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合作

一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又一次得到了证明,在关键的时候救民于水火,这就是中医的功劳。因此,人们心中有杆秤,疫情该记住谁,该反对谁,都是有案可查对得起历史的事情。

但中医不能去抢功,也不用去刻意的表功,对于疫情的防控是全面全国努力的结果,这就好比说你说中医很好,但是中医药就参与不进去,熬制的中药老百姓就喝不到嘴里边,喝了之后老百姓也不能实事求是的回应,那么这样的中医药自然就不会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中医也就不能在这里热情的呐喊了。

中医的合作

当中医穿上现代化的防护服的时候 意味着新的开始



道理就这么简单,中医之所以得到了使用并取得了效果,是自上而下的一个全面配合的作用,合作是基本的因素。

决策层对于中医药的纳入,这是根本。

目前的疫情防控,已经不是过去郎中游医的模式,谁都可以到疫区开展治疗,只要国家管控,发热的病人一般医生也就看不了了,所以很多人说可以治疗新冠肺炎,那是诊断前不明朗的状态。这是目前的国家管控体系的特点,需要一个规范的治疗和管理。而这个管理需要很大的代价,因为是国家层面的管理,因此对任何的疗法都是十分的慎重,在这样的情况下,首选的自然是大众的、得到业内认可的方式方法,这样在卫健委的方案中,首选的还是抗病毒和支持疗法,实际上后来发现这样的也有效果,但是在到处是病疑似病人的混乱局面中,这一种模式的弊端就暴露了。

中医的合作

中医恰恰是挽救了这样的了局面,让中医介入是中医界的呼声,但是这种呼声需要决策者进行采纳,这里边也需要有慎重的研究和论证,让介入,怎么介入,在哪个环节发挥作用,这方面决策者肯定是深思熟虑的,会考虑的更远,不是率性而为。也正因为此,对于中医药的参与,我觉得应该是给予决策者以充分肯定的,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决策机制是正确的,高效率的,能够容纳中医西医的模式。

这个模式是中医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当前中医自己知道自己是可以治疗疾病的,这一点每一个中医人(当然除却一些自己怀疑自己论者外)是肯定的。但中医发挥作用需要机制,这个机制包括说服别人用的机制、别人直接的用的机制,说服别人用就是要拿出自己的实力,有效性,让别人知道你的理论和技能是好的;当然我们最希望的是决策者形成一种良性的工作机制,一上来就能想到中医,想到中医西医的结合问题。但目前的形式下,后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常常被忽略,中医必须选择一种主动合作的模式,介入各种疾病的防控当中。今后能不能实现,还要看国家层面的认识和部署,看各级政府卫生部门是不是真正的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政策。

这个介入就包括了国家的层面,地方政府的层面、各种社会组织机构的合作。在这样的机构当中,中医需要话语权。话语权的表达需要的是什么呢?主要是组织的力量,没有组织和人力的作用想发挥作用是不可能的。而观察这一次的防控,一上来是看不到中医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国家各级决策研究机构中,没有中医的影子。

疾控这一块领域,中医基本上零分

疾控中心有没有中医,这个数据我没有,应该有不过不是主力,观察向来发声的没有发现在疾控系统中有中医行家。地方的倒有,一些朋友疾控中心,不过没有核心的作用。那么这里就需要有一种思考,中医能不能进行疾控?有没有参与的必要。前边我已经讨论了多篇文章谈到了这个问题,中医与现代医学认识不同,中医的把握从症状就可以开始了,而很显然后边统一的疾控以体温来判断是晚了,早期的蛛丝马迹对于中医其实是在行的,这样的考虑就需要有一种中医自身的监控体系,能够快早的发现疾病,只可惜中医目前没有,没有这样的人和机制,所以疾控这块没有中医阵地。过去我拜访过国医大师李振华,那时候是非典之后,他的意见很明确,要建立中医药的传染病防控机构,不过这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中医界没有作为。没有作为也没有座位,自己没有,在疾控中心也没有这把交椅,所以这个中医的参与就自然不够,怪不得人。

中医的合作

中医不能不会摸脉看舌,单靠这些远远不够

中医缺乏疾控的意识和责任。中医要在今后疫情防控中发挥出色作用,早期介入和早期的说话权利十分重要,不然处处被动。单以这次疾控来看,中医上来就是被动的。实际上在全国疫情严格管控之前,湖北的中医界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这是我至今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湖北的中医界各位专家发现过这样的疾病没有?有没有去识别这和过去的感冒不以回事呢?这就让人想到了吴又可,当然大明劫电影中有这个桥段,当时的瘟疫爆发了,他的师父还认为是伤寒,而吴又可认为是新的疾病,不是伤寒,用药也不是经方。

这个时间讨论伤寒和温病是十分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基础不认清楚,后边中医将无从下手。吴又可为什么能够发现新的一种疾病和伤寒不同呢?因为他的意识很强,他善于钻研观察,发现了疾病的新特点,这个特点是必须在早期发现的。这里回顾一下,中医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了这个疾病的规律和典型特征呢?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全国的中医并没有统一起来去认识这个疾病,至今还在瘟疫和寒湿疫的辩论中没有结果,而典型的症状是什么呢?至今也没有,套用了发热干咳乏力这一西医学发现的内容,而中医的核心语言表达在哪里呢?其实看不到。中医以症状诊断为上乘功夫,目前连伤寒温病都达不成共识,连一个中医名字都叫不出来,说明什么问题呢?认证不准是全国上下中医专家们普遍的问题。

关于这个我写了好几篇文章,我的意见是中医早期的肺卫表证阶段错过了,而套用这三大症状,已经不是早期的识别症候了,如发热有无寒战、有无出汗等,这些没有,实际上当我们回顾这个疾病的时候,在全民都在以体温上报作为硬要求的时候,我是有一种感慨的,体温不靠谱,但是不敢说。对于疾病的发生来讲,当体温升高的时候,疾病已经上身了,比较肺卫表证早早期已经错过了机会,这对中医是优势,但是中医有何作为呢?而

疾控以核算监测作为标准的时候,中医在这块的发言权彻底就没了,没了发言权,人家凭什么和你合作?

接下来,中医应该反思,我们在疾控领域有没有合作的机会,不介入疾控,单纯靠疾控早期发现的处理手段结束后,中医参与临床已经是相当的晚了。



参与临床中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手,合作意识没有表达出来。

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当疾控发布警报,医疗介入的时候,湖北中医并没有动作,原因是中医接触了这样的病人也并没有当回事,可能作为流感就回家了,即使中间治好了,也没有什么痕迹。

等待中医参与的黄金时机中医没有抓住,而当临床已经开始管控的时候,中医发现自己并没有病人可以治疗。这就是一种大写的尴尬,没有病人,病人管控出不来,这种集中统一的模式下中医一时间没有介入;而以管控为名义的各种强制性要求,关闭各类门诊,统一走进发热门诊的模式,使中医彻底的失去了病人。一些游离在外得不到确诊的,中医治疗了有效,但是不能表达为抗疫有功。因为没有确诊,也就意味着好了,这个功劳簿记不上去。

中医的参与已经严重的晚了,我就觉的这就是一个有趣的事情,作为医生分成了很多门类,一旦有了发热,开动马力的是急诊科、呼吸科、监护室的医生,而这个领域中医是很少的,如果这次没有有一定话语权的综合中医院,可能在中国的版图上中国的医疗机构中在这三个科室是没有任何中医的。因此,可以幸运的是,中医院过去多少年西医化的培养模式反而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空间,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支持,可能连参与救治的机会就彻底没了。

中医的合作


当回过头来反思的时候,人们都是有话说的,因为在所谓现代急救技术的参与方面,中医这几年是进步了,我们看到了不少前线的中医人,对于现代的急救技术也是相当的熟练,能够使用呼吸机、能够重症监护,而同时他还是中医还会开方子,比如北京的刘清泉教授,中西医都会;还有我们医院的李素云教授、徐立然教授、王海峰教授等,中西医互相精通,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参与,左右调台。更主要的是,这一次中医院还能拿出一些像样的设备来这些设备已经去现代大型西医综合医院无多大差别,这很了不起。如果按照过去中医西化的批判,我们中医这一次还是察色按脉的诊疗模式,估计中医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

这里应该重新讨论中西医合作的问题,讨论中医引进和使用现代化技术的问题,这个中医的合作如果不讨论,或者还限制在中医西化大肆批判的模式当中,中医在今后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会,这一次就是教训。不过幸运的是经过近几年中医医院的建设和国家支持的各种投入,中医院有了这样的实力,体现了中医综合医院的水平。有实力才会有合作,这就证明有为才能有位,有实力才能去说话,捉襟见肘谈何发展中医呢?



中医还是找到了等到了合作的机会

尽管早期失去了合作的机会,但是全民呼喊上中医的热潮和期盼终于还是让中医名正言顺的走进了集中管理的病人救治中,不论是湖北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病房接管、还是方舱医院的启动,抑或全国各地中医院的全面介入,中医顺利的参与了进来,这一点儿是难能可贵的。从早期参与的话语权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到后来中医的全面参与,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的参与,中医开始了一种救治的新模式。这样的模式其实应该是标准化的中西医救治模式,到了这个时候,中西医已经彻底的明朗了,就是各显神通。

这个机会的获得是中医争取的结果,但是也是特殊环境下对国家政策的影响所致。实际上,面对全面管控的压力,病人很多,疑似病人很多,群众的恐慌,西医药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必须有一个定海神针,快速的结束这样的局面,什么可以?那就是让老百姓快速的得到治疗,安定民心;快速的让病人恢复健康。实际上这只有中医能够做到。

实践也证明,只有中医做得到。中医做到了之后,带来的就是更好的连锁性反应,中医有了更加深入的合作机会,从轻症到重症,这个历程是这个中西医合作机制下中医的跨越,应该记入中医中医的发展历史中。特别是急危重症的参与,这一次中医应该下些功夫整理出来,作为案例和教材,治愈轻症的治疗以及轻症没有重症转化的研究,在这个面前都是极其弱化的,并且容易被忽略的。

因此,疫情结束后,或者目前中医应该研究成立应急救助的中心了,要培养一批中医人,这些中医人能够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扎实的中医技术和现代急救设备的使用经验,这就是促进一种中医西医技术在人才方面的全面融合,这就是新的中医队伍,如果这个不能够强化,还在继续等待着疾控中心和西医综合医院搭好戏台,请我们去唱一出霸王别姬挣些话费路费,那是远远不行的。

中医的合作

各路卖艺不如自己搭台唱戏

看过了张伯礼院士的辛酸和遗憾,实际上我们现在缺的是我们没有专门的机构去应对疫情,缺乏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大家都是以内科疾病治疗见长,说起来都是全才,而实际上现代大医学框架下,已经不能这么做了,必须精准的建立伤寒温病临床急症研究中心了。在疫情发生后,我就呼吁各地的温病学教师应该到一线去,但是轮不到说了也白说,建议甚至被一些专家嘲笑,觉得很有意思。湖北这块有中医药大学、有温病的专家,但是作用发挥也很有限,反而是湖北之外的名医们人人拿出了方案。这一块湖北应该反思。全国的温病学家们应该反思,我们教育温病的目的在哪里?阵地在哪里?有了温病,不去研究有什么价值?

十余年前,和国医大师李振华讨论的时候,就提到了这样的问题,温病教师不能只当教师不搞临床,中国中医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把四大经典真正的当做临床科室来设置,但是十余年过去了这些人力资源还游离于国家医疗体系之外。

今天的讨论先从宏观的角度谈谈中医的合作,实际上中医合作的机制还有很多,今后有时间继续谈论。希望以中医博大开放的胸怀,迎来四面八方的朋友和伙伴,共同的研究好中医,造福百姓。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做辩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