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宋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达到巅峰,这得益于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制定的文人治理天下的国策。也因为这个国策给人造成一个印象,宋朝的大臣当政之时,对皇帝是丝毫不留面子。只要皇帝做的不对,当面怼皇帝一顿。而皇帝气的不行却拿这些文人一点办法没有。宋朝大臣真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的文人政治

宋朝文人当政,官员权力的确很大,官员对皇帝的纳谏也大都直面圣颜。宋朝皇帝被大臣逼迫下不了台的事情也的确很多。这些大都发生在宋朝前中期,当时的文人初次走上政治中心,一心江山社稷、百姓黎民,再加上赵匡胤定下不杀文人这条规矩,文人对于皇帝也就没有太多畏惧之心。对于皇帝的错误言行、政策也大都直谏圣颜。北宋前中期的皇帝也大都是开明之君,对于这些大臣的意见,大都不会直接否定,而是三思而行。虽然对大臣的冲撞有时候气愤难当,也能保持一个帝王的风度。所以就出现了宋朝这种大臣极力反对皇帝的事情。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宋朝文人生活


空口无凭,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宋真宗:宋真宗1004辽国,辽国大举进攻宋朝边境。一路攻城略地,打到澶州(今濮阳),直逼宋朝国都汴京,现在开封。宋真宗一看架势不对,准备迁都避难。当时就有大臣提出迁都南京、成都等想法。结果宰相寇准对着这些想迁都的大臣一顿批判,然后跟宋真宗一统理论,争的面红耳赤。结果宋真宗没办法被逼放弃迁都,御驾亲征北上澶州。结果宋军大胜,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上前线御驾亲征可是要命的事,宋真宗都没能争过宰相,可见宋朝大臣权势非同凡响。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澶渊之盟示意图


寇准身为宰相权利大,可以跟皇帝直接争论,可是你以为不是宰相就不敢吗?宋仁宗有一次被一位妃子吹了枕边风,想升国戚张尧佐为宣徽使,监察御史包拯立马反对,跟仁宗一通吵吵。仁宗皇帝见事不成,就想着给个虚职节度使(宋朝节度使与唐朝节度使完全是两个意义,宋朝节度使基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没有实权)干干。结果包拯带着七位监察御史一起劝阻,和仁宗皇帝当堂争执。最终仁宗皇帝满肚子气的作罢。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戏曲中包拯形象


要说吧这个监察御史的确有责任跟皇帝纳谏劝阻,敢当面怼皇帝应有情可原。再来看看这两位就有点稍显过分了。程朱理学中的二程兄弟,分别怼了神宗、哲宗两位皇帝。有一次神宗皇帝找程颢聊天,两人聊一聊天下人才问题。神宗皇帝寻求的是变法人才,本来是想拉拢一下程颢,于是就说:“这天下有用的人才怎么那么少呢,没有真正能够大用的人才啊?”谁知道程颢是一个标准的反对变法人物,直接跟神宗皇帝说:“您这是看不起天下读书人啊!无视天下读书人!”神宗皇帝听了这么放肆的话也只能灰溜溜的说,不敢不敢!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程颢左与程颐


如果说程颢是出言不逊,程颐就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了。哲宗继位时候比较年幼,还没有完成学业。经司马光推荐,太后让程颐给哲宗皇帝说书(说书给皇帝讲课,虽然地位不及“三师”地位高,但也算是半个帝师)。有一天哲宗课间十分钟休息时候,哲宗看见树上柳枝发新芽,心中不胜喜欢,就折柳把玩。谁曾想程颐直接给哲宗说:“现在春天,万物复苏,你怎么随手就把柳枝给折断了,这也是生命啊,决不能无故折损花草”。哲宗玩的正开心呢,听见批评那是满肚子不开心,却也只能听着,灰溜溜的把柳枝扔了。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杨柳依依


儒家思想体系君臣价值

宋朝的这种君臣关系抛开皇帝在接受纳谏时情绪因素来讲,是君臣双方都乐于出现场面。宋朝的军权制度让朝臣无论身居何职都没有对军队的全部领导权,这样大臣对皇帝的各种反对都只能停留在语言反对这一层面,不会危及到自己统治。而大臣们争相纳谏也有利于皇帝对大臣思想的控制,让群臣都处于皇帝构建的忠君爱国思想体系当中,社会思潮稳定。作为朝臣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在考取功名那一刻就投身皇帝构建的家国天下思想体系当中,没有了自己的得失,充分发挥“文死谏”的儒家精神。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武死战,文死谏


朝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毫不畏惧,直言纳谏。在这种思想体系当中大臣对皇帝的纳谏与皇帝颜面丢失都成了彼此价值的展现。在体系中,大臣的言论相当自由,看见谁做错了就可以提出,哪怕对象是皇帝,但说无妨。如果大臣的思想言论超出了皇帝构建的儒家思想体系,这种言论自由也就荡然无存了。对于那些超脱皇帝构建的思想体系之外的言论,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处罚也堪称苛刻。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白衣卿相柳永


柳三变奉旨填词

柳永是宋朝前期著名词人,然而柳永的思想价值体系却又与一般读书人有点不同。在柳永去考取进士路上居然在青楼酒肆之中留恋了两年。这两年中柳永把自己的才华都发挥在为歌妓填词谱曲当中,也称得上是声色犬马。柳永的词经过歌妓传唱之后,广为流传。柳永的才名也被披上了歌妓填词的外衣。写了两年歌词之后,柳永自信满满的去考取功名,结果不幸落第。柳永发牢骚的说了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自此之后柳永屡试不第。终于第四次科考被主考官选中,呈报皇帝之时,却被皇帝记起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给批了一个“且去填词”。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科举入仕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那句话对柳永政治生涯的影响。为什么柳永一句词,这么受皇帝的重视呢?原因就在于柳永这句话挑战了宋朝构建儒家思想体系当中的——读书、致仕。在宋代读书人思想当中,读书就是为了报效国家,没有其它。而柳永当时才名很广,词流传范围很大,号称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词,可是却挑战宋朝统治者构建的价值体系,说科举考试是浮名,还说考取功名不如“浅斟低唱”的青楼酒肆生活。这种思想一旦传播出去得影响多少青少年走上邪路!自然是要打击的!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苏东坡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苏东坡

如果说柳永因为一首词挑战了思想价值体系根基,被着重打击,那苏轼就是挑战了当时的思想潮流。很多人说苏轼的“乌台诗案”属于典型的文字狱,被构陷、陷害、莫须有。其实从这个思想价值体系来说,苏轼一点都不冤枉。在变法改革开始的熙宁二年,苏轼上书反对新法。等到苏轼被贬黜出京,在地方为官之后,看到青苗法等新法弊端之后,又多次上书表示反对变法。本来这些上书言事并没有违反神宗制定的规矩,也没有因此降罪苏轼。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王安石变法


可是苏轼偏偏爱作诗,又喜欢在诗里面表达一些东西。加之苏轼年少成名,等到“乌台诗案”前可谓是文学圈炙手可热的人物,在社会上影响力很大。苏轼对新法的反对已经影响到神宗皇帝追求上下一心,寻求变法的思想要求。偏偏苏轼上谢表时候又忍不住对新法嘲讽了一番,再加上御史们罗列的一些嘲讽新法的诗句,让神宗皇帝下决心,杀鸡儆猴,整治一下苏轼。于是御史罗列苏轼罪行之后,神宗皇帝没有犹豫的就批准了逮捕苏轼。因为在神宗眼里,苏轼写的是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苏轼反对变法,而且自身文学圈影响力大,会增大变法阻力!


都说宋朝文人当政,大臣敢当面怼皇帝,文人真的想说啥就说啥?

风筝的飞翔源自一线牵


自由是相对的

在宋代文人政治达到巅峰,很多文人在政治上一展抱负,也涌现出很多敢与皇帝争论的正直人物。但细心来看,皇帝允许的争论都是不影响国家思潮的争论。在皇帝构建的思想体系当中“文死谏”是理所当然,皇帝“礼贤下士”也是自然而为。当争论超出了皇帝构建的思想体系,与社会思潮相背离时,文人就会失去这份权利,成为皇帝打压的对象。典型的代表就是柳永贬低科举功名、苏轼反对变法,两人当时社会影响力较大,言行对社会思潮方向引领性很强。但是两种思想都违背了皇帝构建的思想体系,所以两人遭遇人生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