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彩票的是與非 周總理曾對彩票恨之入骨

由於管理不嚴、發行過濫等方面的原因,民國時期的彩票存在許多弊端,在社會上留下很多不良影響,以至於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中,只要一提起彩票,人們往往把它同舊社會的醜惡現象聯繫在一起。當年就連周恩來總理對此也“恨之入骨”。

  

民國彩票的是與非 周總理曾對彩票恨之入骨

民國彩票樣張


  周恩來總理6歲那年(公元1904年),春節後隨父母去走親戚。父親與一位親戚,見街上有賣彩票的,兩人湊份子花50文銅錢,買了一張漢口鼎隆錢莊發行的彩票。開獎時,意外中彩了,獲得當時的天文數字獎金一萬元現大洋。周家中大獎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來,親朋上門祝賀,吃吃喝喝,所得的5000塊大洋很快就花光了。

  

  不久後,周家的家道開始中落。這次中彩,影響了周恩來總理以後的想法:“得彩票,完全是曇花一現,我小時看到這狀況就想,為什麼前後有這麼大的變化,所以我最反對彩票了。”內地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才恢復彩票。“彩票太壞了,助長人的僥倖心理和不勞而獲的思想,一提彩票我就煩,所以現在我把彩票廢了。”

  

  其實,對於彩票的“惡行”,孫中山也是深惡痛絕的。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就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明令全國禁止發行彩票。但由於各地軍閥割據,民國政府缺乏控制力,各地軍閥就開始以“善後”、“濟實”、“慈善”為名發行彩票,此業又遍佈全國。雖然這些彩票大多是以贏利為主,但其中也不乏為了賑災、慈善和救國而發行的彩票。

  

  平泉縣知事朱重慶呈請試辦“官彩”

  

  據熱河都統公署檔案記載:1917年12月24日,平泉縣知事朱重慶簽發請示公文,準備試辦勸募公益有獎募捐券,用以籌款維修、治理河道和養護山林。公文大意是:此次發行彩票的目的是籌集修治縣街河道及農林學務經費,每兩個月發行一次,彩票名稱為公益有獎募捐券,由平泉縣署印製發售。

  

  此次彩票發行數量每次定為1000張,每張彩票面值一元;用抽籤的辦法確定中獎等級,中籤者憑券領獎,獎金由平泉縣署擔保,每次發行有115張彩票中獎。從發行開始之日起滿兩個月時定期抽籤,選擇適宜的處所邀集政府各機關共同監察,僱用盲人當眾抽籤、對號,地點臨時公佈。

  

  1918年3月19日,昭武上將軍兼熱河都統薑桂題簽發熱河都統公署指令第723號,命令熱河道尹戚朝卿、財政廳廳長劉鳳鑣共同研究核查。兩人核查後指出,此項捐券的名義是為公益而設立,實質類似於籤捐彩票,按現行法律規定應不予批准。但如果確實是為籌款修治河道和養護山林,可以考慮限定在該縣轄區內發行,用以籌集該縣所需的公益資金,關於發行彩票的所有情況和記錄都要上報備案。此舉事實上使平泉縣成為重開地方“官彩”的“改革試點”。

  

  賑災的“黃河彩票”

  

  水災是民國時期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有發生。民國時期多次發行過賑濟水災的彩票。如1920年河南省發行過“河南救濟豫省水災獎券”;1931年黃河水災,河南發行過“鄭州急賑水災(第一次)有獎券”,每張售銀元五角;1930年7月遼西地區連續遭受暴雨襲擊,發生洪澇災害,張學良與其夫人于鳳至主持發行了面值為1元的“遼西賑災獎券”5萬張。可以說,賑災彩票是民國彩票史上重要的彩票品種。黃河水災救濟獎券是國民政府時期發行規模最大的賑災彩票,堪稱民國公益彩票的代表。

  

  1933年,黃河中下游發生大水,黃河多處決口,除淹死成千上萬老百姓外,還有數十萬人無家可歸。為籌集資金救濟黃河災民,當時國民黨河北省政府責成天津全市各銀號分期發售“黃河水災救濟獎券”。這是一種向全國發行的獎券,其獎券的花邊上首次採用了防偽標識。該券每期發行20萬張,每張售國幣1元,在北平(現北京)的中山公園內當眾開獎。

  

  “黃河水災救濟獎券”的獎額分別為:頭等獎兩個,各得國幣2萬元;二等獎4個,各得國幣5000元;三等獎8個,各得國幣1500元;四等獎300個,各得國幣80元;末等獎1998個,各得國幣2元。開獎形式為搖獎對號。該券正面底紋呈淺藍色,以“黃河水災”4個字及圖案組成。

  

  資料顯示,黃河水災救濟獎券總共發行35期。發行總量為503萬元,募集賑災資金205萬元。而當時南京國民政府聲稱撥款400萬元賑災,實際只撥付了295萬元。說起來,“黃河彩票”也算是功過相抵吧。

  

  救國的“航空彩票”

  

  1932年的淞滬戰爭,雖然以沒有對空作戰和防空能力的中國軍隊慘敗而告終,但這也使得國人認識到航空業的發達在保衛祖國、抵禦外來侵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國內各地民眾及世界各地華僑基於愛國熱情,紛紛創建提倡航空的愛國組織,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一股“航空救國”的浪潮。

  

  1933年5月(即民國二十二年),國民政府更是設立專門機構——“航空公路建設獎券辦事處”,專門組織和發行“航空公路建設彩票”,民間譽為“救國彩票”。制定彩票發行章程,根據章程,計劃每期發行“航空彩票”500萬元,規定每期發行總數的10%即50萬元用於發行彩票的各項開支,50%即250萬元用於獎金,40%即200萬元作為航空建設專款,據悉,此券設計精美,還印出飛機及汽車運行圖。

  

  現在看來,航空彩票以收入之半作為獎金,這個比例確實是很高的。在獎額中又劃定,中獎率為1%,即每百張中可有一張中獎,設特等獎一名,獎額50萬元,這對市民有很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市民對航空救國運動的熱忱,所以,幾乎每期獎券一出即被銷售一空。每期總髮行額從三四百萬元增加至500萬元,發行面遍佈蘇浙皖鄂贛川6省。

  

  對於當時的“航空救國”熱潮,魯迅先生還曾著文《航空救國三願》,在諷刺儲蓄救國、文學救國、藝術救國後,獨稱許:“只有航空救國較為別緻,是應該刮目相看的。”的確,“航空彩票”不僅掀起了一股民眾的愛國熱潮,也成為了航空救國、抗擊日寇的歷史見證。

  

  國學大師也“抓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紀30年代,著名國學大師黃侃對買彩票也十分熱衷。精研《周易》的他,認為可以從卜卦所顯示的意義中找到買彩票的規律,由此而致富,所以一有閒暇,他就打卦占卜,推算卜位與彩票的關係。

  

  據劉成禺的《世載堂雜憶》載,黃侃居於南京期間,某日卜得一個“三上上”的卦,立刻出門購買彩票,而且買的是券值五元的全張。開獎後,居然中了頭獎。黃侃異常得意,逢人便說:“今日所獲,稽古力也。”隨後,黃侃用這筆錢在南京藍家莊購買了一處宅院,並按照自己的設計推倒重建了一座三層樓的豪宅,足可證明這筆獎金的數額不菲,估摸著應該也是個雙色球的五百萬吧。

  

  民國後期,社會上還出現了“壯丁有獎義券”、“監獄公益券”等稀奇古怪的彩票。1949年9月,潰逃到廣東的國民黨白崇禧部為籌措軍餉,在廣州由“粵穗各界勞軍運動委員會”發行了兩期“勞軍獎券”,它的設計印製與錢幣相似,極為精美。

  

  但是,隨著10月14日廣州的解放,“勞軍獎券”也就不了了之,也給是是非非的民國彩票畫上了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