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1955年,第一次萬隆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召開,亞非各國代表齊聚,達成了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共識,確立了和平相處和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第三世界國家的普遍價值觀形成。

60年後,2015年的萬隆會議,性質已有了極大變化。會議的主題是“加強南南合作,促進世界繁榮”,其核心精神完成了從政治合作向經濟合作的轉變。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參加萬隆會議

印尼與東南亞

討論區域歷史,我們一般都會從該區域最大的國家說起,並以該國為中心來梳理歷史脈絡。比如,研究北美的歷史一定繞不開美國,討論東亞史會以中國為核心,談起歐洲定然以英、法為主。東南亞的歷史也和這一區域最大的國家,即印度尼西亞密切相關。

如果熟悉世界地理,你會發現許多國家或區域的名稱以“尼西亞”結尾,比如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這太平洋的三大島域,再比如這篇文章主要的討論對象印度尼西亞。“尼西亞”在希臘語中代表“島嶼”,印度尼西亞的意思是“印度的諸島嶼”。由此可以得知,印度尼西亞的名字是與印度大陸相對應的,意指南亞群島,進而可以推斷,它來源於歐洲列強在大航海時代的殖民活動。

(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

印尼是以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為中心,由17000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按2019年的數據,其國土面積約19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62億,其中多數為穆斯林。

印尼幅員遼闊,但陸地部分僅與三個國家相連,分別是馬來西亞、東帝汶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這些國家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的,其中東帝汶直到2002年才取得獨立。

從13世紀到16世紀,今天的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南部的部分地區,由滿者伯夷王國統治,16世紀開始式微。在此期間,馬打蘭王國以爪哇島為據點,勢力日益強大,國內的穆斯林也逐漸增多。同時,歐洲列強相繼往東南亞發展,在滿者伯夷王國領土上建立了許多據點,然後蠶食鯨吞。

在大航海時代初期,率先進入東南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到了16世紀,葡萄牙國勢衰落,印尼地區逐漸成為荷蘭的勢力範圍。

17世紀初,荷蘭正式進入這一地區。當時爪哇島西部有一個萬丹王國,是個伊斯蘭教國家。萬丹王國佔領爪哇島後,將原本的首都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並以此為據點管理爪哇島。二戰期間,日本佔領該地,改稱雅加達,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萬丹王國阻止葡萄牙在當地擴張勢力,並將他們驅離,但東帝汶仍是葡萄牙的勢力範圍,這為後來印尼與東帝汶問題埋下了禍根。

1623年,萬丹王國在摩鹿加群島與英國開戰,打敗英國後便統治了整個印尼地區。萬丹王國還戰勝了馬打蘭王國,成功擴張了內陸領土。然而,1684年,萬丹王國淪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屬國。

同一時期,英國的勢力擴及馬來半島。19世紀初,在拿破崙戰爭中,法國吞併荷蘭。英國以此為藉口與法國開戰,順勢將東南亞各地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814年,荷蘭與英國簽訂《倫敦條約》,約定馬來半島歸英國所有,而荷蘭則分到蘇門答臘島,兩國各據一方。

1819年,英國殖民地總督萊佛士企圖奪取新加坡,此舉使得荷蘭對英國的態度轉趨強硬,但兩國之間仍以談判為解決矛盾的主要手段。1824年,雙方簽訂《英荷協議》,明確劃定了兩國的統治區域。

1830年,荷蘭在印尼地區實施“強制栽培制度”,規定當地農民只能種植咖啡、甘蔗及香料等經濟作物,原本生產穀物糧食的土地也必須遵從。此舉讓當地居民的生活陷入困頓,農村變得愈加貧窮。而荷蘭卻利用強制栽培獲取了極大的利益,用以推動其國內的產業革命。

但諷刺的是,印尼後來之所以能夠建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荷蘭在殖民時代整合了該地區的分散勢力,荷蘭殖民者罪惡之餘也功不可沒。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萬丹王國極盛時期的疆域

印尼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通常指一群人以共同的語言為核心,並且在歷史演進過程中接受相同文化洗禮而產生的意識形態。因此,如果語言多樣、文化各異,甚至像印尼人民這樣分居於許多大小群島,想要建立一個理念相同的國家,並不容易。

20世紀,荷蘭對印尼殖民地推行同化政策,將人們教化成知識分子,再加上強制栽培制度,使得人們心中的不滿情緒急劇攀升。反對殖民體制的勢力由此迅速成長,伊斯蘭教在此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尼在日本的統治下,民族主義運動開始萌芽,以伊斯蘭教為主軸的組織伊斯蘭聯盟成立。一戰結束後,民族運動的核心人物蘇加諾又發起了民族獨立戰爭,直到1949年才成功獨立建國。

但印尼是一個具有文化多樣性的地區,想整合出一個統一的政權絕非易事。為此,蘇加諾實踐了“接受指導的民主主義”,涵蓋了國內的各種思想與主張,包括民族主義、宗教與共產主義,採用納沙貢思想作為治國的基本方針。

蘇加諾實際上是憑藉軍隊的勢力,通過和其他團體取得政治上的平衡,以此來統治印尼的。1965年,當這種均勢被打破,他也隨之失去了政權。

掌權時期的蘇加諾可以說是整個東南亞甚至整個第三世界集團民族主義運動的領袖。1955年,他召集亞洲與非洲新興國家的領導人齊聚一堂,舉辦了第一次亞非國家峰會,即萬隆會議。

蘇加諾在任內,除解決國內問題外,還吞併了西巴布亞,並且打著英國殖民主義的旗幟入侵當時正準備成立聯邦的馬來西亞。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印尼國父”蘇加諾

印尼與巴布亞新幾內亞

殖民時代初期,荷蘭與葡萄牙登陸新幾內亞島,由於當地氣候條件惡劣,兩國都未曾在此投注過多精力與資源。

帝國主義時代,列強再度入侵新幾內亞島,荷蘭佔領西半部,德國統治了北方,南方則屬於英國領土。其後,英屬新幾內亞由澳大利亞繼承。德國在一戰落敗後,德屬新幾內亞以及太平洋上一些島嶼也成了澳大利亞委任統治的領土。二戰時,日本佔領了部分澳大利亞的統治區,這導致兩國在當地不斷交戰。二戰後,該地區由聯合國信託管理,實際上仍處於澳大利亞的統治之下。

1975年,新幾內亞終於正式宣佈獨立。

新幾內亞國內使用的語言多達800多種,各種族的獨立意識都十分強烈,彼此間衝突不斷,這使巴布亞政局始終難以安定。再加上近年來礦產資源豐富的布干維爾島的獨立問題愈演愈烈,更增加了國內局勢不安定的因素。2019年12月11日,布干維爾島全民公投的結果出爐,超過九成投票者支持布干維爾島從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出去。

巴布亞新幾內亞西部在印尼稱為西巴布亞。1949年,荷蘭承認印尼獨立,但西巴布亞仍是荷蘭領土,直到1961年才獨立為巴布亞新幾內亞共和國。但印尼隨即開始對這個國家展開武力侵犯。

後來,美國總統肯尼迪居中調停,巴布亞新幾內亞暫由聯合國接管。然而1963年,聯合國又將管理權移交印尼。

1965年,印尼發生了軍事政變。軍方在掌握政權後,開始鎮壓西巴布亞的反政府民眾。1969年的公民投票決定,該地歸屬印尼,在形式上又回到了印尼統治下。但是該地區期望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部組成聯邦的呼聲日益高漲,直到現在,仍與印尼政府存在著尖銳的對立。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印尼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分界線

印尼與亞齊人

荷蘭入侵蘇門答臘島北部時,信奉伊斯蘭教的亞齊人奮力抵抗,英國也派遣軍隊給予支援。其後英、荷簽訂協議,將蘇門答臘島的統治權轉移給荷蘭,荷蘭開始對島上的反對勢力展開瘋狂鎮壓。後來,作為伊斯蘭國家中心的土耳其,連同美國,也開始支援亞齊,使這場戰爭拖了很久。直到20世紀初,亞齊勢力才完全被鎮壓。

二戰期間,日軍進駐此地,亞齊人與之合作,又與荷蘭人展開了鬥爭。

印尼獨立後,將亞齊地區劃入蘇門答臘省,納入印尼領土。亞齊人認為印尼此舉是侵略行為,便又展開抵抗運動。隨後,印尼政府將亞齊地區設為特別省,給予了相當的自治權,但亞齊人依舊不買賬,還是持續抵抗,並在1976年發表獨立宣言。

之後,在亞齊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印尼政府將這些資源的採掘權交給外國企業,所得利益卻並未回交亞齊,亞齊人愈加不滿,亞齊地區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進入21世紀後,印尼政府擴大了亞齊自治區的範圍,但對立和衝突並未緩解。到2004年,東南亞地區發生地震,進而引發大海嘯,亞齊地區受到嚴重影響,解放勢力這才與印尼政府停戰。亞齊人雖然承諾解除武裝,簽署和平協議,但問題仍未徹底解決,背後依舊暗藏危機。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亞齊地區

印尼與東帝汶

印尼全境偏東位置處,是帝汶島所在。該島東半部,自16世紀以來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印尼宣佈獨立時仍由葡萄牙控制。

葡萄牙的薩拉查政權崩潰後,國內推動民主改革,並承認海外殖民地擁有自主權。東帝汶境內多股政治勢力從此崛起。其中,“帝汶社會民主協會”與“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間展開內戰,他們的分歧只在於應何時獨立,前者主張準備數年後再宣佈獨立,後者主張立刻獨立。

在這場內戰中,印尼為防止左派勢力繼續壯大,介入帝汶島內戰協助右派勢力。1976年,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一方遭到鎮壓,東帝汶也由此成為了印尼的第27省。由於得到美、日等國的認同,印尼政府更嚴厲地打壓反對勢力,據說有20萬東帝汶人因此慘遭殺害。

1998年,印尼的蘇哈托政權倒臺,哈比比掌權。之後,他以“東帝汶是否接受特別自治權”為議題舉辦了一場公投,投票結果否定佔多數。2002年,東帝汶終於取得獨立地位。

然而,僅過了四年,帝汶島內紛爭再起。2006年,屬於印尼分散領土的西部地區,一群軍人因為不滿該地區住民受到差別待遇而發動罷工,印尼政府隨即解僱了這批軍人。但其他地方的印尼軍中很快形成一股同情他們的勢力,以行動表達對他們的支持,導致印尼首都陷入混亂。為平息這場紛爭,澳大利亞派軍隊進駐。

印尼與澳大利亞的舉動,絲毫無助於解決根本問題,東帝汶仍處於混亂局面。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印度尼西亞與東帝汶

印尼與伊斯蘭祈禱團

印尼中部有一處被稱為“南國樂園”的旅遊勝地,它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巴厘島。也正因為它廣為人知,所以2002年與2005年發生在此地的恐怖襲擊事件,才會帶給世界如此強烈的衝擊。

根據調查,襲擊者與激進組織“伊斯蘭祈禱團”有關。這個組織是在阿富汗興風作浪的聖戰組織的餘黨,他們的目標是整合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泰國南部與菲律賓南部,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

一般人聽到伊斯蘭教,首先想到的會是中亞和西亞的沙漠地帶,很難將它與印尼或東南亞聯繫在一起。但其實伊斯蘭教商人在早前已越過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來到印度、東南亞、中國經商,並積極向到達的地方傳教。

印尼和馬來西亞受印度文化影響極深,同時受伊斯蘭教影響也不淺,但巴厘島卻是個例外。此地本就是盛產穀物的糧倉,加上週遭海域有季風,海底有珊瑚礁,因此不需要也不適合發展通商港口,因此一直維持著印度教文化。同時,島上盛行爪哇島傳統的泛靈論信仰與祖靈崇拜,這些思想與印度教思想合而為一,孕育出獨特的文化。

對於伊斯蘭教而言,難以融入爪哇島自古流傳的特有文化,這或許就是伊斯蘭激進派將巴厘島當作恐怖襲擊目標的原因。印尼人口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他們同樣譴責激進派的這種極端行為。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旅遊勝地巴厘島的美麗風光

馬來西亞與馬六甲

“馬來人”在梵語中的由來是“山脈中的土地”,自古以來,印度商人便用這個詞來稱呼馬來半島。而“馬來西亞”的意思,則是“馬來人的國家”。

蘇門答臘島在歷史上存在過一個三佛齊王國,它以巨港城為中心,曾經十分繁榮。中國的僧侶義淨前往印度取經時,在遊記中將三佛齊王國記載為“摩羅遊”,所指就是巨港這座城市。傳說位於印尼的三佛齊王國後裔後來移居至馬來半島,在14世紀與15世紀之交建立了馬六甲王國,仍是以海港為中心的城市國家。

馬來西亞正是起源於馬六甲王國。由於這裡曾是香料貿易的中轉站,因此十分繁榮。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幾乎涵蓋了整座馬來半島,並跨越馬六甲海峽直至蘇門答臘島中央,是個名副其實的“海峽國家”。

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來臨,葡萄牙人率先進入這一區域,佔領了馬六甲。原馬六甲王國的勢力範圍被壓縮至馬來半島南端的柔佛,重新建立了柔佛王國。隨後,荷蘭人也來到此地,柔佛王國對其提供了各種協助,而荷蘭人也幫柔佛從葡萄牙手中奪回馬六甲,兩國一直維持著相對友好的關係。

到18世紀,馬來半島南部出現了許多由蘇丹統治的小王國。其中,有個國家發生內亂,便企圖借英國之手平定紛爭。此時的歐洲,拿破崙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英國趁歐陸列強無暇他顧,佔領了荷蘭人的殖民地,也順勢佔領了馬六甲。之後,英、荷協議瓜分了東南亞,並且利用小王國的內亂或小王國間的衝突,將統治版圖擴大到馬來半島。

在此背景下,英國殖民地總督萊佛士允許柔佛王國在新加坡建設城寨,形成了新加坡城的雛形。接著,英國在1826年將先前已經取得的檳城、馬六甲,合併新建立的新加坡,組成“海峽殖民地”。1858年,該殖民地歸屬印度省管轄。

之後,海峽殖民地併入馬來聯邦,整合成四個蘇丹國家。19世紀後半葉,又與柔佛等地加上馬來半島其他區域,成立了英屬馬來亞聯邦。

馬來亞聯邦的領導者阿布杜拉曼,此後又提倡聯合新加坡和文萊等地,建立馬來西亞聯邦。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但文萊卻並未加入。兩年後,連新加坡也脫離聯邦,成為獨立國家。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位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之間的馬六甲海峽

文萊與菲律賓

文萊位於婆羅島東北,國民有七成是從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移居過來的馬來人,另外華人約佔兩成。

這個國家歷史悠久,從公元10世紀起就廣為人知。他們以婆羅島為中心,與各地港口開展貿易,一度非常繁榮。15世紀起,他們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並與菲律賓南部另一個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蘇祿王國爆發衝突,原因是爭奪經濟上的利益,衝突地點一般在婆羅島北部及周邊地區。

18世紀,西班牙以菲律賓為據點,英國以印度為據點,幾乎同時入侵文萊王國,導致文萊內亂和文萊海域海盜猖獗。英國人布魯克平定了這裡的內亂並驅逐了海盜,隨後獲得了文萊到沙撈越的大片領土,建立布魯克王國。19世紀末,文萊也成為英國的保護國,控制在英屬北婆羅省公司手中。

二戰期間,文萊被日本人佔領。戰後,英屬馬來亞重新成立,文萊又回到英國保護之下。

1959年,文萊獲得國防、外交及治安之外的自治權。此時,北文萊正在推動獨立建國運動,但卻尚未在全國達成共識。另外一股勢力要求與馬來西亞組成聯邦,結果遭到英國拒絕。由於文萊領海蘊含十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英國不願輕易放棄對文萊的控制。直到1984年,文萊才實現了完全獨立,建立文萊達魯薩蘭國,實行君主專制,一如沙特阿拉伯。

至於菲律賓南部的蘇祿王國,在16世紀拒絕接受西班牙統治。他們展開了激烈的反抗,不少國民淪為海盜,給西班牙殖民者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到19世紀末,菲律賓反抗的對象換成了美國殖民者,但是沒過多久就投降了。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被馬來西亞包圍的文萊

新加坡與華人

只要提到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以馬來人為主的國家,就容易聯想到華人。比如,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就是一位華人。

華人和華僑不同,雖然都是中國人,卻是另外一個概念。華僑是擁有中國國籍但在海外工作的人。華人則是已取得所在國國民身份的中國人。

在東南亞,華人是一個飽受歷史滄桑的群體。

19世紀,奴隸買賣與奴隸制度基本上已被世界廢棄。但西方世界此時正在推動工業革命,急需大量的勞動力。於是,列強便以“契約移民”的形式,讓中國人和印度人遠渡重洋到他們的殖民地去,藉以取代黑人,填補勞動力缺口。多數華人就是在這個時候移居東南亞的。

後來,由於新加坡人口稀少而又急需開發,中國人便以各種形式移居至此,已不限於“契約移民”。

馬來西亞一直認為新加坡應該是屬於自己的領土,但馬來西亞國內大多是馬來人,而新加坡則是華人佔壓倒性的多數,因此得以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新加坡獨立後,迅速發展成一個先進的城市國家。它擁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實力,街道整潔美觀,國民素質極高,這些都是新加坡顯著的特色。然而,這些特色的背後卻另有一個現實,即新加坡不允許國民批評政府,市面上少有與思想有關的書籍,在教育方面也只注重經濟,非常講求效率。

新加坡能實現經濟騰飛,正得益於這種特色的“獨裁統治”。至少一些新興國家是這麼認為的。於是這些國家的領導者紛紛效仿新加坡,實施強權統治,形成了一種被稱為“開發獨裁”的政治風格。印尼和馬來西亞都是其中的一員。

極具歷史特色的東南亞:殖民主義、民族和宗教的大熔爐

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是華人身份

毫無疑問,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正是東南亞最具代表性的大、中、小三國。印尼是幅員遼闊的島嶼國家,馬來西亞是海峽國家,而新加坡則是城市國家,三個性質各異,馬來人與華人交織的國家並存在同一地區,形成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也許,這正是東南亞的魅力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