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平黃巾之亂的盧植、皇甫嵩、朱儁為什麼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就消失了?

歷史小官


這三個人都可以說是東漢儒臣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們以重建王朝綱紀為己任,但卻因各種原因而歸於失敗,最終未能逃脫東漢政治崩潰所帶來的厄運,喪失了參與往後群雄逐鹿的政治資本。


東漢政治背景

東漢是一個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的時代,以陶磚、水利機械為代表的農業技術突飛猛進,多元化的莊園經濟相當發達。諸多東漢墓葬壁畫、浮雕以及著名的《四農月令》,都反映了這種莊園經濟的技術水平。但與此同時,由於建國之初的聯盟性質,東漢君主相對弱勢,這就造成了治理效能的低下,皇權虛懸於上,對諸多問題無所措手足。豪強、宦官、外戚、建制派四種勢力此消彼長,社會矛盾相當嚴重。歷代執政者無法解決持續已久的社會危機。


靈帝是一位極其聰明的君主,用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勉強重建了中央權威,如:對地方豪強採取“廢史立牧”,進行新一輪洗牌,重用宗室親信;對建制派,持續發動“黨錮”之禍,讓整個建制派官僚體系俯首聽命;對外戚,則採用聯姻低層家族的方式,不再與豪強聯姻;對宦官,靈帝則大加重用,同時又建立“西園軍”系統,吸納各方勢力充當校尉,如宦官系統的曹操、豪強系統的袁紹,均為西園校尉。


這個態勢基本達成了平衡,但問題是社會危機仍然無法解決,終於在靈帝尚在世的中平元年便發生了黃巾之亂。由於宦官、外戚的名聲非常臭,無法號令天下郡國,靈帝只能依賴建制派和地方豪強來平定叛亂。這就是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的崛起,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路徑。這裡非常關鍵,因為這三個人的共同點都是富有名望,天下各種勢力服其號令。



三人的政治經歷

盧植是著名的經學家之一,本身已經達到高級學者的水平。靈帝熹平四年刻立著名的“熹平石經”,盧植上書表達了自己的學術見解,能夠辨析《周禮》、《禮記》的錯訛,可知他與馬融、鄭玄一樣,是古文學派,在古文字學上當有精湛的造詣。這與後世的學者型大臣有本質區別,他的水平已經相當之高。這種名望在東漢晚期的社會是一種極大的能量,黃巾一起,立即就有人舉薦盧植,願意在盧植的名望之下整合郡國兵力。

《後漢書·盧植》:時始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植乃上書曰:臣少從通儒故南郡太守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秕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乏,無力供繕寫上。原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失得,庶裁定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厭抑流俗,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並敦悅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表裡,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後來,以廣聖意。……中平元年,黃巾賊起,四府舉植,拜比中郎將,持節,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副,將北軍五校士,發天下諸郡兵徵之。

皇甫嵩則是豪強出身的儒臣。從他的仕途路線可以看出,這種類型的人在東漢晚期非常注重政治站隊,在追求名聲的同時,謹慎地觀望中樞政局,不到最有利的時刻是不會下注的。後漢書記載,皇甫嵩早年拒絕了陳蕃和竇武的徵辟,這裡必須看到,陳蕃是建制派集團的著名領袖,竇武是著名的外戚家族,作為地方豪強的皇甫嵩,當然要保持距離。後漢書也在皇甫嵩傳裡記載道,黃巾之亂實際上有宦官集團參與謀劃,所以局勢錯綜複雜,遠不是小說演義想象的那麼簡單。

《後漢書·皇甫嵩》: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度遼將軍規之兄子也。父節,雁門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詩》、《書》,習弓馬。初舉孝廉、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連闢,並不到。靈帝公車徵為議郎,遷北地太守。……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楊數萬人,期會發於鄴。元義素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週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

唯一不同的是朱儁,他是典型的功名之士,還在黃巾之亂之前,就成功地平定過交趾叛亂。交趾叛亂的規模相當之大,僅投降的叛賊就有數萬人之多。朱儁在黃巾之亂前就已經因戰功而封都亭侯,這是完全不同於盧植、皇甫嵩的。

《後漢書·朱儁》:後太守徐珪舉俊孝廉,再遷除蘭陵令,政有異能,為東海相所表。會交阯部群賊並起,牧守軟弱不能禁。又交阯賊樑龍等萬餘人,與南海太守孔芝反叛,攻破郡縣。光和元年,即拜俊交阯刺史,令過本郡簡募家兵及所調,合五千人,分從兩道而入。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詣郡,觀賊虛實,宣揚威德,以震動其心;既而與七郡兵俱進逼之,遂斬樑龍,降者數萬人,旬月盡定。以功封都亭侯,千五百戶,賜黃金五十斤,徵為諫議大夫。


平定黃巾前後

在平定黃巾之亂中,三個人的行事風格和靈帝對他們的態度也各不相同。靈帝對待盧植,一直抱有懷疑,因為在靈帝的政治理解中,建制派的儒臣集團是對皇權威脅最大的。所以,盧植在與黃巾張角對峙於廣宗之時,靈帝竟然派遣小黃門左豐前來監軍,類似後世唐肅宗的“觀軍容使”。而盧植因為耿直,差點被靈帝殺了。最後還是靠地方豪強的皇甫嵩保薦,才得以官復原職。

《後漢書·盧植》: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勢,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肯。豐還言於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帝怒,遂檻車徵植,減死罪一等。及車騎將軍皇甫嵩討平黃巾,盛稱植行師方略,嵩皆資用規謀,濟成其功。以其年復為尚書。

皇甫嵩在平定叛亂中的主要風格是殘酷殺戮,這與他的儒臣形象完全不符,後漢書記載,皇甫嵩攻殺張寶之後,殺了10萬人築京觀。這與後世的曾國藩很相似,靠殘酷殺戮來取得皇帝的信任。這是地方豪強的必然舉措,否則必然招致皇權的猜疑而遭滅門之禍。

《後漢書·皇甫嵩》:知賊意稍懈,乃潛夜勒兵,(又鳥)鳴馳赴其陣,戰至晡時,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係獲甚眾。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屍,傳首京師。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即拜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合八千戶。

對朱儁這種功名之士,新興的勳貴,靈帝非常器重,給了特殊待遇,讓他“振旅還京師”,享盡了前兩人不可能享受的待遇。這就是三個人的不同,代表著皇權對不同政治背景的人物的不同政策。

《後漢書·朱儁》:明年春,遣使者持節拜俊右車騎將軍,振旅還京師,以為光祿大夫,增邑五千,更封錢塘侯,加位特進。以母喪去官,起家,復為將作大匠,轉少府、太僕。


定亂之後,靈帝突然崩逝,三個人的命運就出現了波折。盧植為了維護綱紀而與董卓集團發生衝突,逃亡徐州,被徐州陶謙等地方建制派奉為上賓;皇甫嵩則因為靈帝早逝而逃過一劫,董卓集團因為不願意得罪地方豪強而放過皇甫嵩一馬,此人才得以善終。在此之前,漢陽令閻忠曾陳說利害,認為靈帝必然要殺掉功高震主的皇甫嵩,勸他自立為帝,可謂深明形勢。朱儁則受到董卓、郭李的猜忌,在中樞無一日之安,最終被郭汜逼死。


所以,這三個人都不可能再次成為群雄逐鹿的主角了。重建國家的事業又是另一番棋局,盧植這種建制派,與劉備集團相合,但他年事已高;皇甫嵩這種人,與曹操集團相合,但曹操對黃巾是暗中養寇的,不可能接受皇甫嵩這種殘酷殺戮黃巾庶民的人;朱儁則與袁紹、孫權集團類似,但他忠於皇室,沒有在河北整合數十股匪寇,自立基業。所以,這三人都沒有資本進入第二輪棋局了。(完)


歷史咖啡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應該是30後或者40後,與曹操、劉備、孫堅等50後和60後,不是一代人,他們三人活到中平年間(184年到189年為中平年號)時,年紀都不小了,並不是憑空消滅了,而是生死有命。

盧植是30後最後一代人,東漢名士,劉備的同鄉兼老師,盧植30歲左右才開始步入仕途,當過地方官九江太守、廬江太守,參與平定過地方蠻族叛亂,當過京官議郎、侍中和尚書,參與儒學經典的校勘。



盧植是個文武全才的人,黃巾起義後,被漢靈帝封為北中郎將,率領禁軍中的北軍五校(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參與平定冀州黃巾軍,盧植眼看就要建功立業,卻被朝廷派來監軍的宦官誣陷,被免官下獄押回京城。

接替盧植繼續平叛黃巾軍的是董卓,可惜董卓戰敗,於是朝廷派遣皇甫嵩攻打冀州,皇甫嵩順利凱旋,並上書皇帝赦免了盧植,盧植官復尚書。



漢靈帝去世後,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展開搏鬥,結果蹇碩、何進先後被殺,何進的部下將宦官殺盡,一時京城大亂,軍閥董卓進京控制朝政,董卓因為要廢立皇帝,遭到盧植的強烈反對,準備殺盧植,盧植幸得蔡邕求情,才得以罷官保命,之後盧植返回家鄉養老,在路上還躲過董卓的一次暗殺,這一年盧植已經50歲了。

自此,盧植退出政權,雖然其後被袁紹拜為軍師,在第二年(公元192年)就因病去世了,享年54歲。




皇甫嵩出身於將門世家,其家族為世代鎮守邊關的武將,皇甫嵩文武全才,而且道德品質好。

黃巾起義時,皇甫嵩與朱儁分別出任左、右中郎將,率京城禁軍北軍,與三河(河東、河內、河南)騎兵,及招募的新兵共計4萬多人,討伐潁川、汝南、陳國地區黃巾軍,曾與曹操一起打敗黃巾軍波才部,平定三郡之地。

之後皇甫嵩因盧植被免,董卓戰敗,臨危受命平定冀州黃巾軍 ,黃巾軍首領張角的弟弟張梁和張寶均死於皇甫嵩之手,皇甫嵩受封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推功於盧植,上表朝廷赦免盧植。



後來朝廷因為胡人北宮伯玉和羌人起事,擁立邊章、韓遂為帥,在涼州叛亂,朝廷徵召皇甫嵩前往平定,皇甫嵩在前往平定的路上,因為曾經得罪過宦官趙忠和張讓,受到誣陷,被免左車騎將軍。

188年,涼州再次叛亂,皇甫嵩被重新起用,被任命為左將軍,帶領前將軍董卓及四萬士兵前往平定,第二年,皇甫嵩大獲全勝,後率軍駐紮在扶風郡。

董卓入京作亂時,徵召皇甫嵩入京為官,準備乘機殺掉皇甫嵩,幸虧被皇甫嵩的兒子求情,才免於一死,之後被任命為御史中丞。



董卓被殺後,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徵西將軍,負責族滅董卓家族。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攻入長安後,殺死王允,掌控朝政,皇甫嵩仍在朝中作官,任光祿大夫、太常,於公元195年在京城病死。


朱儁是揚州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也算是江東人,出身寒門,喜好為人打抱不平,因其行為品德被本郡縣徵召為官,因其為官有政績而步步高昇,之後被任命為交州刺史,前往交州平叛,交州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區,地處偏遠,朱儁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平定了交州的叛亂。

朱儁因功入朝任諫議大夫,黃巾起義爆發後,先是與皇甫嵩一起分為右、左中郎將,率軍平定潁川、汝南、陳國地區黃巾軍。之後又率軍單獨前往南陽地區平叛黃巾軍,成功平定宛城,朱儁又因功升任右車騎將軍。



董卓把持朝政時,曾上表奏請朱儁為太僕,做自己的副手,朱儁拒絕不肯接收。董卓逃回長安時,讓朱儁鎮守洛陽,朱儁逃往荊州,徐州牧陶謙又是借兵又是支持朱儁與董卓作戰,後來朱儁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擊敗。

李傕、郭汜掌控朝廷後,派人請朱儁入朝為官,朱儁入京任太僕,之後轉任太尉。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內鬥,自相殘殺,郭汜扣留了朱儁及部分朝廷官員,朱儁由於性格不甘心受汙辱而死。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在平定黃巾軍叛亂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黃巾軍之亂被鎮壓下去後,三人之後沒有太大作為,董卓作亂時,三人不同程度的受到打擊,之後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年齡偏大。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名大將,能力是很強的。

黃巾之亂時,靈帝起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各持節,調發全國精兵分擊黃巾軍。

事實證明,這三人不但官銜很高,能力也超強。

皇甫嵩,他連續重創黃巾賊,最後同鉅鹿太守郭典聯手攻克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殺死張梁弟張寶,俘殺十餘萬人。

盧植也是連戰連勝,連續擊敗張角。張角無奈,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一舉殺死張角。

盧植是閹黨的政敵,反而被人陷害為同張角勾結,由此被免除兵權。

朱儁也是很厲害,他大敗黃巾波才部,斬殺數萬人;打破黃巾趙弘,斬殺十多萬人等等。

不過,這三人歲數都不小。

雖然歷史上沒有說他們歲數,但遠比袁紹之流要大。

他們成名很早,朱儁在178年已經擔任交州刺史,曾經斬殺交趾賊寇樑龍,招降數萬人。

而當時孫權還沒出生(182年),孫策也就才3歲,他們父親孫堅也才20歲。

就是因為朱儁年齡偏大,所以在三國沒有作為,因為很早就死了。

這3人中朱儁、皇甫嵩死於195年,盧植死的更早,192年。

他們死時還是三國初期,董卓在192年剛剛被殺。


這三人不死,也輪不到袁紹之流。

一個人能力再強,勢力再大,也還是要死的,這是自然規律。


薩沙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回顧皇甫嵩們在亂世來臨之初的表現,或許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緣故。

面對挾天子令諸侯的建議,皇甫嵩選擇做忠臣

184年,漢陽閻忠和皇甫嵩進行了一次致命的秘談。

閻忠說:您如此迅速地擊破黃巾,這是不賞之功!您安撫百姓,又得到百姓的擁護!想一想韓信,難道您還能安心侍奉庸主嗎?

皇甫嵩:“奉公守忠,有什麼不安的?”(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閻忠:“1、還記得韓信嗎?2、現在朝中宦官當道,不得人心,您清君側,殺入京師,除掉宦官,把吃朝政!3、改朝換代!”

每次有人勸功臣造反,韓信都會被拎出來。

皇甫嵩答:“1、我沒有那麼牛:黃巾本來就是小毛賊,我平定他們的功勞,與韓信沒法比!2、朝廷沒那麼差:人未忘主,天不佑逆;3、我已經功成名就,只要好好守忠,即使被讒言迫害,忠義之名,死而不朽!”

朱儁:意氣風發討董,以一紙詔書入朝

董卓遷往長安後,朱儁在河南開始聯絡關東諸侯,準備一起繼續討伐董卓。

董卓死後,陶謙等諸侯的想推舉名將朱儁做主帥,一起西進迎回天子。

賈詡吃準了朱儁們的心思,一紙詔書,搞定!

涼州集團在賈詡的建議下,以天子名義招朱儁入朝。

朱儁說:“天子的詔書,怎能不聽?”謝辭了陶謙等人,孤身入朝。

透過皇甫嵩和朱儁自己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亂世到來後“消失”的原因了。

規則突變,手無兵權。

先不談情懷,看看當時他們當時的實力。

皇甫嵩、朱儁、盧植,都曾持節,掌握重兵。

他們所率的,是北營五校為主的中央軍。因此,在他們得勝後,這些軍隊自然都歸朝了!

皇甫嵩、朱儁都有自己的部曲,但大軍是朝廷的,他們無權調動。

此時的秩序還比較正常。軍隊歸國家,一旦有事,以皇甫嵩這些良將指揮,平定戰亂。戰事結束,軍歸朝廷,將軍受賞入朝。

可是,電光火石間,規則全變了。

天子為了維持外戚與宦官的權力平衡,分大將軍何進的權,又讓宦官組建了一支西園八校尉的軍隊。

曹操此時也是西園八校尉之一。

然後,電光火石之間,何進大將軍的外戚勢力與宦官集團同歸於盡!(過程大家都知道的,就不詳述了。)

董卓入京後,由於中央軍的領導們都撲街。羽林、北軍等中央軍悉數被董卓吞併了!

因此,如果三國動亂以董卓入京為標誌的話,從一開始,皇甫嵩等人就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對抗董卓了!

規則突變,人不思漢


中央軍指揮不了,地方軍紛紛擁兵自重!

皇甫嵩拒絕“南面稱制”時,認為“人心思主,天不佑叛”,或許是符合實際的。

那時,地方州牧雖已各有重兵,但中央尚能有效運轉。

因此,早期,皇甫嵩等人可以在“朝廷任命,統領各軍”的規則下建功立業的。

但是,很快,規則就變了。

朱儁發起討伐董卓的號召時,除了陶謙等,響應者寥寥。


早先那歃血為盟、意氣風發的“十八路諸侯”早已在爭奪地盤的遊戲中爽了起來。朱儁的號召,真正有實力的軍閥對朱儁的號召毫無興趣!

此時,中央軍已經歸屬董卓集團指揮,地方軍已經各自獨立,各自“名花有主”了,皇甫嵩等名將,也成了光桿司令了。

嚴加防範的對象,難以施展

王允、呂布殺董卓後,曾有許多官員建議,讓皇甫嵩來掌管董卓舊部,被王允拒絕。


看來,皇甫嵩等人名望太高,不管是董卓還是王允,都要忌憚三分,不敢不嚴加防範。

因此,即使他們有心,想獲得像袁紹任渤海太守,劉表入荊州一樣的機遇,是不可能的了。

何況,他們不必如此。

功成名就,不必冒險

規則變化後,機遇屬於那些冒險一些的年輕人。比如:袁紹、曹操等人起兵討伐董卓,這往壞了說,不也是造反嗎?


以清君側為口號的造反還少嗎?

可是,皇甫嵩是不必這麼做的。

皇甫嵩說“孰若委忠本朝,守其臣節。雖雲多讒,不過放廢,尤有令名,死且不朽”。

這句話,就表明了心態。他已經功成名就了,了不起就失去權勢吧,那又怎麼樣,我們不能失去忠義之名!

同樣,朱儁的“天子詔書必須聽”也是如此,做了一輩子尊奉朝廷的名臣,為何要在這個時候放棄呢?


亂世開始沒幾年,三位元老就相繼離開了人世。年紀大了,功成名就了,何必再去折騰?

面對亂世的到來,皇甫嵩、朱儁、盧植,恐怕不會有什麼“亂世英雄起”的豪邁之情。

他們在自己的青春歲月,為了大漢揮灑自己的熱血,不幸的是,他們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親眼見證了大漢的淪落。


或許,他們腦中更多的是自己奮勇衝殺的青春歲月,以及那些曾為了大漢灑盡熱血的戰友們!

或許,他們終究沒有阻止亂世的到來,但他們已經奮鬥了一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亂世英雄”?愛誰誰來!

歷史一再表明:當規則發生大變化時,把握機會的,往往不是那些在舊規則下掌握最多資源的“成功者”,而是一些胸懷大志,敢打敢拼的年輕人。

如果您已經是成功者,請保持警惕,這個時代發展迅速,風雲突變;

如果您還在掙扎奮鬥,不必沮喪,這個世界的發展,往往不是線性的!

祝君順利!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起步太早也是麻煩事啊。

這裡重點介紹一下盧植。

盧植是幽州涿郡人,跟劉備是老鄉,但他的條件應該比劉備好多,祖上曾經是五經博士。那劉備祖上還是中山靖王呢,為什麼後人拉開了差距呢?

這是因為以權勢傳家,勢不過三代,以學問傳家,遠的可以達數千年,比如山東孔府就是啊。

且說盧植年輕的時候也拜了很多有名的老師,比如太尉陳球,大儒馬融,這些師傅不但學問高,而且都是顯貴,能跟他們讀書,等於進了現在的私立貴族學校。

比如馬融是皇親,他開辦學校,喜歡上課的時候在旁邊安排一堆美女跳舞,以考驗學生的定力如何。結果教了那麼多學生,只有盧植一個人從來沒有看一眼美女。

說明,盧植這個人確實品德高尚,而且外貌也好,身材高大,聲音哄亮,又會喝酒,簡直就是按照帥哥這個模板定做的。

畢業以後,還在當老百姓的時候他就出名了,當時有一個外戚叫竇武,他因為策立了漢靈帝,漢靈帝對他大加封賞。盧植就覺得不對,認為他的功勞配不上那麼高的獎賞,讓他不要接受,但竇武沒聽。結果沒兩年,竇武開始膨脹,想一下殺光太監,但謀事不密反被太監殺死。

這樣一來,盧植就出名了,先後出任了九江、廬江的太守。而且他當這個太守,不是純粹的辦政務,而是救時太守。皆是因為當地出現了蠻族叛亂,沒辦法了,請他過去平叛的。

這說明,盧植這個人不但才學出眾,還會打仗,是個全才。

這期間,劉備跟他讀了書,這是劉備第一人貴人,劉備跟盧植讀了書,才走上了社會,才能認識公孫瓚,才能在以後的爭霸路上撈到第一桶金。

到了黃巾之亂,他又立功了,負責攻打黃巾的總部,已經把黃巾圍了起來。這時候,皇帝派的太監來了,看到他馬上就要立大功,皇帝肯定就要大賞,所以提早打他的秋風,要他送點錢。

如果是混官場的,那肯定就送了,但盧植一分錢也不想給,不是沒錢,而是丟不起人。這樣一來,被太監告了一狀,說他拖延。漢靈帝一生氣,就把他的將職給撤了。

到了董卓亂京的時候,董卓要廢劉辯,當時大家都不敢說話,只有盧植站出來,表示這完全沒有道理,氣得董卓要殺他,還多虧了蔡邕為他求情,這才逃過一劫。

看到天下大亂,盧植就此逃出京師,回到老家涿郡隱居了起來,據說袁紹還拜過他為軍師,估計也是扯盧植的大旗而已。

盧植一直隱居到去世,後面曹操親自給他掃過墓。縱觀其一生,武能為帥,文能入文廟,一生沒有汙點,可謂三國第一完人。

而且盧植的後代還特別有名,盧植這一脈稱為范陽盧氏,原是姜姓,是齊國的公族,因為封到了盧地而改姓盧。後面遷到了涿郡,涿郡也稱范陽郡,所以叫范陽盧氏。那范陽盧氏的大佬就是盧植啦,盧植以儒學傳家,出了很多有名的後代,比如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就是范陽盧氏,唐代有八個宰相出自范陽盧氏,在正史有名的就有四百多人。

可以說,長期以來,范陽盧氏是大北京地區甚至是北方第一高姓,乾隆皇帝就說: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

有意思的是,這一脈到了國外,還有當總統的,這就是韓國的總統盧泰愚跟盧武鉉。

像盧泰愚的家譜記載是很清楚的,他們這一脈是在唐朝的時候遷過去的,始祖叫盧穗,是唐朝的翰林學士,為避兵禍遠渡重洋,來到了朝鮮,從此生根發芽,現在韓國的盧氏人有三十多萬,基本是這一脈的後人,而盧穗就是范陽盧氏的後人。

這些人對中國還是很有認同感的,兩位總統都回到中國認過根。

這是三國第一完人盧植及後人的故事。

其實還有很多沒有趕上三國的英雄。比如下面這三位。

1.傅燮

此人是寧夏人,屬於邊地之人,為人十分的豪邁,而且是名人之後,其祖可以追溯到宴斬樓蘭王的西漢猛人傅介子。因為有身世,所以年輕時被舉為孝廉。不過,聽說舉薦他的去世了,他馬上辭官回家。

到了黃巾起義,皇帝徵召各地勇士,傅燮到洛陽,跟隨皇甫嵩出征,他的戰績是相當高的,生擒了三個渠帥,所謂渠帥就是黃巾軍的高級將領,黃巾軍三十六方,大概也就三十六個渠帥。所以,以部屬論,他的功勞第一,這個比曹操的功勞要高,劉備更是望塵莫及,以戰功封個雜號將軍是沒問題的,可是,最後他只得了一個安定都尉,就是太守的軍事副官。這個明顯不匹配啊,為什麼呢?

原來出征前,傅燮上了一個書,表示之所以有黃巾之亂,就是因為太監亂國,這一下得罪了太監團隊,在論功行賞的時候,自然就把他降級了。

傅燮一生氣,乾脆這個都尉都不幹了,後面漢靈帝召他當議郎,他是個喜歡論時務的人,所以就去了。接下來韓遂、邊章在涼州造反,皇甫嵩的兵馬幾乎全軍覆沒,倒是董卓雞賊,保全了部隊,這時候,司徒崔烈提議乾脆放棄涼州,聽到這個言論,傅燮立馬站出來,表示應該馬上將司徒斬首以安定天下。

這個態度就太牛了,畢竟司徒跟議郎的級別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從此,傅燮就出名了,很多人想推薦他當大官,連太監也想跟他合好,但他壓根不理會,我行我索,最後被排擠出京,當涼州下面的一個太守。

這就是把他火坑上推啦,涼州正戰亂,他一去,數千胡騎就圍了過來,知道守城的是傅燮後,數千人跪在城外,求傅燮投降,並保證護送傅燮回家鄉。

傅燮的兒子也勸,說天下大亂,皇帝是王八蛋皇帝,還有一群沒蛋的王八蛋,我們沒必要死撐,乾脆回家然後招募勇士,等有道的人出來,我們再來救天下。

如果按這個計策,以傅燮在北地的威望,至少也是一個馬超吧。

但傅燮拒絕了,帶著兵馬出戰,慷慨赴死。

2.蓋勳

這位也是涼州人,也是官宦世家,也被舉過孝廉,威望也極重,邊章等人叛亂,把冀縣圍了起來,他帶兵援救,一頓喝斥就讓邊章退了兵。

跟羌人交戰,他身中三創,倒在樹邊動不了,已經交待後事了,說我死了,你們把我埋在這個樹下,結果羌人還不肯殺他,說這個人是賢人,殺了他我們會倒黴的。

蓋勳一點也不領情,反而大罵,斥他們為反賊,讓他們趕緊上前殺了他,搞得羌人相當無奈,只好把他綁起來送了回去。

到了後面,蓋勳進京,當時的漢靈帝對這些北地將領還是很好的,這些人出身士家,能文能武,個個都很有才,又不像中原士族一樣喜歡權力,所以漢靈帝很喜歡跟他們聊天。

而到了董卓進京,唯一敢不鳥董卓的就是蓋勳,別人見了董卓是下跪,只有他只是拱拱手。

蓋勳曾經想聯合皇甫嵩起兵討董卓,但皇甫嵩膽量太小了,沒敢動,因為這,蓋勳總是鬱鬱寡歡,沒多久就死了,死前還跟家人交待,董卓送來的東西不收。

如果蓋勳不是死得這麼早,那應該也比呂布的成就大吧。

前面兩位雖然死得早,但畢竟名氣已經很大了,而下面這位,論能力應該很突出,但在三國裡,竟然下落不明。

這個人叫郭典。

在黃巾起義時,此人是鉅鹿太守,跟著董卓一起打黃巾。董卓攻打張寶的曲陽,打了兩個月有沒打下來,為什麼呢?三國志集解裡講:卓不從鉅鹿太守郭典計,故敗。

就是說,沒聽郭典的,所以失敗。

董卓這個人,打仗其實很一般的,見識也一般,曾經跟皇甫嵩一起打仗,將比將,董卓得拿去當肥料,什麼事都落在了皇甫嵩的後面,他能成事,只有一個,敢幹,見牌就梭哈,成功了皇宮過夜,失敗了躺倒點燈。

那郭典提了什麼意見呢?郭典建議董卓做圍塹,把張寶圍起來再說。但董卓不肯。於是,郭典只好日夜進攻,嚇得張寶不敢出來,當時就有人說:郭君圍塹,董將不許。幾令狐狸,化為豺虎。賴我郭君,不畏強禦;轉機之間,敵為窮虜。猗猗惠君,保完疆土。

因為攻了兩個月沒拿下,董卓被撤職,換了皇甫嵩上,終於拿下了曲陽,史記: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

搞不好,這個斬張寶的功勞還是郭典的。

因為這一戰,皇甫嵩拜車椅將軍,領冀州牧,而郭典這個武將卻完全沒有了消息,不知道跑哪去了。

有人說,他化身郭嘉和典韋,依然活在三國……


腦洞歷史觀


幾乎所有的答案都在說他們生早了,沒有趕上群雄逐鹿的“好時代”。而我想說的是,不是所有的治世之能臣都有成為亂世奸雄的潛能。他們讀了太多聖賢書,雖忠於漢室,卻不能變通,於是屢次有逐鹿群雄甚至匡扶漢室的機會,結果都錯過了。

  • 我們先來看最負盛名的盧植

盧植是名滿天下的儒學宗師,人品才幹都沒得說。黃巾造反,眾人一齊舉薦盧植為北中郎將,率京城北軍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禁衛軍,同時徵調各郡縣的部隊,征討黃巾叛軍。一時風光無兩,聲勢不可謂不大。盧植也不辱使命,連戰連捷。

這正是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最好機會,盧植卻偏偏在這個時候栽在了小黃門的手裡。原因僅僅是因為不肯賄賂皇帝派來視察工作的小黃門,結果被小黃門讒言所傷,淪為階下囚。盧植就這樣失去了一生中最好的機遇,只能說真的不值。

儘管後來皇甫嵩為他求情,盧植得以官復原職,但這輩子再也沒有了帶兵的機會。到董卓把持朝政,盧植雖貴為三公,奈何一介文臣,沒啥硬實力,和董卓幾番交鋒後,自知不是對手,只能選擇明哲保身,隱居上谷,從此不問世事。

  • 再來說朱儁

董卓把持朝政並遷都長安,留朱儁守故都洛陽。此時的朱儁秘密聯絡各路諸侯準備討董,其實是有機會和董卓扳扳手腕的。

到後來董卓被殺,只剩其部將李催、郭汜繼續作亂。朱儁迎來了剿滅董卓勢力的最好時機,各路諸侯也對朱儁大力支持,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戰前動員和準備工作,只等朱儁一聲令下,殺入關內。

然而就在此時,李催採納謀士賈詡的計策,以皇帝名義召朱儁入朝。大家都勸朱儁不要理會,繼續進兵,朱儁卻說:“君主召見臣下,應當等不及備好車馬就趕快去應召,何況是天子下詔書呢”,於是就屁顛屁顛去了。結果歷任太僕、太尉,手上卻沒兵,再無和反賊扳手腕的能力。後來李催、郭汜翻臉火併,郭汜將朱儁扣作人質,個性剛烈的朱儁氣不過,當天就發病死了。

  • 最後說功勞最大的皇甫嵩

皇甫嵩出身將門,文武兼備。在平定黃巾的過程中功勞最大。當時天下流傳這樣一句話:“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皇甫嵩因此名震天下。

在平定黃巾後,皇甫嵩依舊一直帶兵。一度作為董卓的頂頭上司,在西邊負責征剿邊章、韓遂的叛亂。

等到漢靈帝病重,朝廷對董卓不放心,讓他把軍隊交給皇甫嵩,去做幷州牧。從軍隊中混起來的董卓,深知軍隊就是自己的命根子,因此不肯撒手,請求帶兵駐守北疆。

皇甫嵩的侄子勸皇甫嵩說:”如今天下大亂,能安定天下的人只有大人您和董卓了。朝廷下詔命董卓交出軍隊,他卻自找理由,上書抗命。又在河東躊躇觀望,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大人身為元帥,理應依仗國威討伐他,為國除害。“

然而皇甫嵩卻回答說:“董卓不遵皇命固然有罪。但我自作主張討伐他就是自己的不是了。還是奏明朝廷,讓朝廷裁決吧。”

結果朝廷只是對董卓進行了書面批評。而董卓卻帶兵盤桓在和京城洛陽只有一河之隔的河東。等到漢靈帝去世,京城陷入混亂,何進召諸侯入京,董卓抓住機會第一時間進入洛陽,將政權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如果當時皇甫嵩聽他侄子的話滅了董卓,也就不會有後邊董卓亂政的事情了。

盧植、皇甫嵩、朱儁這三人讀了太多的聖賢書,是絕對的治世能臣,卻註定無法成為亂世梟雄。他們並非沒有機會參加亂世的角逐,只是他們不適合罷了。


王侯錄


《三國演義》中,對東漢末年的這三位名將盧植、皇甫嵩、朱儁著墨不多。可既然能把幾乎顛覆東漢王朝的黃巾起義鎮壓下去,並因此而建立功勳,名揚天下,稱他們為漢之柱石也不為過。後來攪風攪雨的董卓、曹操、劉備、孫權等人,在三位名將面前不過是小字輩人物。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漢靈帝駕崩,外戚大將軍何進把持朝政,拉攏卻不會重用這幾位比他聲望高的前朝老臣。三人官高爵顯,卻無多少實權。

少帝劉辯即位沒多久,大將軍何進就和中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發生內訌,被何進調來幫忙的董卓趁機廢少帝,立獻帝,進而挾持整個朝堂。盧植當時在京中任尚書,面對突如其來的西涼兵有心無力。朱儁雖一度舉兵相抗,因兵微將寡而勉強自保,後由於天子徵召而入朝做了個有官無權的擺設。皇甫嵩則早早的被董卓調入京中,險些被害。三人平定黃巾起義之後,多數時間在京中任職,權力來自於朝廷,當董卓控制朝堂,收編禁軍之後,三人既離不開京城,又無兵無權,只能任人擺佈,更別說有什麼作為了。

直接推動東漢末年地方割據局面形成的因素有兩個,一是漢靈帝聽信劉焉的建議,重用宗室,重置州牧,賦予軍政大權,造成地方勢力膨脹,進而失去控制;二是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火併,董卓隨意廢立皇帝,收編禁軍,使朝廷既失去威嚴,更失去自保的爪牙,地方各派勢力也不再聽命於中央。刺史、州牧等與地方豪強結成利益群體對抗董卓,應付周邊各州郡帶來的威脅。對於這三位官高爵顯、名氣大的“前輩”,自然是既想借力又要提防。例如盧植逃離董卓後曾被袁紹拜為軍師,但不再擁有實權,也未聽說有什麼建樹。在這種矛盾心理作用下,縱使是昔日名將也無能為力。


寒星針


《三國演義》主要是描寫魏、蜀、吳三國的故事,羅貫中老先生是從黃巾軍起義寫起的。這也是有人把黃巾軍起義作為三國開始的依據。

要鎮壓起義,朝廷就需要招兵買馬,很自然就引出了劉、關、張三兄弟來。三兄弟與黃巾軍交戰,很容易就遇到了三國時期另兩位魏、吳的奠基者曹操和孫堅。

從劉備、曹操、孫堅的出場順序,就清楚了羅先生的價值取向。

在一百二十回的章節小說中,劉備在第一回首先出場,曹操押尾露面,而孫堅在第二回中才出現。這個安排不是隨意的,是作者精心設計的,是有明確意圖的,那就是揚劉抑曹貶低吳,這是毫無疑問的。

作為平定黃巾起義的功臣盧植、皇甫嵩、朱儁,在漢末時期的歷史上也是風雲人物,絕不是出來走幾步、打打醬油,但小說主要是描寫三國的故事,他們自然而然就做為了一個鋪墊,並不是小說的主角。

同時,他們年齡較大、成名較早,在平定黃巾起義後,都先後病逝,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後期的諸侯爭霸中,也就不見他們的蹤影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

01

盧植(?-192年),字子幹。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 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

光和七年(184年),冀州鉅鹿人張角發動了起義,天下有八州響應,朝野震動。

漢靈帝劉宏拜盧植為北中郎將,率領北軍五校(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盧植連戰連捷,張角退守廣宗縣死守。盧植包圍了縣城,準備攻城。此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軍中督察,因為盧植拒絕向左豐行賄,被進讒言。劉宏下詔解除了盧植的職務,押送洛陽,判決減死罪一等,也就是無期徒刑。

朝廷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平定冀州黃巾軍,但董卓戰敗。

之後,左中郎將皇甫嵩平定兗州東郡,朝廷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皇甫嵩不負眾望,最終凱旋而歸。

回到洛陽後,皇甫嵩上書靈帝劉宏,將平定冀州黃巾軍的功勞推給了盧植。於是,盧植官復原職,仍擔任尚書。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掌控朝政,聽信袁紹建議,欲召幷州牧董卓進京剷除宦官。盧植力諫,但何進不聽。

何進被殺,董卓掌政,欲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文武百官無一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

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蔡邕為其求情,議郎彭伯也勸諫,董卓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而已。

盧植以年老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返回家鄉涿縣。董卓批准後,盧植便走小道離開洛陽,以避免被董卓追殺。董卓果然派人追殺盧植,但沒有追上。盧植便隱居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取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次年,盧植病逝。

盧植性格剛毅,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與鄭玄、管寧、華歆為同門師兄弟。

不清楚盧植生年,但從鄭玄與管寧、華歆相差三十歲來看,盧植應該與鄭玄年齡相仿,雖然師出同門,很可能不是同一時期在一起同窗共讀。

公孫瓚與劉備都曾經跟隨盧植學習,而且公孫瓚還比劉備年長,因而盧植去世時年齡並不小了。

議郎彭伯認為,盧尚書(植)海內大儒,人之望也。

曹操認為,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

建安十二年(207年),丞相曹操率軍北伐烏桓,途徑涿縣,下通告稱讚盧植生平,並派人為其掃墓。

盧植去世後,范陽盧氏逐步成為豪門世族。

02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人。東漢名將。在鎮壓起義的戰鬥中屢建戰功,朝廷即拜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

黃巾起義爆發後,皇甫嵩與呂強上疏請求解除黨禁,被授左中郎將,與朱儁率軍鎮壓起義軍。因戰功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

後因為得罪權宦趙忠、張讓被罷免,改封都鄉侯。

據《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傳》記載:

中平五年(188年),涼州王國叛亂圍困陳倉,朝廷復拜皇甫嵩為左將軍,都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敵。

王國敗退,皇甫嵩欲進兵追擊,但董卓勸阻。皇甫嵩獨自進擊,以董卓斷後,大敗王國,斬首萬餘級。董卓十分慚愧,從此對皇甫嵩非常忌恨。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拜董卓為幷州牧,讓其交出兵權給皇甫嵩。董卓不從,皇甫嵩上書申明情況。靈帝妥協,但董卓遷怒於皇甫嵩。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專權,徵皇甫嵩為城門校尉,藉機要殺掉他。主管官吏承董卓旨意,讓皇甫嵩的屬下誅殺他。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還沒有來得及殺掉皇甫嵩,就被王允、呂布誅殺。

朝廷拜皇甫嵩為徵西將軍,屠滅了董卓宗族。有人建議司徒王允派遣皇甫嵩統領董卓舊部,並留守陝縣進行安撫,但王允拒絕此議。

不久,李傕、郭祀攻入長安,殺死王允,把持朝政,任命皇甫嵩為車騎將軍,同年八月升任太尉。十二月,因流星出現,被策免。此後,又復拜光祿大夫、遷太常。

興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追贈皇甫嵩驃騎將軍,拜家中一人為郎。

03

朱儁(?-195年),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東漢末年名將。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中公卿都舉薦朱儁。於是,朝廷任命他為右中郎將、持節,與皇甫嵩共同出征。

朱儁初戰黃巾軍波才部,失敗。後在皇甫嵩、曹操等的協助下,斬殺數萬黃巾軍,乘勝平定汝南、陳國等三郡之地。

皇甫嵩上表朝廷,朱儁被封為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

中平二年(185年),朱儁因鎮壓起義軍有功,被任命為右車騎將軍、光祿大夫,增食邑五千戶,改封錢塘侯,加位特進。因母喪離職,後任將作大匠,轉任少府、太僕。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把持朝政,因為朱儁功高望重,董卓對他格外小心。外表與他親近交結,內心則對他頗為忌憚。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侯討伐董卓,董卓商議遷都長安,朱儁屢次阻止。董卓厭惡朱儁與自己作對,但貪圖他的高名,於是上表奏請朱儁為太僕,做自己的副手。

朱儁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進入關中,留朱儁守洛陽。朱儁便與山東諸侯通謀,想做內應,討伐董卓。但害怕董卓襲擊,就棄官逃往荊州。

董卓派遣楊懿為河南尹,駐守洛陽。朱儁帶兵擊敗楊懿,但由於河南殘破,無法作為屏障,於是引軍向東,屯駐中牟,並傳信各州郡,召請討伐董卓。

徐州刺史陶謙派來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來了兵力。董卓聞知,派遣李傕、郭祀率領數萬兵力,將朱儁擊敗。朱儁自知寡不敵眾,於是停留關下,不再前進。

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祀控制朝政。陶謙與豪傑一起推舉朱儁為太師,傳檄各州牧伯,共同討伐李傕、郭祀,奉迎天子。

李傕聽從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策,以天子的名義徵召朱儁入朝。

眾將士不肯入關,但朱儁卻說:“

"用天子的命令召臣子,應當不等徵召就要去,何況是天子的詔命呢?而且李傕、郭汜是奸亂小人,樊稠是平庸無用的人,沒有別的什麼遠大的謀略,又勢力相等,變亂必定發生。我乘他們的不備,突然行動,那大事就可以成功了。"

朱儁辭別陶謙等人,奉詔入京任太僕。同年,朱儁接替周忠出任太尉、錄尚書事。

興平元年(194年)秋,朱儁因為日食出現而被免職。後又奉命代理驃騎將軍,持節鎮撫關東,但未出行。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殺死樊稠,郭祀與李傕相互攻殺,長安大亂。

朱儁留京沒有出行,任大司農。李傕劫持獻帝到自己營中,獻帝命朱儁和太尉楊彪等十多人去說服郭祀,讓他與李傕和解。

郭祀不肯,扣留了朱儁、楊彪等為人質。朱儁性格剛猛,當日便過於憤怒,發病而死。

總之,盧植、皇甫嵩、朱儁等人都是漢末名將,都以殘酷鎮壓黃巾軍起義而聞名,並得到朝廷的厚賞,這是他們共同的歷史汙點。

但他們在董卓及以後李傕、郭祀作亂時期,都保持了氣節,不予合作,而且一定程度上抵制董卓等的倒行逆施。特別是朱儁,不阿附董卓,抵制遷都,曲表其憤。欲乘李傕、郭祀之亂,匡扶漢室,足見其深謀遠慮。

但是,大廈將傾非人力可為。皇甫嵩因流星出現被策免,朱儁因日食產生也罷免,豈非天意?

盧植、皇甫嵩、朱儁等都是漢室庭柱、肱骨大臣,國之棟樑,但由於漢室衰微,權臣專政而得不到信任,致使他們含憤離世,不僅是個人的悲哀,也是國家、朝廷的悲哀。

革命尚未成功,盧植、皇甫嵩、朱儁等老一輩鬥士倒下了,曹操、劉備、孫權等後輩梟雄們,前赴後繼。三分天下的大幕徐徐拉開,一場更加混亂的局勢開始了。


豹眼看歷史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為東漢鎮壓黃巾起義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皇甫嵩一人在一天之內就斬殺十餘萬起義軍。不過他們的年紀至少要比劉備、曹操大一輪,而且在195年就全部因病去世了,因此沒趕上群雄逐鹿的時代。

盧植字子幹,東漢末年的文武全才,官至尚書。他和劉備是老鄉,同時也是劉備的老師,對劉備有知遇之恩。盧植與張角交戰時遭人誣陷,後被皇甫嵩救出,官復原職。

劉備怒鞭督郵棄官而去後,曾專門去洛陽找過盧植打點關係,才得以重新出任官職。

董卓亂政時,盧植直言激怒董卓被免官,後歸隱山林專心做學問。191年,袁紹請盧植為軍師。192年,盧植因病去世,終年54歲。他的子孫在曹魏、西晉都是大官。

皇甫嵩字義真,其出身在將門世家,官至太尉。皇甫嵩是東漢平定黃巾起義的功勳,特別是下曲陽一戰,大敗起義軍十餘萬人,並將其全部斬首,用十餘萬首級築成數座“京觀”,創造了世界紀錄。

董卓當政時遭到陷害,因其子皇甫堅壽苦苦向董卓求情才得以免罪。董卓被誅殺後,皇甫嵩為徵西將軍,率軍誅滅了董卓一族。195年皇甫嵩因病去世。因其殘酷鎮壓起義軍的行為,被後世統治者列在武廟之中供奉。

朱儁字公偉,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太尉、大司農。178年,交州發生大規模叛亂,朱儁出任交州刺史,帶家兵5000人平叛,顯示出其出色的軍事能力。後因功勞入朝為官。

黃巾起義時朱儁奉命出征,征討豫州周邊的起義軍,曹操、孫堅受其節制,大獲全勝。董卓亂政時,為拉攏朱儁,封他為太僕,遭到拒絕。朱儁出逃荊州,並領兵對抗董卓,但被擊敗。董卓被誅後,朱儁入朝為太僕,希望能趁亂擊敗李傕、郭汜等人,未能如願以償,不久便憤然離世了。


石頭說歷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盧植、皇甫崇和朱儁三人其實並沒有消失。而且盧植還曾為袁紹效力。只不過三人在黃巾之亂的時候就已經是老臣了。東漢末年群雄爭霸那些諸侯在年齡上和盧植,皇甫崇以及朱儁差了一代。諸侯爭霸的時候三人要麼已經去世,要麼就是遲暮之間沒多少時間好活了。所以也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再說了,後來漢室衰敗無兵無將。就算三人還依舊存在也無力迴天了。


我們先來說盧植。我們多數人瞭解盧植是從黃巾之亂開始。光和七年冀州張角造反,漢室有八州之地起兵響應張角。當時朝廷大為驚恐,劉宏任命盧植為北中郎將統帥北軍五校平滅黃巾之亂。當時的朝廷雖然動亂不堪初步有了國破的跡象。但是天下還是漢室的。當時漢室也還是兵強馬壯。而盧植統帥大軍也把黃巾軍打的節節敗退。後來劉宏派小黃門左豐視察盧植大軍情況,左豐索賄未遂,所以記恨盧植。左豐回到朝廷就誣陷盧植說他討伐黃巾沒有盡心盡力,還消極怠工。所以劉宏大怒下令抓捕盧植關入大牢。後來皇甫崇接替盧植剿滅了黃巾。事後皇甫崇把功勞安在了盧植頭上,盧植這才逃脫牢獄之災。


後來劉宏死後,董卓進京霍亂朝廷。盧植因為看不慣董卓欺壓漢室,所以仗義執言和董卓作對。而盧植素有名望董卓也不敢輕易殺害盧植,所以他把盧植罷官削為平民。後來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初平二年袁紹起事佔據冀州時候曾邀請盧植出山為軍師。但盧植僅在袁紹帳下效力一年後就在初平三年因病去世了。所以說盧植是幫助過袁紹的。雖然時間較短了一些。

接下來說皇甫崇。皇甫崇被譽為東漢末年第一名將,由此可見皇甫崇還是很有能力的。黃巾之亂時,皇甫崇也是討伐黃巾的一路將領。可以說皇甫崇是漢末平定黃巾立功最大的將領。起初朱儁與黃巾波才部交戰失利後,皇甫崇以火攻之策殲滅數萬黃巾軍。後來皇甫崇與朱儁合兵一處繼續討伐黃巾軍平滅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先後平息了三郡之地。張角死後其弟張梁繼位,皇甫崇擊敗張梁張寶斬殺十數萬之敵鑄成“京觀”威振天下。當時皇甫崇手握大軍有人勸他擁兵自立,但是被皇甫崇拒絕了。後來皇甫崇被十常侍陷害差點落個深陷牢獄的危險。後來董卓霍亂朝廷,皇甫崇堅決抵制董卓,董卓要殺皇甫崇但因為皇甫崇兒子求饒才饒恕了皇甫崇一命。董卓死後皇甫崇以徵西將軍的身份統帥大軍剿滅了董卓全族。興平二年皇甫崇病逝。皇甫崇也就比盧植多活了幾年,當時天下諸侯已經開始爭權奪利了。但是皇甫崇依舊在效忠漢室。




最後說說朱儁。朱儁是寒門士子,所以朱儁的成功可以說是十分不易的。朱儁在東漢末年黃巾之亂中雖然偶有小挫,但是也立功無數。擊敗黃巾頭目趙弘和韓忠。不僅如此,黃巾之亂後天下農民起義絡繹不絕。黑山賊張燕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勢力。後來張燕進犯河內郡,朝廷派朱儁討伐張燕。張燕打敗而走。後來董卓作亂時朱儁也是一直與董卓作對維護漢室。董卓死後董卓部將內鬥爭權。李傕和郭汜為了爭權斗的不可開交。李傕劫持漢獻帝之後,郭汜就有樣學樣劫持了朱儁和楊彪等大臣。朱儁性格剛烈氣急之下舊病復發而亡。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盧植、皇甫崇和朱儁三人幾乎都是在董卓死後不久去世。而當時天下諸侯已經開始爭權奪利了。但除了盧植為袁紹效力一年後就去世。其餘二人皆是為了漢室而亡。基本上也都是年老或因病去世。畢竟和諸侯不是一輩的人。年齡的界限是跨越不了的存在。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