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中心醫院中心實驗研究室:離新冠病毒核酸最近的人

為繼續從嚴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近日,我省要求對所有在管的密切接觸者全部開展核酸檢測,確保2月9日18時前實現“清零”。作為威海市衛健委確定的首個可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技術的定點三甲醫院,威海市中心醫院的中心實驗研究室已於2月9日1時,完成劃分區域內的所有相關標本檢測任務,對疫情防控“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悉,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是病例確診最關鍵的一環,連續至少兩次檢測結果為陰性作為患者的治癒標準,因此一名患者從發病到治癒的過程中至少需要進行3次核酸檢測。

此前,我市需將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樣本送至威海市疾控中心進行檢測,由於檢測週期較長,樣本量較大,並且運送過程生物安全風險較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威海市衛健委認定包括威海市中心醫院在內的兩家醫院作為定點單位,與市疾控中心一起承擔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任務,這大大縮短了確診週期,對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對病例治療和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為打贏這場與疫情賽跑的硬仗,作為威海市首批醫療領域市級重點實驗室、威海市自體免疫重點實驗室,市中心醫院中心實驗研究室第一時間完善基因檢測平臺,抽組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骨幹人員承擔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24小時在崗。依託現有科研資源,從制度制定、人員培訓、物資儲備、風險評估、建立標準操作程序等方面入手,迅速開展檢測工作。

“目前,我們研究室已經具備新冠病毒核酸批量檢測能力,有助於縮短患者確診時間,提高疫情防控和治療效率。” 中心實驗研究室主任張道強表示。

1月28日,中心實驗研究室開展了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從確定開展到完善檢測、試劑採購流程,再到完成第一例檢測,總用時不足6小時。疫情防控以來,實驗室先後有20多人次投入戰鬥,加班加點,目前已完成377例樣本檢測,為防控、治療提供了有利支撐。

將自身暴露在病毒環境中,可以說,在一種高度緊張的安靜中,實驗室核酸檢測者是離新冠病毒最近的人群之一。威海市中心醫院中心實驗研究室檢測組成員從早晨7時開始檢測工作,每天檢測3—4批樣本,每批次可同時檢測30例左右,平均耗時6-7個小時,一般到次日凌晨才能完成最後一批檢測報告。

中心實驗研究室的劉傳傑和宮琪自大年初二開始便沒有回過家,24小時在崗待命,由於每批樣本的檢測時間很長,再加上經常有加急標本需要做檢測,他們常常錯過正常用餐時間,有時甚至一天只吃一頓飯。對於為什麼經常要加班做檢測直到凌晨,劉傳傑表示,“越早出結果,對疫情防控就越有利。每一個樣品結果都有無數人在等待,如果我們睡早了,可能就有好多個家庭當晚睡不安穩了。”

據悉,威海市中心醫院中心實驗研究室成立於2016年1月1日,是與國際實驗室接軌的集基礎教學、科學研究及臨床應用於一體的公共服務技術平臺。2017年9月成為威海市醫療行業重點實驗室—“威海市自體免疫重點實驗室”;2018年2月承擔威海市政府創新項目—“威海市生物細胞創新研究平臺”;2019年成功申報山東省重點專項計劃1項,同時也是中科院環境化學與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研究基地。自成立以來,科研實力迅速提高,尤其是在醫學檢驗檢測方面,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級科研項目20多項,成立了實驗室開放基金,聯合各臨床學科共同促進臨床型科研發展,培養了高水平檢驗團隊20餘人,整體科研能力走在了全市前列。

共同抗擊疫情,踐行使命擔當。接下來,市中心醫院中心實驗研究室將結合臨床實踐,積極探索最新型冠狀病毒最新研究進展,開展針對新冠病毒基因檢測的深入研究,確保實驗結果的“高效、精準”,以更加科學、務實的實際行動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確保安全、高效的完成一線檢測任務,為打贏疫情防衛攻堅戰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