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戚家軍的鴛鴦陣,作戰時幾乎無傷,就能擊敗武藝高強的倭寇

明朝中後期,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搶劫活動日益猖獗,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嚴重侵擾。面對這個機動性強、危害性大的野蠻群體,朝廷很是苦惱。

這時候,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走向了歷史前臺。

戚繼光帶著一身血性,卻不帶絲毫功名之心行走在明代的舊時光中,他在沿海地區堅持抗倭十餘年,取得了輝煌戰果。我們仰嘆他赫赫戰功的時候,禁不住要問,他憑藉什麼打敗了武藝高強的倭寇呢?

今天,我們來說說戚繼光和他的“鴛鴦陣”。

為什麼戚家軍的鴛鴦陣,作戰時幾乎無傷,就能擊敗武藝高強的倭寇


1528年(嘉靖七年),戚繼光出生在山東蓬萊(另說他出生在今山東濟寧)。戚繼光風流倜儻,相貌堂堂。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勤勉刻苦,通讀史書,深得經典大義。加上有常年的海邊生活經歷,他對倭寇的惡劣行徑和作戰習慣瞭解很深。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十六歲的戚繼光繼承了祖上曾擔任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這時候,倭寇侵擾邊境行為日益頻繁,老百姓苦不堪言。面對這種狀況,朝廷卻無力平定,戚繼光急在心頭。

沒有志向,便難以立身。十八歲那年,戚繼光寫下了《韜鈐深處》。他對倭寇侵擾充滿擔憂,邀約朋友一起探討應對之策,整天研究兵書戰法,立誓放棄功名,希望早日平息倭寇。那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擲地有聲。

而他能夠真正發光,是在七年以後。當時吏部尚書張居正推薦戚繼光任指揮僉事,專門負責山東沿海的防倭事宜。

在抗擊倭寇的實踐中,戚繼光明顯感到衛所(明朝軍隊編制形式)軍隊戰術落後、武器不強、紀律鬆弛,整體戰鬥力很弱,不能滿足實戰需求。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戚繼光提出了“簡戎兵、制器具、明部伍、肅堂寨”的治軍主張,並親自前往民風剽悍的金華、義烏等地招募兵員三千餘人,組成了全新的“戚家軍”。

為什麼戚家軍的鴛鴦陣,作戰時幾乎無傷,就能擊敗武藝高強的倭寇


精通兵法的戚繼光根據江浙一帶沼澤多、丘陵多的地理形勢,編制新的陣法,給不對引入兵械、火器和戰艦等裝備。他對這支隊伍高標準、嚴要求,盡力打造成一支能打仗的鐵軍。經過艱苦訓練,“戚家軍”聲名遠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戚繼光在提高自己軍隊基本技能和裝備水平的基礎上,研究倭寇的作戰特點,武器水平,發明了“鴛鴦陣”。

所謂“鴛鴦陣”,顧名思義,就是作戰軍陣形似鴛鴦。

在打仗時,每個戰鬥單元(既每一陣)由十一人組成。其中,隊伍最前方的衝鋒小組由兩個盾兵戰士組成。他們一人持長盾牌,一人持藤製盾牌,便於防禦敵人弓矢、兵刃的直接攻擊。

每個作戰單元的指揮者——隊長處於盾兵身後。隊長兩翼是兩位手持“狼筅”的兵士,狼筅是一種長達三至五米,是帶有許多鋒利枝節的長槍,用竹竿製成。兩側軍士揮動長長的狼筅,既可以掩護前方的盾兵,也能夠協助隊伍的推進。指揮員身後,是四位長槍兵,在接近敵人後,他們直接出擊,殺傷敵軍。

為了避免敵人的迂迴進攻,戚繼光在長槍兵身後還配置了兩位手持“鏜鈀”的士兵。鏜鈀是一種“可擊、可御,兼矛盾兩用”的多刃兵器,它可以格擋敵軍武器,也能作為發射架供士兵射出火箭。

這種形似鴛鴦的作戰編制形式,既突出了多兵種軍士協同作戰的特點,又適應南方地形曲折,還克服了大軍團作戰時機動性能不足的缺陷。

為什麼戚家軍的鴛鴦陣,作戰時幾乎無傷,就能擊敗武藝高強的倭寇


1561年(嘉靖四十年)5月10日,倭寇在花街搶掠,戚家軍第一次使用了鴛鴦陣,幹掉了三萬餘人。在守衛台州的戰鬥中,戚繼光用鴛鴦陣打了一個伏擊戰,被殺的倭寇不計其數。就是這一年,戚家軍在浙江臨海,九戰全勝,平息了倭患。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戚繼光的鴛鴦陣在抗擊倭寇的戰鬥中發揮了明顯優勢,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寶,讓困擾了朝廷很長時間的倭寇問題有效緩解。

關於鴛鴦陣的具體戰術,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詳盡清晰地做過說明。遺憾的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制約,戚繼光完整的作戰思想並沒有完全運用到實戰之中。

但是,針對倭寇量身定製的鴛鴦陣戰法取得了初步勝利,已經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為什麼戚家軍的鴛鴦陣,作戰時幾乎無傷,就能擊敗武藝高強的倭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