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為什麼在三國舞臺上籍籍無名?

此生不悔入中華


盧植、皇甫嵩、朱儁得以揚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平定了黃巾之亂,而他們在三國舞臺上籍籍無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進入三國時代不久,他們便一一死去。

對於三國時期的劃分,一般是指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大致是從漢獻帝劉協登基不久至晉武帝司馬炎滅吳一統天下。我們再來看看盧植、皇甫嵩、朱儁這三人去世的時間,盧植於公元192年去世,皇甫嵩及朱儁都是於公元195年逝世。所以說,他們在三國時代待得時間並不長。這也是《三國志》不給他們立傳的原因。

除了在三國時代待得時間不長外,其個人主要的光輝事蹟也不發生在三國時代,這是他們三人在三國時代默默無聞的又一個原因。

自此三人平定完黃巾之亂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了,盧植因在朝堂上觸怒董卓而被免職,後逃回老家,在袁紹手下謀差事,不久便鬱鬱而終。皇甫嵩早年便結怨於董卓,因而董卓掌權不久,便把皇甫嵩招入京城,想把他殺掉。幸得皇甫嵩之子皇甫堅壽同董卓有點兒交情,從中委曲求全才保得皇甫嵩一命,自此皇甫嵩也是沒啥實權了,只做了些有名無實的官。朱儁雖逃脫了董卓的手掌心,卻沒逃出李傕郭汜的手掌心,當時因李傕郭汜不和,獻帝便令朱儁從中調和,郭汜非但不聽,還扣押了朱儁為人質,而朱儁當天便發怒而亡。


混沌聊史


誠如題主所說,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人是漢末三傑,而並非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此三人在群星璀璨的漢末三國時期,並沒有過於的引人注目,在著名的《三國演義》裡面也是一筆帶過,很多讀者對他們的印象不深,但實際上這三人對於漢末三國的歷史影響極大,也為漢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人雖然出身各有不同,盧植既是一個儒學大家也是一個軍事將領,在朝堂上有較大的影響力,而皇甫嵩為將門之後,朱儁則出身寒門。把三人聯繫到一起就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黃巾起義”,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三人各司其職、各顯其能,最終得以成功的平定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

但是,在平定了“黃巾之亂”後,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不同程度的遭受到了來自自東漢朝堂上的打擊,其中的做有影響力的盧植被剝奪了兵權。在之後的歷史發展中,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並沒有憑藉他們的功績而身居高位,原本的職務被不斷剝奪,個人的影響力也在迅速下降。他們沒有能夠阻止董卓的獨攬大權,以至於東漢王朝成為了一個軍閥手中的傀儡政權。

盧植、皇甫嵩和朱儁沒有屬於自己的軍事集團是他們最終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主要原因,三人受命於東漢中央朝廷,麾下軍隊也是東漢王朝的主力軍,但是在東漢王朝統治力削弱以及地方勢力崛起的影響下,他們三人以及背後的東漢中央政府最終被董卓為代表的各種地方實力派所取代。

以上的一系列情況,使盧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人在東漢群雄逐鹿的時代沒有了一席之地,屬於他們和東漢王朝的時代也因此走向了終結。


浮沉的歷史


因為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三國真正精彩的時期是群雄割據的時候,那時候盧植,皇甫嵩,朱儁都已經入土為安了。盧植死於192年,皇甫嵩死於195年,朱儁死於195年,那時剛好董卓之亂過去沒多久,群雄割據並起的時代,他們沒能再年輕個二十年趕上這時候。但他們三人在平定黃巾之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因叛徒唐周告密,張角星夜傳檄四方,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黃巾義軍所到之處,燔燒官府,劫略鄉邑,一時,州郡失守,長吏逃亡,天下響應,京師為之震動。

東漢朝廷惶恐不安,馬上採取鎮壓措施,首先,漢靈帝命各州郡在雒陽外圍的八個關隘——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設置都尉,佈防護衛;接著,任命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屯駐都亭;朝廷還採納了皇甫嵩和中常侍呂強的建議,解除黨禁,赦免天下黨人,拿出中藏錢和西園廄馬賜給將士;另外,漢靈帝起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各持節,調發全國精兵分擊黃巾義軍。

皇甫嵩與朱儁調發五校(北軍五校,為中央主要常備軍,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將宿衛兵)三河(河東、河內、河南)騎兵,同時招募精壯之士,共計四萬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鎮壓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縣)起義軍。

朱儁先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失敗。皇甫嵩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波才率大兵包圍城。當時,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說:“用兵有奇變,而不在兵數量多少。現在賊人依草結營,容易因風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燒,他們一定驚恐散亂,我出兵攻擊,四面合圍,田單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獲勝的功勞就可以實現。”天遂人願,當晚大風驟起。皇甫嵩命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先派精銳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皇甫嵩藉此聲勢,鳴鼓衝出。黃巾義軍缺乏戰鬥經驗,驚慌散亂,被迫後撤。這時,騎都尉曹操也奉命趕來,於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勝追擊。黃巾義軍頑強抵抗,數萬人慘遭屠戮。皇甫嵩則被封為都鄉侯。

接著,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勝鎮壓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並追擊波才、進攻彭脫,連連取勝,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在蒼亭擊敗黃巾卜已部,擒獲卜已,屠殺七千多人。這時,張角佔據廣宗,控制河北腹地,盧植為宦官所誣,被召回,繼任的董卓被擊敗。於是朝廷下詔命皇甫嵩率兵進擊。在這緊要關頭,張角病死,張梁擔起守衛廣宗的重任。皇甫嵩攻城,因張梁兵精,未能得逞,便閉營休士,以觀其變。等到張梁被迷惑,放鬆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調兵,雞鳴時分衝入其陣,黃巾軍倉促應戰,張梁戰死,陣亡三萬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萬多人。皇甫嵩焚燒黃巾輜重車三萬多輛,將張角“剖棺戳屍,傳首京師”。

十一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殺死張寶,斬殺俘虜十餘萬人,皇甫嵩將十萬人的屍骨築成了“京觀”。漢廷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晉封他為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的租稅,食邑共八千戶。

所以不是他們默默無名,而是他們在東漢末年都已老矣,只想為東漢王朝盡忠。他們也被後面的人所敬仰。


人有時書無盡


首先,他們因為年齡問題,在192年至195年就去世了,此時三國還沒有成形,董卓剛剛上位不久。曹操剛起兵,劉備默默無名。


其次,他們是漢朝忠臣,為東漢王朝做了很大貢獻,卻不是諸侯,也沒有參加三國前期諸侯混戰。



富元製作


此三人都是一代人傑,其次,這三人中真正決定人物者,唯有皇甫嵩一人。另外反對一下題主,什麼叫比較有能力的實權者?這其中尤其是皇甫嵩,說句不好聽的,若是皇甫嵩略微有點曹操那種貪婪、野心和瘋狂的話,就靠著皇甫嵩當時的能力和實力,恐怕就真的沒有後來的三國了?

皇甫嵩是何人?

別的先不說,我就先放皇甫嵩的戰功吧,如此實打實的戰功,我就想問,漢末三國有幾個是見過的?而且,貌似皇甫嵩還是一個沒有任何敗績的人:

按後漢書記載,黃巾起義後,皇甫嵩朱儁合兵4w,討穎川,朱儁戰敗,皇甫嵩被迫被圍於城中,但是皇甫嵩後來用火計大破敵軍反敗為勝。後來雖然皇甫嵩也有和盧植討張角無功的記載,但是他還是接連擊破卜己,張梁,張寶,並做了東漢末年有名的京觀之一。皇甫嵩後來還和董卓一起討涼州王國叛亂,皇甫嵩兩次不聽董卓的拙見,連戰大破叛軍,讓董卓掩面掃地,可以肯定,皇甫嵩打仗比董卓強得多。皇甫嵩的戰績,真可謂是漢末第一名將,幾乎沒人能夠堪比,後世遂有各種大戰,但論戰果之豐厚,能力之卓越,用兵之超凡,有能超過皇甫嵩的嗎?

朱儁為何人?

朱儁也在討黃巾中功勳卓著,比如在宛城8k圍十餘萬黃巾,反覆作戰,終於大破十餘萬黃巾(雖然打了大半年)。(演義裡劉備和朱儁關於圍城後敵人投降接不接受的討論原型就是此戰,不過正史裡沒有劉備,和朱儁討論的是張超等)。朱儁後面在討董時,還遙應關東,數千人在洛陽附近進犯,被桌將李傕郭汜擊破,有點像曹操了。朱儁鎮壓黃巾之亂,手段過於血腥。但他不附董卓,明顯其節,諷刺遷都,曲表其憤,欲乘(李)傕、(郭)汜,更見其深謀遠慮。對此,則應一分為二地給予評價。興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傕殺死樊稠,郭汜自疑,又與李傕相互攻殺,長安大亂。朱儁留京沒有出行,任大司農。李傕劫持漢獻帝到自己的營中,獻帝命朱儁和太尉楊彪等十多人去說服郭汜,讓他與李傕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儁、楊彪等為人質。朱儁的性格剛猛,當日便過於憤怒發病而死。

盧植為何人?

盧植與皇甫嵩、朱儁不在一個定位,他在《後漢書》沒跟皇甫嵩、朱儁同傳。盧植才兼文武,卻不以軍功揚名,其儒學為當代士人之楷模,社稷之楨幹。這人是真沒生對年代,若晚生二十年,當與曹操、劉備併為天下英雄。若非宦官與外戚為政,盧植當身居丞相之位。盧植若真有實權,又怎會八策不得所用。因不向宦官行賄而被罷免軍,至董卓入京又無力為之。空有文武盛名,卻不能盡顯其才,盧植之生平實是令人惋惜。盧植的價值主要不是軍事,而是在儒家經典上。當然,也是託劉備的福,不管哪個提到劉備,都說他是盧植的學生。他是東漢政權的救火隊員,哪裡有動亂就派到哪裡去。不過因為在平定黃巾時沒有行賄被貶,所以功勞變成了皇甫嵩的。後來反對董卓入朝,然而影響有限。因為他是海內大儒,所以董卓也不敢殺他。不過盧植在192年就病死,沒有參與平定天下的過程。但是他是北方盧氏的奠基人,兒子,孫子日後都做了高官。


他們三人是東漢政權的最後守護者,三人一死,日後天下三分。皇甫嵩器重曹操,朱儁和孫堅是揚州同鄉,盧植曾教導劉備。雖然天下三分是歷史的進程,但他們三人也付出了個人奮鬥。對於你我來說,他們在一定的時期曾可以決定天下大勢,但卻因為各種原因而退出,或許他們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歷史新人小Q


漢末三傑,都是朝廷的將官,平定黃巾起義軍有功,雖然得勝回朝,也不能論功受賞,十常侍手握重權,靈帝稱宦官張讓為"阿父"常聚在後園與十常侍飲宴,國家危在旦夕,表章如雪片告急,十常侍隱瞞不報,還不時派黃門侍郎,問破黃巾將士索要金帛,盧植就是拿不出金帛被陷害的,後由皇甫嵩救出,官復原職,大將軍何進表奏董卓進京,盧植力諫不聽,後棄官而去。皇甫嵩平黃巾有功升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晚年任太尉,光祿大夫等職,唐,宋武王廟中均列有神位。朱儁滅黃巾後,升右車騎將軍,錢塘侯,太尉等職,後因李傕,郭汜相鬥,郭汜扣留朱儁為人質,期間得病而死。

三傑雖平定黃巾有功,不是三國的主角,如果沒有讀過巜三囯演義》的人,不會知道他們的名字,所以就籍籍無名。


青石5340


主要原因是當時還沒形成諸侯匯戰的局面,他們和後來的三國人物沒多大交集。



賭書潑茶244


朱儁這個人給我的印象特別深/他在圍剿黃巾餘部時對劉備講過一個道理:今海內一統,唯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我們今天把它搬過來,就應該說:今中華一統,唯臺獨作亂;臺獨倒行逆施,若容之,無以勸善/殺之可也/


Gjfwxws123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這三個人都是擁漢派。東漢末年已經沒有一分土地是大漢王朝的了。東漢滅亡已經不可逆,他們三個要麼看不出形勢,要麼價值觀束縛著。試看赫赫有名的哪位是擁漢派?


中原一條蟲


三國舞臺上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是主角,所以沒表汗末三傑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