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識小|“飯碗”與“規矩”


風土識小|“飯碗”與“規矩”

小時候,有父母罩著,衣食無憂,吃口飯感覺天經地義,高興吃,不高興不吃,父母親寵愛著,不知世道的兇險、人心的險惡和活著的艱辛。及長,獨立地面對生活的周遭,獨立捧起飯碗,那是計劃經濟年代,對於沒有背景的一般平民子弟,要想捧海關、銀行、郵局這類飯碗,就是奢望了。“金飯碗”“銀飯碗”不敢想,咱就捧個“鐵飯碗”也好,這就是為什麼1970年代,我從部隊退伍後,分配到了一家化工廠謀生,雖然條件不怎麼樣,自己想想,總比做東混西混的“社會青年”要好。

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人家“跳槽”“下海”“出洋”,儘管心裡也有糾結,想來想去捨不得自己的家嚴家慈、兄弟姐妹,更不想拋妻別子,最終還是學個老僧入甕,“我自巋然不動”。人就活個精神頭,到哪裡不是一樣?!

這麼多年的改革,說是要打破“鐵飯碗”,我看今天的鐵飯碗更鐵了。只不過這個“鐵”,是鐵在自己的素養和綜合條件上,你有本事走遍天下都有飯吃。我素來不信“宿命”,也不信什麼“心靈雞湯”,人各有異,人生的道路其實沒有公式可循。不過,要想把命運緊緊地攥在自己手裡,而不是讓他人去隨意支配。就像現在有的大學裡講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不是做到,我不知道,但對於我自己,則是抱著“戒欺”的座右銘:我不欺人,也不自欺,不去刻意奉迎,也從不懼怕明裡暗裡的“小鞋”。

家嚴離世29年了,昨天正是他辭世的忌日,我一直沒有忘記他對我的教誨“走正道”“守方正”“講規矩”,一直以來,我是將它作為我的生活“九字箴言”的。不說人間正道是滄桑了;方正,就是老話說的:“君子以方正待人,小人以圓滑謀世”,不論遇到什麼風浪,堅持自己正直、善良的操守,總會為別人所理解。那麼“守規矩”呢,不論社會存在無數個圈層,也不論水有多深,海有多闊,你可以選擇不介入,也可以潔身自好,但一定不能壞了規矩。因為那個規矩是無數人頭破血流後沉澱出來的智慧,是各種各樣的規則,當然也免不了有“潛規則”,沒有辦法,除非你完全生活在世外桃源,生活在紅塵裡,小至小圈子,大到國際社會,各行各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規矩,有人將它戲謔地稱為“遊戲規則”,願賭服輸,遵守規矩,是當代人最基本的要求,你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那麼,請遵守規矩。

我說,飯碗連著規矩,比如說疫情期間,有關部門號召人們少出門,少聚集。這就是規矩,也許我們上不了前線,幫助不了別人,可我們能約束自己。好好戴口罩,不出門,不添亂,不讓病毒有傳播的機會,這就是對他人和社會最好的尊重了,不給別人添亂也是一種善良。

“守規矩”,就是“入鄉隨俗”、“入國問禁”。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它的門道,也會有它的規矩,事實上是,越守規矩越自由,不守規矩吃苦頭。我忽然想起前幾天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對我們國家游泳運動員禁賽8年的判案,這是一是個天才的游泳健將啊,三十歲都不到,遭此橫禍,真是太可惜了。這個事情是不是背後有重重黑幕?很難說,但那位運動員如果不要那麼豪橫,仔細熟悉檢驗規則,配合調查,也許事情是另外的結果了。世上的事情,沒有因,就沒有果啊。

這個世界上,誰會對你負責?即使父母等至愛至親的人都負不了責,你自己就是你人生唯一的負責人。既然選擇了一個飯碗,那就必須捧起飯碗想“規矩”,引申開來,就要熟稔這一門道的知識和所有規則乃至潛規則。不懂規則,不守規矩,像蠻牛一樣,闖蕩天下,不出事是僥倖,出事是必然。

吃飯有吃飯的規矩,做人也有做人的道理。不管什麼人,要捧牢自己的飯碗,前提是你必須有良好的綜合素養,包括規矩意識,還要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能,這樣,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你都可以勝似閒庭信步。

2020年3月11日於滬上五角場凝風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