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孟子说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说的“人性本恶”?为什么?

影零乱


我始终信奉“人性本善”,然就事论事看,人天生便有“两面性”,正面+反面才能组成完整的一撇一捺一个人。事物无绝对,复杂的人心更不能只看一面。

六合之中有日便有月,

时空之外有白天方有黑夜。

世间之味,有甜才知涩。

寰宇四方,有寒冬才迷恋暖阳。

苍茫大地,如太极两方,黑白相生,这才是宇宙平衡的奥秘。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起了最近大热的《庆余年》。这部剧有一幕让我甚为感动,北齐高手程巨树被安排诛杀范闲,两人交战之时,当那个每天给自己送果子的孩子突然出现时,向来杀人不眨眼的程巨树用自己的衣服擦了擦肮脏的手,然后纯真地笑开了抚摸着小孩的头。那一刻,这个不太冷的杀手柔软了观众的内心。程巨树面目可憎,十恶不赦,他是坏人吗?他也许是个冷血的杀人机器,可是他也有温情的时候,也有想要守护珍惜的人,他的好坏可以轻易定义吗?我认为是不能的。

回过头,我们继续看题,这里容我从佛法谈起。

佛家有言:“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便是说的众生皆有佛性。然:“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说的又是众生也有魔性。两句禅语从一念无明起,直至到最终成佛止,有善,也有恶。所以你看,智慧如我佛,依然难辩人之初的本性。

如此来看,孟子也好,荀子也罢,对一半错一半。万物相生相克,大自然的齐一规律,天道的因果循环,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世间虽难两全入世或出世,但成佛或成魔只在人心一念间。人,本就是矛盾的个体,最难测的是人心。善恶都在心头,向左还是向右,惟愿我们自己能把控好这命运的选择吧


雪忆柔


其实我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最原始的本能,无善恶之分。

就如狼饿了吃羊,雌鸟喂小鸟虫,这是本能。然而善恶是人类文明社会通过法律或者道德来评判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碰撞产生的。善恶是一个人与别人或者集体产生的矛盾,如果分析起来太多太复杂了,简单说明白所谓的善恶后来控制自己恶的言行,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所以,说人性本善或者恶,都是片面的。本是什么就是什么,如今人性也不能完全用善或者恶来形容。因为“人”是客观存在的,“善”或者“恶”只是一个形容词,如何定义这么负责的“人”呢?

最后以大道理结尾:以强欺弱,是为恶;以强扶弱,是为善 。恶以为私,善以为公。 私以存身,公以存道。多换位思考,社会和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绝缘野人


我们分析问题时,应该是通过纷繁的表象找出其本质规律,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譬如魔术,无中生有,果无乎?是有道具的,而且手法要利落,不拖泥带水。

以孔子、曾参、子思、孟子为代表所著的“四书”为何被奉为经典,皆因他们得到了“道”的精髓,至于历来争议很多,多望文生义的缘故。老子言“道”说“正言若反”(真正的言论要归复到对本质规律的认识)、“不笑,不足以为道”。我今再从孟子之言予以阐释。

孟子有言“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大家所熟知,殊不知孟子所言之“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是从修炼体悟中得来,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身正气”还是有区别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从修炼体悟中得出的至理。

孟子所言的“性本善”,此“性”乃“真性”也,道家称之为“一灵独存”、“元神”,“元神”与生俱来,当我们睁眼看外界时,“元神”蛰伏,“识神”主事。我们常人所言费心劳神,这里的“心”和“神”都来源于道学,“心”乃“神”“真性”之寓所,费其“心”必劳其“神”。

“本”乃本真、本始、本根也。本真本始本根是什么?当然是“道”!“道”贵什么?“道”贵忘形忘思、无欲无求、潜虚静默、恬淡守素,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进入“道”的境界,别无他法。

“善”:和合为善,此“善”能妙合万物,何能妙合万物?感而遂通也!感而遂通是谓“真知”,是大智慧,佛家称之为“真空妙有”,何谓“真空妙有”?无思无虑称之为“真空”,其如老子的“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感而遂通是谓“妙有”。修炼体悟有成的大家如老子、吕洞宾、张三丰等,自然万物的阴阳盈缩消长微妙变化,与体内阴阳充分进行信息交换,故能了然于胸。

综上所述,“性本善”的意思是:真性本始的“道”能妙合万物。

孟子所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曾惹得朱元璋大怒,欲移出孔庙。殊不知,此言亦从修炼体道中来。每人都有先天祖炁,此为生身之本。道家以炁喻民,以身喻国(社稷即国家),以心喻君。先天祖炁即然是生身之本,当然是民为贵喽!修炼时要忘形忘思,一任真气在体内运行,故社稷次之;无本(本乃民也,气也)无身(身乃国也,社稷也),心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心乃“神”之所,修炼时要凝“神”,何谓“凝”?住也,不动也!任他千军万马(民也,气也),我自岿然不动(凝神也),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诸葛亮羽扇纶巾、泰然自若的场景。只有“心神”不动,气才不会散乱,“心神”不动,才能统领驾驭“气”。“心神”不动就如似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它确实存在,如同“决胜千里”乃“运筹帷幄”之成效,虽未战场厮杀,但战场已了然于胸。这里虽说“君为轻”,但“君”有统领驾驭、总揽全局之功,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但在次第上却要以民以国为重,这样百姓才会真心推崇他、拥戴他。

“四书”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所言之“善”与曾参所言之“善”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修炼体悟得出的至理,我已答过,今不再赘言。“四书”切不可望文生义,要细加琢磨其隐含之意,方不致以讹传讹。


微妙玄通冰激凌


人性本无善无恶,可以为善,可以为恶;

人性如水,可以往东流,也可以往西流,所以孟子说的也没有错,荀子说的也没有错,只是他们都说对了一半,都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说的。

王阳明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心学对善人性恶最好的阐释,就是说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善或者恶的人,就像人刚一出生时候,本性是无善无恶的;

由于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的社会性,是一种以利益为基础的价值交换,这种时而平衡时而不平衡的关系,在主观意识中就体现为善或者为恶了;

但人还有个良知,人是能够区分善恶,比如看到小孩子掉水里自然想去救,看见老人倒下了自然想去扶,所以为善去恶是可以得到执行的。

其实善恶只是主观上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善恶的结果,结善因,自然得善果,做坏事自,然有他的坏处。

所以区分善恶,对人性的发展也是有的进步作用的。


宇道思维


人性本恶,双胞胎在娘肚子里就会出现竞争。在幼儿时期会因为玩具等物品进行抢夺和撕打。随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才让人有所收敛,懂法之后,人性的恶会被掩盖住,但这并不代表人性变善了,而是要等待机会,一旦时机成熟,人性的恶就会爆发出来,比如当社会发生骚乱时,当发生无政府状态时,当一个人忽然得到了生杀大权时。这事并不新鲜 比如文革时期,在砸烂公检法之后,,平时看着非常老实厚道的人突然间就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前几年发生砸日本车时,那些人性的扭曲这是我亲眼所见,和平时简直就是换了个人一样。所以说人性本恶,必须要有法律,警察这些紧箍咒约束着人类,否则世界就乱套了。


青苔鼠qts


圣人之言,未必全对,关于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和荀子说“人性本恶”,我的观点是人生而本无善恶之分,皆因后天教育、经历不同才有了善恶之分,且善无全善恶无全恶,善恶之间平衡之道,主要是看站在谁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善恶的判定标准不尽相同。



所谓的大奸大恶之徒,往往都有伪善的面孔,但是伪善也是善的一种,尽管是装出来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怎么看其他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于善恶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做法,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只能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底线,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对待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分析,善与恶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善的另一面就是恶,对待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其实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和荀子说的“人性本恶”,都有明确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学说的传播,二人之间的这种论战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在于我们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自己思考能力的锻炼,突破狭隘认知自我,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从人性看,性本善与性本恶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一出生就有性善的,也有性恶的。善恶现象是并存的,如果人类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成功。人出生后都会性本善,因为出生后接触的环境全是真善爱。





经常高鸣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来认识一下,从轩辕黄帝开始的中华原生文化,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中华原生文化一脉传承下来的。

中华原生文化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

1、什么是【重叠结构世界】呢?

就是完整的世界是由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其中一个是显性世界,还有一个是隐性世界,但是,完整世界的主体是隐性世界。

甲骨文“天”字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

2、什么是【心智系统转换】呢?

完整的世界是重叠的,完整的人自然也是重叠的,完整的人有一个显性人体,还有一个隐性人体,主体是隐性人体。下图这两组甲骨文,都是重叠结构人体的象形,各组左边的字都表示显性人体,右边的字都表示隐性人体。

每个人都有两个人体,每个人体上还都有一套心智系统,显性人体上有一套心智系统(以下简称:第一套心智系统),隐性人体上也有一套心智系统(以下简称:第二套心智系统)。

普通人只会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这套心智系统主要负责显性人体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所以,被我们认为人性中的“恶”都来自于这套心智系统。

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以后,人就能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统,这套心智系统是人类“善”的源泉。

3、对“性本恶”、“性本善”的认识

不能以“性本恶”或者“性本善”去定义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同时具有恶性与善性。


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人就偏向于恶,而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统,人就偏向于善。

更多【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道德经》正在连载中。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心智玩家


很显然,荀子的性恶说更有道理。

孟子的性本善说,并不是指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是说可以为善。用孟子的原话说是“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的意思是,水必然是向下流的,而人性之善,就跟水都往下流是一样的道理。孟子的理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个理由能站得住吗?不过是,孟子的一厢情愿罢了。

我家小区门口经常被车给堵死。常常是两辆私家车并排停着,把门口堵得严严实实,连行人想出去都很困难。他们为何选择这样停车呢?因为这里是摄像头的盲区,不会被拍到违停。停车的人,不知道如此停车有碍于别人同行吗?非也。门口都写着禁止停车。他们不过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一日早晨,我骑自行车上班,在门口出不去。等了十多分钟之后,一个小伙子过来开车,我说:你能不能不把车停在这里,人都没法出去了。他说:关你屁事。我说:我就在这里住,我出不去,怎么叫关我屁事。他说:我天天在这里停,关你屁事。

请问恭敬之心在哪里?是非之心又在哪里呢?

当然,这个问题想要解决也不难,只要被划入违停区,保证立马没人停车了。

可见,哪里是人人向善,分明是人人向利。

荀子说:“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意思是,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情感,就一定会产生争夺,出现违背等级名分、扰乱事理的事情,从而导致暴乱。所以,必须要有老师、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从谦让出发,行为合乎礼法,从而使社会安定。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言:“眼前有两个人,一个正义,一个不正义,我们给他们各自随心所欲做事的权力,然后跟踪观察,看看各人的欲望把他们引到哪里去。我们当场就能发现,正义的人也在那儿干不正义的事,和不正义的人一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尊重平等这条路上来的。”

威尔·杜兰特说:“从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人类的本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有的技术成就,都不得不被看成是用新方法完成旧目标——取得财货,追求异性(或者同性),在竞争中取胜,发动战争。”

人们在行事时总是考虑利益的最大化,而善恶都不是首要考虑的。


把书读薄


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狭隘的、错误的。善恶是社会、群族内部属性的概念,是进入社会、种群后才会逐渐形成的道德约束和评价尺度,是后天的。诚然,世间万物均有特殊的属性、个性、自我。有自我就会有私,没有“私”则万物不存。世间万物也有生态平衡,有共依共存和转化。但这些,都是自然的属性,不是社会性的善与恶。人之初,和其它存在一样,都性自然!鹰吃兔子,是恶吗?不吃兔子等,鹰就会灭亡,没有鹰等,兔子们就会泛滥成灾,把草原吃成沙漠,然后基因退化,最终灭亡!不能把自然属性的自我、自私纳入社会内部的“狭隘的恶”的范畴。如果没有万物天然的自我、个性、自私,万物就会崩溃!万物不存了,还存在善吗?私,不是恶。私不存,善恶不存。故,人之初,性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