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王》:强烈的自白性呼吁关注社会,蕴含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鱼王》是苏俄著名小说家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豆瓣评分高达8.9。作品大多取材作者的自身经历,本书有十三个内容相对独立的叙事短篇小说构成,但全部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主题。

小说的核心故事是在《鱼王》这一章,讲述了人与鱼之间的角斗,同时象征了现代物质文明与大自然的矛盾。作者用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生态失衡的担忧。

看完这本小说的人,都会对书中的故事印象深刻。人与自然,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环境和动物和谐相处,成为人类的追求。在小说《鱼王》这一章,鱼和人奇迹般地得救,但从侧面也表达了如果人类一意孤行,最终的结果将是鱼死人亡。

在我看来,《鱼王》不是简单讲了十三个故事,更是一本全方位展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相处之道的小说。从而唤醒人类保护自然、拯救自我的意识,今天我就结合作者的创作手法、以及作品的主题,来分析探讨这篇小说的魅力之处。

《鱼王》:强烈的自白性呼吁关注社会,蕴含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01.创作手法:三个独特的艺术特点突出小说的主题,强烈的自白性,展现人性复杂,关注社会对人的影响、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作者维克托·阿斯塔是20世纪下半夜俄罗斯文学代表人物之一,《鱼王》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特点的作品之一。《鱼王》有十三个故事,看起来是单独的短篇小说,但是实际上是具有连贯性的,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交织在一起。

这部小说在当时产生强烈的反响,得益于他在创作上三个独特的艺术特点。小说中的人物在维克托·阿斯塔的刻画下,具有极强的真实性,更容易将读者代入其中。

①以第一人称展开,具有强烈的“自白”性

小说中的情节,几乎都来自他的回忆。《鱼王》中的“我”,其实就是以他的原型创作的。阿斯塔菲耶夫,出生在西伯利亚的农村。他的父亲和大部分西伯利亚男人一样,都陷入酗酒这个恶习中无法自拔。

在他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过世了。而他的父亲很快再婚,就把他忽略了。阿斯塔耶夫的大部分童年,都是在保育院度过的。后来,他在辽阔的大自然中,找到了归属感。他的温暖不是来自家庭,而是来自大自然。

在我看来,小说中的情节几乎都来自作者的回忆,这让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作者与其说他在讲述一部作品,不如说他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把大自然对他的馈赠,表达在这部小说中。在看这本小说时,可以切身感受到作者的情绪。

《鱼王》:强烈的自白性呼吁关注社会,蕴含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②小说关注社会对人的影响

《鱼王》这部小说,从侧面表达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要了解一本小说,就要熟悉当时的社会背景。阿斯塔耶夫在写这部小说时,当时苏联的官僚机构冗杂、腐败横行,整个社会弥漫一种悲观的情绪。曾经被掩盖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大众对于社会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赚钱。

作者在判断社会对人的影响时,关注的是人的整个成长过程,包括成长的影响因素。看起来作品情节简单,但是人物是饱满、生动的。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对于金钱的追求。如果只是单一的追求财富,而缺少精神世界,很容易让一个人走上歪路。在思考如何赚钱的同时,也要考虑精神上的追求。

③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对于《鱼王》这本书,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故事,但被公认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内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乡村的凋零,另一方面还有更迫切的问题。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生态岌岌可危。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西伯利亚原野从自然生态到被人类改造的过程。

在我看来,敬畏自然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的。大自然是赋予人类的宝藏,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取了资源。但是近年来,可以看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一系列自然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条件恶劣等等。而导致的恶果,会降临在每个人头上。

《鱼王》:强烈的自白性呼吁关注社会,蕴含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02.《鱼王》所代表的三层含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真实背景、隐喻人类的恶果

阿斯塔菲耶夫写作的初衷是为了唤醒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通过故事的形式,更加生动的表达出来。每一篇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对于小说中几篇经典的章节,可以一起来看下:

①《鱼王》的开篇:暗示人类的破坏和大自然的无私

《鲍耶》这章是《鱼王》的开篇,鲍耶这个名字是作者父亲和弟弟柯利亚养的一只猎犬的名字,在当地方言中是“朋友”的意思,它代表的是大自然的忠诚和无私。

在作家父亲当小领导的时候,因为挥霍公款被带走。鲍耶拼命想把他拉回来,结果被押解人员用枪打死。柯利亚在父亲被逮捕后,14岁的他在城里开出租车赚钱养家糊口。但他还是想进行一次冬猎,结果因为气候的变化。在深山老林中,差点丧命。

到了最后,突然像是看到鲍耶一样,嘴里不停地叫着:“耶...耶...耶。"结果奇迹般得救,但是这次让他身体遭受重创,几年后死去。

在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细节,比如北极狐没有按照预期的路线迁徙。这说明人类的破坏,改变了野生动物的规律。无形中给人类带来灾难,而鲍耶代表的大自然的形象,一再想拯救人类。大自然给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②《鱼王》中酗酒的男人: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在《鱼王》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是喝得醉醺醺的男人,这些醉汉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在这群醉汉中,有个叫达姆卡的是作者的同乡,他是个酒鬼,没有正经的工作。靠着在西伯利亚偷偷打渔为生,但是打到鱼,就去换钱买酒喝。喝醉了就在小船上睡觉,把孩子老人都丢给妻子。

这在当时的西伯利亚家庭是很普遍的情况,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酒鬼。从表面上看是酒鬼对家庭不负责任,深层次的原因是复杂的社会因素。西伯利亚是地球上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推出不合理的政策。许多当地居民破罐子破摔,终日酗酒、偷猎捕鱼,这其实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的妥协。

在我看来,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是离不开的。一旦自然环境被破坏,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对待自然环境上,一方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而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花多少钱,都弥补不回来的。

《鱼王》:强烈的自白性呼吁关注社会,蕴含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③《鱼王》:人与鱼之间的角斗表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冲突

在《鱼王》中有一篇跟标题相同的一章,讲述了一场人和鱼之间的角斗。伊格纳齐依奇是当地偷渔者本领最高的,而且是少数不酗酒的男人,外出捕鱼时,钩住了百年难遇的“鱼王”。

他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有罪的人遇到鱼王,比如会遭到报应,但他没有放在心上。结果一不小心调到合理,被排钩钩住。人与鱼陷入僵局,他忏悔年轻时犯下的过错。远处忽然驶过了一艘小船,鱼和人都奇迹地得奖了。

作者借小说主人公的遭遇,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博弈。鱼王和偷猎者的情节,象征着现代物质文明与大自然的矛盾。最后的忏悔让人类得救,要是一意孤行,最终的结果是鱼死人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本身。

《鱼王》:强烈的自白性呼吁关注社会,蕴含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03.主题呈现:基于小说《鱼王》的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从中体会到的人与自然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归根到底是社会制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者失衡的社会形态。

①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在小说中,原本生活在西伯利亚的居民,可以依靠自然资源养家糊口。但是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当地人的生活遭到影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过度捕捞、偷猎。

这种做法会造成恶性循环,自然资源再生的速度,远远不如人类的破坏。而当地一味禁止捕鱼,没有考虑到当地人的正常需求。导致他们使用更破坏生态的捕鱼方式,糟蹋了大自然。

我们知道大自然是有再生的能力的,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则会让生态系统失衡。如同多米诺骨牌,到头来也要拖延经济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自然和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对于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应该是并行的关系。不能以牺牲一方为代价,

②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老一辈人的人总是教育孩子们要敬畏自然,来传达保护自然的思想。大自然养育了万物,而在现在的描述中人类的自私,丧失了对大自然的爱。

在捕获鱼王这章中,就体现了这点。要是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惩罚时,还是没有愧疚。而最后的结果是,人类和自然,都会遭受灭顶之灾。

对于人类和自然,并不是割裂的关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的馈赠,爱护自然是人性的体现。当社会发展时,更要好好的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鱼王》:强烈的自白性呼吁关注社会,蕴含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③尽快恢复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平衡

阿斯塔菲耶夫通富有美感的语言描绘出原始森林、叶尼塞河等自然环境的质朴,从他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生态失衡的担忧。

自然的无私和人类的自私,在这本小说中随处可见。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人类,他还是相信人类,能够意识过自己犯下的过错。

对于曾经对自然的破坏,要想办法弥补回来。保护大自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代代人的传承。跟破坏环境比起来,恢复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平衡,要漫长许多。但这是我们该做的,为了下一代人着想。

结语:

《鱼王》这部通过多篇故事而成的作品,其实是在表达作者对生态失衡的担忧。到了如今,对于环境的破坏还在持续。这部小说 ,也是对于人类的一个警醒。作者希望以此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尽快恢复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平衡。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一旦失衡,将会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