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指的却不是萧何!

我们都知道萧何,汉初的三杰之一,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到了楚汉相争的后期,萧何坐镇后方,运输粮草,为刘邦打败关羽奠定了基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指的却不是萧何!

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主角,并不是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并不是萧何,而是汉初的另一位大将韩信。

说起韩信,就有很多故事典故了,比如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点兵等等,那么历史上的韩信到底是怎么样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韩信早年的身世还是挺可怜的,父母早亡,他受到一个老妇人的照顾,吃百家饭长大的,但是经常受到欺负,有个屠夫,就挑衅韩信,说韩信胆小,不敢用剑刺他,如果韩信不敢刺,就要从他的胯下钻过去,韩信看到对方人多势众,自己也占不到便宜,所以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史称胯下之辱。史记曾经有记载:《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指的却不是萧何!

等到长大时候想做一番事业,此时的天下已经兵荒马乱,豪杰四起,秦朝的统治正在风雨飘摇之中,有识之士都想在乱世中立功名,改变自己的阶级。

于是他先去了投奔了项梁,但是项梁只给他了看仓库的职位,不满这个职位,他又去投奔项羽,此时的项羽风光无限,只给了他一个守门官的职位,但是这明显与他心中想要的相差悬殊,他多次向项羽讲述自己的作战计划,但是项羽均不采纳,心灰意冷的韩信,决定投奔刘邦,在刘邦阵营起初也并未得到重用,甚至还差点被杀死,后来在拜将台,遇到了萧何,一番话让萧何佩服的五体投地,萧何刚要想刘邦举荐韩信,但是韩信却连夜走了,他觉得在刘邦这里也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萧何知道后,连夜去追韩信,这也就有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事后萧何向刘邦举荐了韩信,韩信因此得以重用,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指的却不是萧何!

在项羽乌江自刎之后,韩信立马被下了兵权,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的道理韩信不懂,不知道功成身退,于是在刘邦各种削弱权利之后,韩信依旧选择了忍让,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在吕雉的帮助下,准备杀了韩信,但是怎么把韩信骗到宫里,是个问题,在这个时候,应验了“败也萧何”四个字。

萧何于是写信给韩信,说刘邦打了胜仗回来,晚上要设宴款待大臣,不能不到,于是韩信就去了,去了就被埋伏的刀斧手杀了,给定了个谋反的罪名。这就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的出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指的却不是萧何!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