鄭鋼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並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優質在線課程。


喜歡,就請您關注、轉發、評論~小編給各位讀者比心啦

比你更會開發孩子大腦的人說:“因腦施教”的六大定律,值得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