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大院:內江糖業歷史的見證

說到甜城,大家都會想到內江,“糖文化”是幾百年來勤勞智慧的甜城人民在實踐中創造出的寶貴財富,也是內江一段光輝的歷史。今天我們來聊聊《甜城往事》曾家大院:內江糖業歷史的見證。

這座大院名叫曾家大院,1709年一位來自福建的16歲少年曾達一把家鄉的甘蔗帶到內江種植,依著沱江的水運便利,“內江甜城”的美譽因而聲名鵲起。今天讓我們一起去翻開內江糖業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曾家大院:內江糖業歷史的見證

隨著甘蔗種植成功,曾家開始辦漏棚、糖房。民國二十六年,內江成為聞名全國的四川糖業中心,“甜城”美譽由此而來。上世紀五十年代,內江糖廠應運而生,這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製造、安裝的現代化糖廠。今年79歲的羅忠明曾是廠宣傳隊骨幹,談起當初廠裡的情形,他歷歷在目。

曾家大院:內江糖業歷史的見證

每年趕上甘蔗豐收季節,沿江過河碼頭,全部是堆積如山的甘蔗,沱江裡擠滿了船;路邊上,排起隊的汽車、板車、雞公車。

白糖、紅糖、蜜餞……這些甜城內江的土特產品,多年聞名遐邇,建成開榨的糖廠除了製糖還帶動了酒精、造紙等產業的發展。正式員工達1800多人,廠內有圖書室、俱樂部、燈光球場、大會堂,那時羅忠明的日子過得忙碌且充實。

曾家大院:內江糖業歷史的見證

那個時候生產經常“三班倒”,還有外國人來參觀,廠裡也要派人出國去培訓。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作為當年全國最大的蜜餞生產企業,內江市食品廠蜜餞年產量達2000多噸,全國產量第一。每年出口東南亞、歐美等幾百噸。

曾家大院:內江糖業歷史的見證

九十年代,隨著低成本、低價格的外來糖不斷湧入內江,鄉鎮企業“小機榨”陸續增多,1993年4月,內江糖廠開始出售製糖設備,一大批糖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陸續到省內外或國外糖廠謀生。“甜城”龍頭企業的倒閉,為興盛了幾個世紀的內江糖業,畫上了句號。

曾家大院:內江糖業歷史的見證

在碑木鎮沱江邊的內江糖廠,車間大門緊閉,鐵門、鐵鏈、鐵鎖已經鏽跡斑斑。在廠區的旁邊,有很大一片紅磚瓦平房,這些“五十年代特色”的職工宿舍至今仍住著內江糖廠的一代、二代、三代甚至第四代人。

曾家大院:內江糖業歷史的見證

內江糖廠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是東興區工礦企業棚改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椑木新城建設的第一個突破口。項目總投資約7.15億元,佔地170畝,涉及人口約6260人,正在進行住宅區房屋徵收工作。

曾家大院:內江糖業歷史的見證

雖然內江糖業的輝煌已成“過去”,但“甜城”這張名片,卻鮮活地烙在了沱江兩岸。實施棚戶區改造,讓甜城兒女安居樂業,生活甜蜜蜜,這何嘗不是甜城的另一種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