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魯迅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看了這篇文章我笑了:不知道是傻子傻還是聰明人聰明,或者說奴才就該是奴才?

這個世界,我認為,就是個人生大舞臺,各種人物盡情表演,而自己或許還可能成為他人的“道具”。

這篇文章,寫在二十年代中期,我知道魯迅先生借這三種人物描寫其在統治階級剝削壓迫下的不同態度。奴才就是一種典型的奴顏和媚骨,諷刺了其沒有抗爭意識的軟弱獻媚心態以及聰明人的虛假同情心,聰明人其實也還是“走狗主人”的幫兇。

然而,文章卻巧妙的讚揚了“傻子”的精神,這裡的傻子可以理解為受到欺壓的平民百姓。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不過,我今天只想就這三種人物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因為現實生活中,這三種人物依然存在。

文章分析:

一、成為別人的“道具”,卻還始終矇在鼓裡

1、奴才成為傻子的“道具”

奴才到什麼時候都是圍著主人轉的,卻和主人“不穿一條褲子”。

他總覺得自己是聰明人,把自己歸類為聰明人的序列之中。

所以總喜歡找聰明人訴苦,覺得只有聰明的人才會理解、明白他的苦衷。

他對聰明人說:“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樣奴才內心深處的憤憤不平似乎才得到了釋放。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情緒總是會積累的。每隔一段時期,奴才總覺得自己又有苦楚需要傾訴。有一天,找人傾訴後發現傾聽者原來是個傻子,因為他聽見了有人說“混賬!”在他心裡,傻子才有這樣的勇氣。

可傻子卻認真聽他“訴苦”,並且很有“同情心”,當聽到其住的地方“四面沒有一個窗”時,就想替他打抱不平:“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麼?”,“那麼,你帶我去看去!”

於是傻子跟著奴才來到他屋外,動手就砸牆,“我給你打出一個窗洞來”,奴才卻緊張的大喊,就喊來了主人。一群奴才將傻子趕跑了。主人對奴才的表現很滿意,給予了表揚,讓其興奮不已。

看到這裡,我就覺得,奴才其實已經成為了傻子的“道具”。

生活中,其實這類人還真不少見。主人面前一套說詞,背地裡卻是另外一種嘴臉,這不得不讓人想起電影裡“漢奸”那些人物,總覺得自己應該是“人上人”,把自己歸於“聰明人”系列,這樣的人覺得自己左右逢緣,其實才是最悲催的,能成為傻子的“道具”並不奇怪。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2、奴才成為聰明人的“道具”

奴才以為這個世界就兩類人:聰明人和傻子。所以覺得自己歸類聰明人的“隊伍”,而絕不是傻子。

所以他喜歡找聰明人傾訴苦衷。

這篇文章,對奴才的描寫淋漓盡致,就是那種“吃著主人喝著主人還要罵主人”的角色,那種見了主人就像“哈巴狗”一樣獻媚,背地裡卻一直對主人心懷不滿、發牢騷、說“風涼話”的人。

文中,當奴才找聰明人訴苦的時候,他深表同情,“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並且好言相勸:“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一面同情奴才,一面暗地裡與奴才主人勾結,最後奴才“討好”主人時,他馬上附和“可不是麼”,這“代為高興似的回答”,寫出了聰明人的“絕頂聰明之處”。

其實聰明人自己心裡明白,更應該“靠近誰、拉攏誰、獻媚誰”,而他的這點聰明,“傻子”都看出來了。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3、聰明人是“傻子”的“道具

這篇文章,其實傻子才是“主角”。傻子在其中不動聲色,看著奴才和聰明人的跳躍和“表演”。

傻子出現的時機也恰到好處。當奴才滿心的委屈、滿腹的惆悵沒處傾訴的時候,傻子出現了,而且還是奴才的自覺自願的傾訴,誤把傻子當成了和自己一樣的聰明人。

沒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傻子的一句“混賬”,讓他覺得遇到了一個真正的傻子,說什麼他不會當真的,所以就乾脆說個痛快,因為沒有人願意相信一個傻子說的話。

接下來就“上演”了讓聰明人也感到非常開心的“鬧劇”:傻子砸牆、被一群奴才趕跑;事後聰明人出來“慰問”,奴才高興的說:“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

人家傻子根本不發牢騷,甚至覺得發牢騷沒用,所以“藉此機會”,用行動來回答和證明內心的“情緒”。

我們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人,自己成為了別人的一個“棋子”、道具,還津津有味樂在其中,感激在其中。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算命先生,給別人算命總是特別的準,這個算命先生說我只要一副墨鏡、一頂帽子、一根柺杖、一張紙即可,怎麼算都會“萬變不離其宗”,都會給你講得頭頭是道,讓你信服得五體投地。

比如我說你“有災”,你肯定就有;我說能化解,就一定會化解。

這是因為,你只是他的一個“道具”而已。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說穿了,其實人人都可以成為算命先生的,只要你有上述道具。

文章讀後啟迪:

二、不做別人的“道具”,只有堂堂正正做人

現實生活中,要想不成為他人的“道具”,就要明白自己是“哪類人”,堂堂正正做人,做一個好人,有正義感的人。

1、聰明的人是具有智慧的人,其心懷坦蕩

要真聰明。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說自己聰明,也不說別人傻,更不會有一副“奴才相”。

這類人智力超群,善於領悟生活的哲理,大腦反應能力超強。也許有著一個聰明超凡的大腦。比如《最強大腦》。

不要裝聰明。不要不懂裝懂,覺得自己總是比他人強,似乎天下就沒有自己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裝出一副“教授”、“人生導師”的模樣,處處顯示自己,處處指手畫腳,讓人討厭至極。

不要耍小聰明。裡面有著裝聰明的成分,但是為自己“算計”的成分更多。這種人比較自私,為了個人利益有時候會“不擇手段”,愛耍小聰明、使小心計,總覺得這個世界就他最聰明。殊不知,那點“小把戲”別人不看都穿。

這種人,生活中不會對別人有同情心,更不會伸出援手,極其自私自利。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2、永遠不要以為別人是傻子,只有自己最聰明

生活中,總有“聰明人”把別人當傻子看,目中無人,以為只有自己最好,甚至把別人的善良、沉默當成軟弱可欺,看不起他人甚至詆譭他人,其實這樣的才是真的傻。

我想說,別說不如你的人有過人之處,就是“傻子”也有其長處。

大家認為的“傻子”,可能是些智障的人。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看見一些智障兒童,很多家長不放棄對孩子的培養,一樣可以成為“特殊”人才。

比如“指揮天才”舟舟,一到舞臺上就像換了一個人,恰如“為舞臺而生”,據說和他在生活中截然不同。還有那個“最強大腦”節目中出現的那個數學“天才”,一般人的智力都趕不上他。他們在人生的舞臺上,表演著自己的另一種被“開發”的聰穎天分,讓人驚訝不已。

大家都在學習,都在進步,都在挖掘自己的智慧潛力。眼裡看到別人優點的人,才是活得最明白的人,也是聰明人。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生活中,有的聰明人也未必“不傻”。

舉個例子:

某電視劇中的營長肖佔武,把他女朋友楊碩送給他的定情信物一塊手錶送給了他結婚的戰友,當女朋友氣憤的追問時,他說:“不就一塊手錶嗎?等以後有錢了我再買給你”。這塊手錶是他女朋友的父親留給她的唯一遺物,也是他人生中最為珍貴的東西。

戰友勸說他不懂感情,肖佔武卻說:“她把這表送給我了,我是不是有支配權?”

這就是聰明人的“真傻”。

3、要時常看到自己的缺點,才是“活得明白”

一些人總說“我是活得明白了”,其實未必。什麼叫“活得明白”?我認為就是要經常看到他人的閃光之處,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兒”。

自己總是看不到自己脖子後面的灰塵,看不到自己哪裡有不完善,就是沒活明白,就不是聰明人。

不要瞧不起“傻子”。“傻子”不會去討好獻媚誰,不會阿諛奉承,不會弄虛作假,因為一看就“傻”。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這種“傻乎乎”的人,也許最理解生活的真諦,也許還是最聰明的人,聰明得做一件事情讓大家都認為“合情合理”,能不露痕跡、不露聲色的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比如文章中的“傻子跟奴才到他的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

生活中把自己當成“傻子”,沒有什麼不好,“傻傻的愛”、“傻傻的等待”、傻傻的付出”,你仔細品味,傻,還有一種人性本善的可愛。

小結:

讀書,最好的意境就是走進其中,和文中人物一起交流,從而汲取靈感和營養。這,也是人生“修煉”的過程。

大千世界,人物百態,形色各異,都匆忙在路上。堂堂正正做人,看似“說教”,實則難做。堂堂正正裡,不僅有光明正大之意,更有胸懷坦蕩、陽光朝氣,就如向日葵,向著陽光燦爛就好。

其實我知道,一些植物也可能看不慣向日葵為什麼總喜歡朝向陽光一面,也會竊竊私語,比如黃瓜和絲瓜。

這個世界,人人都有可能成為他人的“道具”,所以只要心底無私天地寬,一心向善、與人為善,就會演繹人生舞臺上最精彩的一章,讓人難以忘懷。

堂堂正正做人,才不能成為別人的“道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