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远离身边的“经济人”,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层次

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上映以来,相继引发韩国、日本甚至国际社会上重大讨论与关注。这部

以反映现实阶层命运为题材的影片,不仅成功打败《1917》《爱尔兰人》《好莱坞往事》等热门提名影片,更是包揽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以及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亚洲电影。


《寄生虫》|远离身边的“经济人”,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层次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身份地位悬殊的贫富两个家庭身上的故事。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出租房里的无业游民(一家四口),在长子基宇隐瞒真实学历,成功进入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担任家教后,面对贫富差距的现实落差感,逐渐产生心理扭曲,继而将整个家庭带向罪恶深渊。

抽离电影本身带给我们的贫富差异导致的社会犯罪情节,我们更应该看到电影背后诠释的小人物是如何把自己从“普通人”变成“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的错误转变才是导致惨剧的罪魁祸首。

接下来,让我们从影片中深度了解一下“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特质、产生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升级背后的逻辑层次关系。


《寄生虫》|远离身边的“经济人”,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层次


01 “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特质

经济人的概念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西尼尔定量地确立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个专有名词引入经济学。

简单的说,一切以试图获得经济好处取得物质化补偿最大化为行为目标的人,我们把这类人性假设称为“经济人”。

贯彻《寄生虫》整部影片的主线来自于基宇一家四口的心态变化细节。一开始,处于底层穷困环境生活中时,一家的心态还是很好的,两兄妹趴马桶边为蹭到隔壁网络感到开心;为争取佣金报酬和老板辩论取得胜利的快乐;一家人北韩笑话生活趣味片段无不表现出一种普通人正常生活氛围。

但随着剧情进展,长子基宇在得到高昂工资成功进入富翁家庭任职后,一系列攀比心理由此而生。富人家的宽敞客厅,室外草地,对比自己家的蜗居地下室,逐渐产生欲望,最终一步一步沦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人”人性假设定位。

人一旦成为“经济人”人性假设,便很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特质心理:

1、负性攀比: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影片中基宇第一次踏入富豪家庭被环境震撼的同时,内心也就产生了一种负性攀比心理,继而开始编造谎言让雇主同意妹妹入职,紧接着妹妹入职后也同样被传染病态心理,由欺骗升级为陷害雇主家的司机和保姆,最终全家像寄生虫一样依附富豪家庭里。

现实中,过份追求利益的人会特别在意与他人之间的比较感,忽视过程,只在意结果。

  • 同级别的人容易比较业务、功绩以及上级认可度;
  • 同年龄的人容易比较外在条件,包括工资、对象,甚至穿衣品味,人际交往。

负性攀比来源于对利益的渴望,认为得到利益才能得到地位和尊重,使之思维缩窄,难以拓展。

2、无知伪装

《寄生虫》中几乎90%的故事情节都用在了伪装上,穷人一家伪装成高知份子,富人伪装爱妻子的表象并把这些定为不能逾越的边界……

那么人为什么习惯性伪装呢?为什么喜欢不懂装懂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部分人不懂装懂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因为如果不能回答别人的问题,会担心对方是否会觉得自己无知。所以,尽管回答不一定正确,至少聊天时有问有答,自然就不会显得那么无知。

当你把自己变成一个“经济人”后,为了追求想要得到的利益需求,你就会自然而然的伪装自己,害怕让他人看到你的无知,而你越伪装就会越无知,因为你不会虚心求助他人,不懂利用资源去获取知识捷径,你只会被利欲熏心,蒙蔽你的双眼,不承认自己的短板。

3、吝啬执拗

醉于酒的人会清醒,迷于财的人永远不会清醒——莫桑比克

现实中我们一定接触过眼里只有利益的人,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和这类型人交流时,对方总是很小心的和你对话,非常吝啬透露自己的任何事情,并且执拗的认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生活的本质意义。

“经济人”的第三种特质便是对一切都异常吝啬与执着,因为当一个人把专注力都过多集中在如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你便会处处设防,不舍得一点点奉献。


《寄生虫》|远离身边的“经济人”,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层次


02 从 “经济人”到“社会人”,假性转换仍被“物欲”所困的2大成因

了解了“经济人”的人性假定特质以后,我们明白应该尽量远离身边的“经济人”,然而生活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从“经济人”转变成了“社会人”人性假设,却仍然被“物欲”所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先来认识下什么是“社会人”人性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还包括人的社会需求。

影片中穷人基宇一家从最开始只想谋求一份差事从而获取经济上的追求,却逐渐被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所迷恋,慢慢改变了初始观念,于是开始有了想要得到社会地位,物欲需求,包括安居的环境,更层次的社交……

“社会人”假设比较“经济人”假设,在心理学上无疑是一大进步,因为它强调了人的社会需求,突出了人的精神需求,但是为何影片中穷人思维的转换却是走向另一个“物欲”的罪恶深渊呢?

第一大原因:元认知的缺失

心理学研究中,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超认知、反审认知等,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缺失的人不会对自己的需求认知进一步反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基宇一家只是单纯的想拥有有钱人的社会需求,却不明白社会需求不是一蹴而就,必须通过努力累积而成的,因此他们成为了假性“社会人”,依旧被“物欲”所困扰。

现实世界中,存在假性“社会人”很多:

  • 大学生卖肾换iPhone手机;
  • 啃老族贷款买豪车;
  • 月光族借款买奢饰品;
  • ……

人们在急于摆脱“经济人”假设身份上,以为追求“社会人”人性假设便是一种高尚的生活,结果因为元认知的缺失继续跌入“物欲”的陷阱。

第二大原因:成就动机不足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心理学家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寄生虫》|远离身边的“经济人”,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层次


《寄生虫》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穷人一家趁雇主一家外出野营霸占豪宅,很开心的围坐在大客厅喝酒,他们讨论的远景计划只有住上这样的房子,想象着这个豪宅以后就是属于自己的家,却从来没有想过追求的驱动力应该怎么获取,可以说这个典型的成就动机不足表现。

当一个人没有成就动机时,也就丧失了劳动的驱动性,不劳而获的思想孕育而出,因此激发越来越可怕的行为举动。

海岩说过:人的一生最难过的不外两关,一是重大挫折,二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钱财最容易任意挥霍,一个人要是又受了挫折又得了外财的话,那这个人肯定是彻底的没救了。

在人性假设问题上,既然“经济人”与“社会人”都不是最好的人性假设定位,那么什么才是我们最值得追求的呢?


《寄生虫》|远离身边的“经济人”,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层次


03 正确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层次——“自我实现人”

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家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们除了上述的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己自身潜力的欲望。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

"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潜力发挥出来,才会停止吵闹。"

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为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具有这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就叫"自我实现人",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


《寄生虫》|远离身边的“经济人”,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层次


整部影片让我们最欣慰的是结尾的那个画面,基宇经历家破人亡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元认知,他对被关地下室的爸爸信中写出了这样一段话:我要赚钱,赚很多钱,上大学、就业、结婚当然重要,但我想先赚钱,等我有钱、要买下这间房子,等搬进去,我和妈妈会待在庭院,因为阳光真的很棒,爸爸只要走上来就好!”

显而易见,基宇终于升级成为了“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层次,希望靠自己能力来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

在我们现实社会中,“自我实现人”具备以下几种特质:

  • 认知内驱力强大:求知欲、好奇心强,具备稳定持续的持续性推动力;
  • 自我效能感准确: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足够自信,判断准确无误;
  • 情绪唤醒能力可控:能及时有效的控制情绪,遏制冲动,唤醒自我;
  • 成就动机目标清晰:擅于制定计划,目标感明确,不盲目从众。

每个人都要经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过程,正确升级逻辑思维是每个阶段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真正“自我实现人”呢?

第一:“破框法”建立信念系统

《重塑心灵》一书中提出很多人在环境里感到疲倦、愤慨、内疚甚至厌恶生活的感觉,更多原因是局限性的信念所控制的行为模式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要想改变先改变这些信念,即挂嘴边的“思维框架”。

最妨碍我们挑战突破的三个思维框架是:“应该如此”、“托付心态”以及“没有办法”。

  • “应该如此”:当你约朋友吃饭,对方突然爽约,电话也不通,你很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对方做出结论,并气愤的把对方从你的心里好友名字中划掉,你觉得“应该如此”的现象有可能完全不是真相,朋友有可能遇到紧急情况无法赴约,可能正好手机没带等等。

破框办法: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不抱怨,并做最好的配合。

  • “托付心态”:很多体制内的员工容易把自己完全托付给单位,满足于那份保障,不求上进,只是努力于“练精学懒”,一旦看到他人升职便心理产生不平衡,觉得资历摆在这心里不服气。

破框办法:专注照顾好自己的人生,不假手他人。

  • “没有办法”:有些人在无法突破一件事又达不到满意程度时,便执拗的认为没有任何办法了,这种“认命”的态度是阻碍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破框办法:凡是找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法,并告诉自己总有更好的选择。

以上3种思维框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发生的情景,导致我们无法建立健康的信念系统,只要打破这个框架,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困境便会消除,也就会达到我们想到达到的目标与人生。

第二:“二者兼得法”寻求信念技巧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困扰,那就是我想得到“A”便会失去“B”,一直纠结是选“A”还是选“B”,执着这个信念纠结失措,我们已经被这种局限性信念束缚太久了。

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 —— 泰戈尔

“二者兼得法”即是要学会对自己发出思想指令:假如“A”和“B”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把它实现?挑出框框,追求突破。

人生不可能二者兼得,但在一些事情无法突破困扰的时候,考虑二者兼得的可能性,是思维的转变方法,对事情解决也会多出一个选择。

第三:“环境换框法”提升价值理念

《重塑心灵》中说过同样一件东西或一件事情,在不同的环境里其价值是不同的,找出更有利的环境,便能改变对这件东西或这个情况的价值,因而改变了有关的信念。

有些人在职场中长期呆在固定岗位上不得志但是换到另外岗位后便能发挥的很好;有些学生在本专业上成绩不好,但换个专业很有可能学有所成。

因此,环境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假如你在一个环境中不能突破,可以认真思考下你的价值理念,你的价值观是否正好匹配身处的环境,如果不匹配,尝试着换框法,提升价值理念的同时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环境即可。

了解以上3种升级思维法则,你便会一步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人”。


《寄生虫》|远离身边的“经济人”,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层次


04 结语

《寄生虫》这部影片为我们完美呈现了3种人性假设,从穷人一家被欲望驱使从只追求金钱利益的“经济人”到渴望的到社会需求的假性“社会人”,在缺失元认知的环境中畸形成长,最终通过悲惨教训得到真正的人生真谛,成功升级为健康的“自我实现人”,值得我们深思与启发。

从认知与道德的角度来看,“自我实现人”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并且人性假设人对人是充分信任的,每个人都愿意履行自己的责任,并做到最好。因此“自我实现人”才是正确升级人性假设背后的逻辑最高层次,希望每个人都做一个“自我实现人”,过一个有价值的完美人生。


[1]《重塑心灵》—作者李中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