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女英雄反抗暴政:怒罵慈禧是“奴才”,慘遭裸刑而死(之一)

1858年,喪權辱國的清政府同帝國主義者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1860年,又簽訂了另一不平等的《北京條約》。於是,外國傳教士在全國各地獲得"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的權利。

在四川,1892年帝國主義者已建教堂161座,傳教據點1239處,還在成都駐有領事,以成都為中心,向各州縣遍設教堂,廣為發展教徒。

為了培植教會勢力,傳教士還收羅痞棍、流氓、土豪入教,以漁肉鄉里,欺凌善良;甚至用金錢收買無賴,稱作'吃教人'。同時,傳教士還通過種種非法手段,霸佔大批土地田產。因此,老百姓對洋人教堂積怨甚深,民族矛盾十分尖銳。

1902年春,四川大旱,赤地生煙,人民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多以食芭蕉根、榆樹葉、觀音土等充飢,並時有割米袋、"吃大戶"的現象發生。然而,在這種形勢下,各級官府卻置人民生死於不顧,仍向災民收苛捐、派重款。

官逼民反,人民在走投無路的境況下,終於揭竿而起,在四川川西平原石板灘廖觀音領導的紅燈教便是其中最傑出的一支。


17歲女英雄反抗暴政:怒罵慈禧是“奴才”,慘遭裸刑而死(之一)


廖觀音(1886--1903年),祖籍廣東省,四川金堂縣人。她的祖父在鴉片戰爭中是參加過廣東三元里鬥爭的義勇,因鬥爭失敗遭到清軍的抄捕,輾轉逃到四川成都。廖觀音的父親生二子一女,廖觀音行二,在同族大排行中佔老九,鄰里親友都暱稱廖觀音為廖九妹。

廖觀音健壯秀麗,十分逗人喜愛,洗衣漿裳來得利索,挑花繡朵一學就能。她最愛纏著祖父講鴉片戰爭中林則徐和三元里愛國群眾抗英鬥爭的故事,由是,愛國仇洋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她純潔幼稚的心靈上。

廖觀音自幼生性聰明伶俐、敏慧非凡,能當眾琅琅背誦諸兄塾學所教難詩繁文,常令滿座驚歎不已,在家庭及族人中深受寵愛。她母親就曾感嘆:'九女若是男兒,恐怕廖氏門中也要出狀元了'。

石板灘為有名的"東山五場"之一。這裡地勢十分重要,丘山環抱,集市熱鬧,逢場之日,商賈雲集,貿易十分繁盛。當時附近常有土匪作亂,場鎮人家習武防盜保家之風素盛,稍殷實之人均請武師教授子女拳棒。

廖觀音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便從小習武。由於她身手輕捷,拳腳矯健,意志堅強,練功時特別吃得苦,到十六、七歲時,武藝就出一般人之上。

同場人曾阿義(號稱曾羅漢),是個鐵匠,暗中早已參加了義和團的秘密活動,他常與外州府縣的義和團保持密切聯繫,併為"東山五場"一帶的首領。他見廖觀音武藝不凡,便主動去接近她,並給她講 "反清滅洋"的道理,鼓勵她參加紅燈教。在曾的啟發下,廖觀音勇敢地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衝破家庭和族人的阻繞,毅然加入了紅燈教。

廖觀音心地善良,對一般勞苦團眾的生活,關心備至,樂於救人之急,濟人之難,團眾都打心眼裡擁護她,稱讚她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下凡",廖觀音的名望也隨之一天一天地傳播到四川內外。

石板灘的紅燈教頭領,見廖觀音膽略過人,指揮果斷,善設埋伏,便推其為首,原首領曾阿義,自已甘居偏將參謀地位,並正式向團眾宣佈:"廖觀音是觀音化身,今後團眾活動悉歸九妹指揮。"從此,廖觀音身著月白短衫,頭頂青巾,一派"觀音"裝束,與曾阿義一起帶領眾團活躍在石板灘一帶。

廖觀音通過設壇、傳教、講法等形式宣傳"反清滅洋"的革命思想,她向團眾慷慨陳詞,控訴清廷勾結洋人犯下的樁樁罪行,給她們指明:唯有起來造反才是脫離苦海的道路。由於這些革命思想適應了當時困苦巔連的百姓心裡,因而大大地增強了號召力,聞訊前來拜謁的教徒、民眾絡繹不絕,其中,加入紅燈教的已達數千人。

加入紅燈教的人中,有秀才、保甲和中小地主,當然絕大部份是農民,還有不少的婦女和少年參加。甚至有一些小股義和團頭目,乾脆帶著武器人馬前來合夥,就是川西各州縣義和團首領也都紛紛派人前來與廖觀音取得聯繫。

石板灘紅燈教的"紅色七星團"標誌,成為人心所向的旗幟。在廖觀音的領導下,這支武裝力量在石板灘、龍潭寺一帶得到迅速發展,日益壯大起來。


17歲女英雄反抗暴政:怒罵慈禧是“奴才”,慘遭裸刑而死(之一)

在四川義和團運動日益高漲形勢的影響下,石板灘紅燈教的活動如火如荼。有一首詩描述了這一情況,反映了當時的情景和眾教徒對"反清滅洋"的意志:

"撒防隊伍散歸田,五夜妖星照蜀川。

狐火窗明爭倡首,龍潭靜夜飽揮拳。

輟耕隴畔村農舞,說法臺前少女顛,

似醉如痴渾不識,連頭受戳志彌堅。"

廖、曾二人將紅燈教設棚為單位,由師父傳教:分每十一個教徒為一小棚,由棚首領領導練拳;每十個小棚為一大棚,藉以約束組織團眾;紅燈教其他首領也化名為羅漢、神仙等,依託佛法來號召民眾。

廖觀音把門前的院壩、乾涸池塘等率性變成練武操場,並親自教授教徒練拳。時人有詩稱頌道:"夕陽西斜廖家莊,紅燈照見習拳忙"。

紅燈教活動情況傳到華陽縣令(當時石板灘屬華陽縣)龔子蔓耳朵裡,他坐臥不安,急派團丁前去搜捕。紅燈軍在廖觀音的率領下,奮起抗擊,打敗了團丁,又乘勝將縣衙門的公堂設施、門窗建築搗毀,並毀教堂一座。縣令逃脫,赴成都督署請兵。

從此,開始了以廖觀音為首、曾阿義為副的川西義和團與清軍的武裝對抗。

17歲女英雄反抗暴政:怒罵慈禧是“奴才”,慘遭裸刑而死(之一)

四川總督奎俊得報後,感到異常吃驚,他萬萬沒有料到,在成都附近會有義和團"滋事"。現不除必有後患,於是他急派候補知縣唐致遠率清兵營百人往剿。

1902年6月13日,唐趕到二臺子去鎮壓。紅燈軍英勇還擊,大敗唐致遠,並毀華陽縣耶穌堂一所,懲治了作惡多端的教士。清廷為四川局勢震驚,急調馬維騏為四川提督,"酌帶勇營,配齊軍火,迅速赴任"。

6月17日,紅燈教在龍潭寺文昌宮練拳,華陽縣令探得情報後,親率練丁前往拿辦。這位縣令哪裡知道,哨官剛一躍馬進入廟門,就被埋伏在裡面的紅燈軍一刀砍死,後面的練丁嚇得調頭就跑,紅燈健兒乘機殺出,練丁大敗潰逃,龔子蔓險些喪命,逃到二臺子才躲過紅燈軍的追擊。

面對形勢的急劇變化,廖觀音預料到今後必有惡鬥,但她並未退縮,而是針鋒相對地在是年6月下旬的一天夜晚,組織紅燈教在石板灘川主廟堅定地舉行"殺洋人、殺貪官、打富濟貧、抗糧抗捐、焚教常、抗官兵、圍州縣"的起義誓師大會,替受苦大眾伸冤報仇。

紅燈教貼在川主廟門上的起義誓師對聯是:

"打鐵打鋼打江山都是鐵羅漢, 救苦救難救黎民爭效觀世音",橫幅為:"掃清滅洋"。

廖觀音誓師起義後,制定了圍攻成都的戰略計劃。

當時的情況是:東路簡陽李永洪的義和團在柏合寺一帶活動;南路仁壽熊青禾的這支義和團勢力發展很快,並與彭山義和團配合,形成一支較強的武裝力量;西路溫、郫、崇、灌都有義和團在活動。

另外,對於負責四川軍事指揮的提督軍門丁鴻臣,已調到川北安嶽魚龍山堵截另一支義和團劉精忠部。廖觀音認為,此時若能實現南、北、東路合擊圍攻成都,則成都可取,於是,她決定從北路石板灘增兵龍潭寺,兵伐成都。

7月下旬,廖觀音在石板灘擊敗清軍後,揮師西下駐院山寺(距龍潭寺2公里),並同二臺子、院山寺一帶的義和團會合,又東聯李永洪,南聯熊青禾"於二十二、三日會攻省城"。

龍灘寺對成都至關重要,廖觀音破龍灘寺防線,則兩小時可直抵成都,於是清軍也向龍灘寺節節增兵,龍灘寺大戰迫在眉睫。

7月23日,廖觀音率領義和團數路進攻龍灘寺,這是起義以來的第一場血戰。經過一天戰鬥,廖觀音的義和團"晚間破場,焚去場尾、場首草房數十間",把清軍趕出龍灘寺,初戰告捷。

廖觀音奪取龍灘寺的勝利,使四川統治者震驚,當時成都"深夜火城明到曉,巡街大字是燈籠。"有一首《親督師》一詩中寫到:

"拳民兵郭,聲打教堂,人言嘖嘖,官心惶惶。群聚督署,弘顏籌商,不聞謀路,惟餘恐慌。"

這些貪官暴吏,平時飛揚跋扈,現卻狼狽不堪,武將不敢督師,清兵不敢出城。奎俊迫不得已,最後只好決定由76歲的文官四川按察史陳橘領兵出戰,企圖儘早拔掉廖觀音這個眼中釘。

17歲女英雄反抗暴政:怒罵慈禧是“奴才”,慘遭裸刑而死(之一)

1902年7月24日,四川按察史陳橘陳橘領兵前往龍灘寺督戰。當他們到達龍灘寺時,猶入無人之境,陳橘心中疑惑,派勇丁二人去偵察。這二人剛行至田邊,埋伏在高梁地中的義和團一躍而出,他們還未回過神來,便成為義和團的刀下鬼。

原來,廖觀音得知清兵進攻的情況後,決定佈下一個口袋陣,便將義和團撤出龍灘寺,埋伏在附近山丘竹林裡,準備夜間發動進攻,消滅這支守衛成都的主力。陳橘中計,他以為廖觀音已聞風而逃,便將清軍駐紮在龍灘寺。

傍晚,各路義和團向龍灘寺發起猛攻。陳橘始料不及,慌忙命清軍死守場口,憑藉洋槍洋炮瘋狂的射擊。義和團非常英勇,在清軍強大的火力下,不斷的向清軍陣地發起攻擊,他們"皆前既倒,後者踵進,舞刀唸咒,若痴若迷,毫不畏死……"。由於力量懸殊太大,是夜義和團未攻下龍灘寺,但毀附近教堂一所。

7月26日,廖觀音向陳橘下戰書,"約明日大戰"。陳橘一怒,殺了傳戰書人,並向奎俊求援。

奎俊當即"飛調新都團練四百,星夜入扎各隘口助戰",又調"雅安清兵二哨前進",增援龍灘寺。

在這緊要關頭,可憾的是廖觀音派人給南路熊青禾相約圍攻成都的密信,在龍泉山下不幸被清軍截留,熊此時還在彭山徘徊,正在等待消息;東路簡陽李永洪的義和團,被清軍阻於龍泉山上,無法增援。形勢對廖觀音十分不利,使她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

次日天明,廖觀音親自督戰。她手拿三角小旗,包紅帕,坐花轎,由四個壯漢抬著衝向龍灘寺場口,率領義和團鋪天蓋地殺向清軍陣地。戰場上炮火轟鳴,硝煙瀰漫,紅旗凌空招展,馬隊輪番衝擊,喊殺之聲如雷貫耳,"活捉陳老狗"的口號響徹雲霄。

清軍被義和團的氣勢震懾了,眼看陣腳要亂,防線行將崩潰,陳橘急了,狂叫:"誰敢敗下,就砍誰頭!"命清兵抵住,死守場口,用抬炮和九子步槍密射。這場血戰"至酉刻不分勝負"。

後來,在義和團又發起強攻時,清威遠中軍炮兵劉統帶命清軍"以開花炮擊之",給義和團造成了巨大傷亡。為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廖觀音同曾阿義商量後決定,暫時放棄圍攻成都的計劃,撤回石板灘,保存實力。

陳橘率領清軍追擊,所到之處,見人就殺,血流成河。廖觀音目睹清兵亂殺無辜的暴行,強忍著心中的悲憤,為了使家鄉人民不再遭劫難,她又率義和團撤出石板灘,向金堂、廣漢方向轉移。

(以下見《17歲女英雄反抗暴政:怒罵慈禧是“奴才”,慘遭裸刑而死(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