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太宰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去看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吧。

中国千年的名作家被他纵横指点评论,偏偏你还觉得他说得对。这是文化底蕴的显示,他自身有这个能力,所以敢纵论天下。

太宰的话……应该是没办法跟鲁迅比的。鲁迅对中国影响太大,作用也太大了。仅凭有用无用这类烂俗的评判标准来说,也是鲁迅优胜。

太宰的话,更多的是探究自己(少部分关注外界)。鲁迅则更多是与世界勾连,我记得有次有人想把鲁迅送出国疗养,被他拒绝了,因为唯有身在社会,才能写出刺痛社会的文章,倘若出去,一篇文章晚了一个月发表就没作用了。

鲁迅算得上伟大,太宰……有人敢说他是个伟大的人吗?鲁迅对中国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太宰对日本的影响能和鲁迅比吗?虽然评判标准恶俗,但我很看不上上面那些吹捧太宰的回答。他只算得上一个普通的名作家而已,和他同一个层次的郁达夫胡适沈从文都可以跟他比划一番。

鲁迅超越了他作家的身份。

就像丘吉尔曾说:我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对中国而言也是如此:宁可失去太宰治、东野圭吾等一系列的被文青小资读书人追捧的日本名作家,也不能失去鲁迅。

所以,不是很明显了吗?


这个不需要比较,也没有踩谁。但他娘的把鲁迅和太宰治放一起比较,本就是在欺负太宰治。我看了一些回答,底下评论里说捧一踩一,我觉得真不是捧一踩一,

因为一个高大了,自然显得另一个的渺小。


鲁迅和太宰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即便比较在本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是鲁迅更胜。一些回答踩踏本国的作家,抬举外国的作家,这并不是开明。

再度更新:太宰治本来就是鲁迅的追寻者,“为调查鲁迅于仙台的事迹,赴仙台”,“1945年二月,完成鲁迅传记《惜别》,朝日新闻社发行”,太宰治肯定不如鲁迅,但评论某些太宰治的粉丝着实有些恶心人了,简直在用屁股思考。首先太宰有抄袭的嫌疑,其次我把他跟胡适列为一流,都是抬举他了,胡适虽然私节有亏,但好歹也拿过十多个博士学位,好歹也做出了许多学术成果。

四度更新:有人说太宰的文风跟鲁迅相像,我以为这是污蔑。看到许多人喜欢鲁迅我非常开心,在此安利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在某方面(绝不是完全)是和鲁迅仿佛的,如果喜欢鲁迅的文风可以去看看陀翁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此录如下片段,供君裁决:

善妒的男人宽恕得特别快(最初自然免不了要大闹一场),他们能宽恕例如几乎已经坐实的不忠,宽恕他们亲眼目睹的拥抱和接吻,只要他们同时能够相信这是“最后一次”,相信他们的情敌从此将到海角天涯去销声匿迹,或者他们自己将把女的带往可怕的情敌再也去不了的地方。

他们的交谈有时实际上是双方学识的较量,结果不免使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内心隐隐作痛。

不幸的是,这些青年并不懂得,在很多情况下,舍身也许是所有的牺牲中最轻而易举的,而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哪怕只是为了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以便为他追求的真理服务,为他心向往之并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这样的牺牲对于他们中许多人来说几乎完全做不到,实际情况往往如此。

号哭只能痛快于一时,其代价则是进一步刺激和撕裂心中的创伤。这样的悲痛甚至不愿别人给予安慰,它自知无法解脱,索性以痛攻痛。号哭只是一种不断刺激创伤的需要。

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我在梦想中常常满怀激情打算为人类献身,而且一旦有此必要,或许为了人们我真的敢于走向十字架;然而,我根据经验知道,要我跟什么人共处一室,我连两天也待不住。任何人只要在离我很近的地方,他的个性就会压迫我的自尊心,妨碍我的自由。不出一昼夜,即便是最好的人也能令我憎恨:我会憎恨某甲进餐时间太长;我会憎恨某乙患感冒,不停地擤鼻涕。别人只要稍稍碰我一下,我就会视为仇敌。可事情偏偏总是这样子:我对具体的人越是憎恨,我对整个人类的爱便越是炽烈。

有些一辈子都在演戏的扯谎老手会经历这样的时刻:他们完全进入了角色,以致真的气得又是哆嗦,又是流泪。事实上就在这一刹那(或者仅在片刻之后),他们会暗暗对自己说:“你明明心口不一,不要脸的老东西,这会儿你仍在演戏,尽管你把握住‘神圣的’发作时机,表现了‘神圣的’愤怒。”


鲁迅和太宰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