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家思想角度談談beyond精神


從道家思想角度談談beyond精神

道家創始人老子,曾於哲學角度描述國人的品質:他推崇"上善若水"——水可以隨物賦形,是靈活的;水流而不腐,不斷前進;人應當像水般恬淡,像水般清靜,像水般胸懷寬廣。而推及到一個樂隊,更需如此。一個沒有美好品質的人或許可以生存下去,一個樂隊卻不行。

我們中很多人聽beyond的歌,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很多人會喊著"我是聽beyond的歌長大的",很讓人感動;當然也不乏才剛上初中的孩子,甚至這些人也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實際上,beyond既不如很多其他樂隊狂野,也不如當下流行走紅的藝人討巧,何以在二十多年中經久不息,他們究竟是群怎樣的人呢?

除了他們的音樂在我們心中蕩起漣漪,更重要的是這支團隊一直倡導一種理念,試圖成為精神層次的嚮導,我們也跟上他們了。但就在大家都會跟著振臂高呼“beyond精神不死,打不死的beyond精神"的同時,試問一下,真的就代表完全明白什麼是beyond精神了嗎?除了勇於面對生活拋給你的蒺藜坎坷,打不倒就沒有別的了嗎?一個樂隊能夠榮辱與共二十年,遠沒那麼簡單……

而一些小朋友喜歡beyond,更難說這不是一種年少張狂,張揚個性的感性選擇。我一度很迷茫,想知道beyond所給我的到底是什麼,他們的精神的具體範疇到底是到哪?直到老子這位古人幾千年前的話,才讓我頓悟:

其一,水往低處流

家駒堅信一個樂隊的存活之道,在於反映社會現實中。閉門造車不行,無病呻吟更不行。那些情愛靡靡之音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他們的作品曲目所及實在針砭時弊。由於家駒及樂隊成員來源於草根階級,更容易把目光下放,觀察、反映香港中下層人民的疾苦,自願成為社會的代言人、人民的請願者!

有人說他們是反映香港的活化石,又說是白居易杜甫式的愛國詩人;自然,他們這種用音樂"曲線救國"的方式,像其他任何一種文藝形式一樣,起的無非是"反映"的作用。但當人民疾苦在前,內心讓他們不得不呼號。

其二,水的公平

這一點體現的仍是beyond團隊內的成員關係。水最公平,些許的傾斜都會破壞水面。生活中我們常希望掌權者能"一碗水端平"。在beyond中,儘管家駒不以老大自居,事實上他就是這樣一個掌權者。

人心是最動搖不得的,他首先無疑能將自己於其他成員關係處理好,儘量放低姿態,謙虛是他的本性,更何況都是從小到大的朋友;難以做的是對其他成員的一視同仁,幾人中有一個親弟弟,有一個滿腹才華初漏端倪的PAUL,加上世榮,早期的劉志遠,倘若有錙銖偏好,就撐不下這樂隊。

當有一個樂隊能夠充當精神動力,我們應當珍惜,不要讓beyond只是每天供你消遣的音樂!

未完待續:
1. 滴水穿石--終於做到音樂夢想。
2. 千萬河流歸大海--放準目標,勇往直前。
3. 隨遇而安--什麼境況都會安然存在。

從道家思想角度談談beyond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