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黃巾起義失敗後,鎮壓起義的三大功臣盧植皇甫嵩朱儁結局如何?

用戶65268786


唐朝上元元年(760),為了表彰歷史上的名將,並將他們作為模範來激勵後世,唐肅宗以伐紂滅商的姜太公為武成王,建立了與孔子“文廟”所對應的“武廟”,並以“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作為副祀,白起、韓信、孫武等名將分列左右,號為“十哲”。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時,皇帝又在武廟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六十四位歷代名將。其中,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即廣義上的三國時期,有多人入選,知名的比如張遼、關羽、周瑜等。除了他們,還有一位在後世不那麼著名的將領,那就是皇甫嵩。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中,曾湧現出如盧植、皇甫嵩、朱儁這樣的名將,但是,為什麼他們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就消失了呢?

關於廣義上的“三國”這一概念,有的人認為應該從黃巾之亂,即中平元年(184)算起;有的人則主張從初平元年(190),董卓遷都算起。如果是從黃巾起義算起,那麼在平定這一動亂中立下功勞的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也算趕上了三國的尾巴。

而他們之所以平定黃巾之亂後便少有活躍,諸侯並起時更是銷聲匿跡,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他們年事已高,且都在群雄割據的局面還處於雛形時便去世了。

我們先來看看這三人有著怎樣的事蹟。先看盧植,他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曾經“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在東漢大儒馬融家中學習時,馬融常常讓歌女在府中表演,但盧植“侍講積年,未嘗轉眄”醉心學習。

隨後,盧植去往涿縣教書,後來聲名顯赫的劉備、公孫瓚都是他的學生。熹平四年(175),朝廷徵召盧植前往九江郡平定叛亂,很快“蠻寇賓服。”光和七年(184),黃巾之亂爆發,“四府舉植,拜比中郎將,持節,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副,將北軍五校士,發天下諸郡兵徵之。”

盧植表現出色,“連戰破賊帥張角,斬獲萬餘人。”但因為奸臣陷害而被關押。皇甫嵩平定兗州、冀州的黃巾軍後,為盧植辯駁,盧植才被釋放並官復原職。中平六年(189),董卓召集眾臣,想要另立皇帝,盧植堅決反對,惹怒董卓,但鑑於盧植的聲望,董卓只是將其免職。

初平三年(192),盧植去世,“敕其子儉葬於土穴,不用棺槨,附體單帛而已。”另外兩位,皇甫嵩和朱儁,在黃巾之亂中則分別擔任左中郎將、右中郎將,並憑藉四處征戰平定了氣勢洶洶、規模龐大的起義軍。

初平元年(190),董卓將駐守在外的皇甫嵩召回洛陽,準備將其殺死,其子皇甫堅壽參加董卓的酒宴,“責以大義,叩頭流涕。”才得以保住父親。興平二年(195),皇甫嵩去世,被追封驃騎將軍。也是在這一年,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互相攻伐,朱儁被扣押,氣憤而死。

他們三人在漢末諸侯割據中消失,首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年事已高,早在諸侯們割據局面正式形成前就相繼去世;其次,便是他們都是漢朝忠臣,自然不會和諸侯們一樣各具州郡,互相攻伐。


鄧海春


黃巾起義爆發,漢靈帝劉宏置八關都尉,拜何進拜大將軍,屯軍都亭,指揮平叛。以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各持節,分赴各地迎戰黃巾,最終平定了黃巾起義。

盧植,字子幹,涿郡涿人也,劉備的正牌老鄉。年輕的時候和鄭玄一起拜大儒馬融為師,後兩位都是經學史上著名人物,盧植雖遜色一些,但也是當世大儒,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但盧植之所以在後世出名,不是因為他的學問,而是因為他曾是公孫瓚和劉備的老師,還有就是指揮平定黃巾之亂——雖然未竟全功。

漢靈帝劉宏時,盧植出仕,為博士,參與過熹平石經的校訂。熹平四年(175年),九江蠻反,盧植因為文武兼備,被任命為九江太守,平定了九江蠻族叛亂,後因病去官。不久後廬江蠻族再反,盧植又被任命為廬江太守平叛。一年多後,回朝擔任議郎,轉任侍中,再遷尚書。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盧植被任命為北中郎將,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為副手,持節,率北軍五校士,及各州郡兵馬,前往冀州平亂。先期連戰連勝,斬獲上萬人,張角不得不退守廣宗。盧植見一時無法攻破堅城,就圍城緩攻,大有持久戰之意。就在這個時候,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前來察看剿匪形勢,盧植因為人“剛毅有大節”,不肯賄賂左豐,被左豐向劉宏進讒言,盧植免官收監,東中郎將董卓代替盧植出戰,卻被張角擊敗。直到皇甫嵩平定黃巾起義,稱讚盧植的行軍方略,言自己是用盧植的謀劃才得以平亂成功,盧植這才被赦免,繼續擔任尚書。

何進欲召董卓入京誅除宦官,盧植勸諫,何進不聽。等董卓進入洛陽,掌控朝堂後,想要立劉協為帝,召集朝臣議事,百官都不敢說話,獨盧植出言反對。董卓惱怒之下想要殺盧植,好在有人為他說話,這才逃過一劫,僅僅被免官。盧植為防止董卓事後追究,告病還鄉,緊急離開洛陽,果然不久後董卓後悔,卻追之不及。

此後,盧植隱居於上谷郡,不再與外人來往。初平二年(191年),袁紹自領冀州牧,請盧植為軍師,一年後盧植病逝。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父親曾為雁門太守,叔叔是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關西將門出身。少好《詩》《書》,習弓馬,舉孝廉、茂才,但直到漢靈帝劉宏時,才出仕為議郎,後遷北地太守。

黃巾起義爆發後,皇甫嵩向劉宏建議解除黨禁,開放西園錢、馬以犒賞軍士,劉宏同意,於是任命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持節,率北軍五校、三河精騎新募士卒,前往豫州平亂。在防禦長社時,趁著黃巾渠帥波才依草結營,一把火燒了黃巾軍大營,導致黃巾軍大亂,聯合劉宏派來的援軍騎都尉曹操,一舉擊敗潁川黃巾,斬首數萬,封都鄉侯。於是再接再厲,進兵陳國、汝南,“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脫於西華”,徹底平定了豫州黃巾。

而後,皇甫嵩進入東郡,在倉亭生擒兗州黃巾渠帥卜己,斬首七千。這個時候,盧植已被免官,董卓也被張角擊敗,皇甫嵩臨危受命,接替董卓討伐黃巾首領天公將軍張角。因廣宗城堅,夜襲破城,斬殺人公將軍張梁,斬首三萬,赴河而死者五萬餘。因為張角已經病死,於是開棺戮屍,將張角的首級送往洛陽。之後聯合鉅鹿太守郭典斬地公將軍張寶於下曲陽,斬首十萬,築京觀。黃巾之亂平定,皇甫嵩升任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合八千戶。

中平二年,皇甫嵩受命討伐涼州邊章、韓遂之亂,因賊勢浩大,連戰無功,中常侍趙忠因為與其有怨,向劉宏進讒言,於是被免左車騎將軍,削食邑六千戶,更封都鄉侯,食邑二千戶。

中平五年,涼州之亂依舊未平,王國兵圍陳倉,皇甫嵩被任命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征討,大敗叛軍,斬首萬餘,平定了為患數年的涼州叛亂。

因為此戰,董卓趕到自己丟了面子,對皇甫嵩有怨氣。等劉宏病危時,感董卓勢大,以其為幷州牧,讓董卓把兵馬交給皇甫嵩統領,董卓抗命不尊,被皇甫嵩上奏朝廷,雙方結怨更甚。於是董卓執掌朝堂時,就召皇甫嵩到洛陽為城門校尉,想要殺了皇甫嵩。皇甫嵩明知必死,卻依舊赴洛陽,幸好他皇甫嵩的兒子與董卓關係好,這才讓董卓放了皇甫嵩一馬,繼續任命其為議郎,後遷御史中丞。

等到董卓被王允殺死,皇甫嵩被任命為徵西將軍,帶兵清剿郿塢,將董卓一家族滅。後遷車騎將軍,同年秋,拜太尉,成為三公之一,等到了冬天,就因天降流星而免,任光祿大夫,遷太常。等到李傕郭汜作亂的時候,皇甫嵩病亡,追贈驃騎將軍。唐德宗時,皇甫嵩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可以說是極大的榮譽了。

朱儁字公偉,會稽上虞人,與前兩位相比,家世就大不如了,少年失父,家貧,其母曾賣布為生。因為孝順母親出名,在縣裡做小吏,為人好義輕財,被鄉人敬重,也受到上司的賞識。後來上虞長度尚將他推薦給會稽太守韋毅,在郡中歷職。等尹端為會稽太守時,以朱儁為主簿。熹平二年(173年),尹端因征討反賊許昭失利被州里上奏,“罪應棄市”。朱儁不遠萬里悄悄趕赴洛陽,賄賂負責奏章的主官,修改了奏章,於是尹端免於死刑,只是被降職為左校令。尹端欣喜卻不知原由,朱儁也從來沒有對他說起這件事。

等到徐珪為會稽太守的時候,舉朱儁孝廉,朱儁這才有了做官的機會——之前是吏,後來升任蘭陵令因有過人的才能,又被他的上司東海相上表推薦。恰好這個時候交阯群賊並起,樑龍等聚眾萬餘人,與南海太守孔芝反叛。光和元年,劉宏以朱儁為交阯刺史,領交阯郡兵五千平亂,旬月之中,斬殺樑龍,收降數萬,因功封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黃金五十斤。平亂之後,回朝任諫議大夫。

黃巾起義爆發,朱儁以右中郎將持節,與皇甫嵩一起征討豫州黃巾。因賊兵勢大,朱儁敗走,退保長社。皇甫嵩到來後,朱儁與其一起平定了豫州黃巾,皇甫嵩上表言其功,於是朱儁進封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豫州黃巾平定後,皇甫嵩進兵兗州,朱儁則揮師荊州南陽,與荊州刺史徐謬、南陽太守秦頡一起,圍黃巾渠帥趙弘於宛城。因連續數月不克,差點被問罪。聽說此事,朱儁立即加強進攻,先斬趙弘,再擒韓忠而殺之,復斬孫夏,終於平定荊州黃巾。中平二年,朱儁拜右車騎將軍,回洛陽後為光祿大夫,更封錢塘侯,增邑五千,加位特進。後因母喪去官回鄉,之後又為將作大匠,轉少府、太僕。後黑山軍張燕入寇河內,朱儁被任命為河內太守,擊退張燕的進攻。後再次為諫議大夫,又轉任屯騎校尉、城門校尉、河南尹。

董卓秉政後,對朱儁十分忌憚,但因為朱儁的名望而不敢擅動,於是再次任命朱儁為太僕,作為自己的副手,親自看著他。等到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董卓想要遷都長安,朱儁堅決反對。後來董卓西去,就讓朱儁留守洛陽。但朱儁和關東諸侯暗中聯繫,但因為兵少,擔心董卓派兵襲擊,就棄官前往荊州。等到董卓讓楊懿守洛陽,朱儁聽說後,就招募兵馬進兵洛陽趕走了楊懿,因為洛陽殘破,屯兵於中牟,邀請關東諸侯興兵討董,還真就得到響應,陶謙派來三千精兵,並上表推薦朱儁為車騎將軍。董卓自然不幹,立即派李傕郭汜進兵攻擊朱儁,朱儁兵少失敗,李傕等人劫掠潁川等地。

等到董卓被誅殺,李傕、郭汜奪得大權,徵朱儁入朝,再次擔任太僕,初平四年,任太尉,錄尚書事。興平元年,因日食免,轉任驃騎將軍,持節鎮關東。但還未成行,李傕郭汜內亂起,大戰長安城中,只能中止,轉任大司農。劉協讓朱儁、楊彪等十餘位朝廷大臣去郭汜營中與李傕講和,但郭汜不肯,將所有人扣留。朱儁性格剛烈,不肯受辱,當天發病而死。


三國逐夢


黃巾起義算是三國的開篇,要是沒有張角三兄弟的話,可能也就沒有後來的三國了。所以平定黃巾起義的英雄,也是開啟三國時代的重要人物。其中盧植、皇甫嵩、朱儁便是平定黃巾起義的重要將領。

盧植是文武雙全的大才,後為袁紹軍師。

盧植早年便以才學聞名於世,漢朝的儒學十分昌盛,所以盧植本人也受到追捧。門生天下皆有,著名的公孫瓚以及漢昭烈皇帝劉備,都是盧植門下的學生。黃巾起義以後,盧植受命為北中郎將,前往冀州平定叛亂。

當時張角正在冀州,雙方交戰以後,盧植連戰連勝。就在他即將擊破城池的時候,皇帝身邊的左豐下來視察工作,明擺著跟盧植要賄賂。結果盧植一口拒絕了左豐,左豐回去告訴劉宏盧植壓根就不想滅黃巾軍,所以盧植就被撤下了。盧植下臺以後,若不是得到皇甫嵩的搭救,可能就死牢裡了。

等到何進掌握政權以後,他想要誅滅宦官,所以在袁紹的勸說下徵召董卓入京,盧植是苦苦勸說,何進都沒有聽從。

結果何進被宦官殺掉,董卓稱霸朝廷。董卓掌權以後,想要廢立皇帝,滿朝文武只有盧植是表示反對的。

董卓十分生氣,差點殺了盧植,從此盧植便在幽州上谷郡找了個僻靜的地方隱居了。袁紹佔領冀州後,想起了盧植,便拜盧植為軍師,可惜盧植此時已經無心功名,僅僅過了一年時間,盧植便溘然長逝。

盧植這一生忠心耿耿,為了大漢朝殫精竭慮。可是他本人的能力有限,又沒有兵權在手,只能任由董卓亂政。不過我想他如果活著,一定會因為教出了劉備這樣的徒弟而感到驕傲的。

皇甫嵩是將門之後,被評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皇甫嵩的父親和叔叔都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將領,是鎮守一方的大將。所以他早年便被舉孝廉入朝為官,不久之後便升任北地太守,升遷速度之快,感覺他潛規則了皇帝一樣。這還不算什麼,他真正發達是在平定了黃巾作亂的時候,幾乎是家喻戶曉,那個時候的皇甫嵩手握重兵,一路殺到南方,跟威震華夏的關羽有的一比。

不少人都勸說皇甫嵩自立門戶,可是被皇甫嵩嚴厲拒絕。回到朝廷以後,皇甫嵩因軍功被封為冀州牧,槐裡侯。可惜他也是一個耿直的人,入朝以後,軍權便交割了出去,結果因為得罪了宦官,遭到貶謫。

董卓亂政的時候,因為忌憚皇甫嵩功勳卓著,戰績輝煌,又是朝中重臣,所以董卓便開始陷害皇甫嵩,差點就殺了他。好在皇甫嵩的兒子跟董卓有點交情,這才讓皇甫嵩倖免於難。其實皇甫嵩之前是有實力扳倒董卓的,他完全可以以天子的名義殺掉董卓,可是皇甫嵩太耿直,不僅沒有殺掉董卓,反而把自己給陷進去了。

董卓被滅了以後,皇甫嵩奉命殺了董卓全族,後來又遭到了王允的忌憚。無奈之下的皇甫嵩再也不想管理朝政,在李傕郭汜禍亂長安的時候,皇甫嵩安然去世。宋徽宗時期,將皇甫嵩列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朱儁是寒門出貴子的典型,結果因忠心而喪命。

朱儁本身是寒門出身,這種人在漢朝是很難有出頭之日的。因為舉孝廉和茂才這兩條通道,基本上都被上層貴族給堵死了。所以朱儁能夠被舉為孝廉,必須要感謝一下改變他人生走向的會稽太守徐珪。

從此朱儁開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最初只是一名蘭陵令,因為朱儁有作戰能力,所以在交州叛亂的時候,朝廷便任命朱儁為交州刺史。朱儁本人回家鄉募兵五千,便直奔交州而來,斬殺了樑龍,逼得數萬叛軍投降。朱儁本人也因此被封為都亭侯,正式走入了東漢上流社會,這一切都是依靠朱儁的個人努力。

黃巾叛亂的時候,朝中能打的將領就那麼幾個,後來的人才還沒長大,所以朱儁跟皇甫嵩一起出馬,成為了剿滅黃巾軍的重要力量。董卓亂政的時候,對朱儁也是非常恭敬,

因為他是東漢老臣,又有那麼大的戰功,名望頗高,所以董卓希望能夠拉攏朱儁,可是總是被朱儁給拒絕。後來董卓遷都長安,讓朱儁一個人留守洛陽,朱儁心裡就有想法了,打算聯合其他將領與董卓交鋒,結果不敵,所以只能逃亡荊州。

陶謙等人認為朱儁是東漢最有威望的老將領,所以想奉他為太師,聯合各路大軍一起討伐李傕郭汜,而李傕這邊也用天子詔書讓朱儁來長安。

朱儁認為是天子命他來長安,而且到了長安還可以從內部來對付李傕、郭祀,所以就奉命前往長安。沒想到這一去便是他的死期。李傕郭汜內部發生矛盾,郭祀劫持了包括朱儁在內的漢獻帝群臣,結果朱儁因為氣憤而死,實在是非常可惜。

總結:盧植、皇甫嵩、朱儁都是大漢名將,卻看不清世道已變。

這三位都是非常著名的將領,盧植文武雙全,皇甫嵩手握重兵,朱儁老成持重。他們對東漢朝廷是百分百的忠心,可是他們看不清天下的形勢。

他們執著於自己的忠心,卻忘記了天下諸侯各有異心,桓靈二帝都是昏君,各路諸侯只想自保,東漢王朝早就名存實亡。所以就算他們再努力,也無法改變這個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