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绝命诗两首:一送苏辙一送爱妻却阴差阳错地送到皇帝手里


苏东坡绝命诗两首:一送苏辙一送爱妻却阴差阳错地送到皇帝手里

苏东坡

此两首绝命诗系苏轼写作于元丰二年(1079)汴京城御使台的监狱里。据宋代孔平仲的《孔氏谈苑》载: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并在诗句中有所表露,被御史李定、舒亶等人抓住了辫子,在宋神宗那里上纲上线,致使其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抓,投往京城的御史台监狱。千里迢迢,一路上只有苏轼的长子苏迈随行。他们知道到了京城,犯人的伙食须自已筹备。苏轼自知凶多吉少,便与儿子暗自约定:到了监狱,若无性命之忧,就送一般的菜蔬;若有不测发生,就送鱼肉作以提醒......一晃数日过去。有一天苏迈手中断粮,要到城外借贷。当日的午餐委托朋友代送,却忘记说出不送鱼肉的事。朋友有心为苏轼改善伙食,便送去了大米干饭和熏鱼——苏轼见狱卒传来的菜肴如此丰盛 ,误以为大限已到。绝望之下,匆匆写下两首绝命诗,托一名熟悉的狱卒暗送苏辙。不料狱卒自知干系重大,不敢私自传递,便把诗歌上交。后来几经辗转,送到了宋神宗手里。神宗阅后,不但没有惩治苏轼,反而不久将他释放,贬其为黄州为团练副使——那么,这两首诗到底写了什么?皇帝为什么见诗后将其释放呢?笔者现将两首诗歌节录如下:

《狱中寄子由二首》: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已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英明的皇帝如天上的太阳一般普照天地万物,小臣我却愚顽不化自招祸患将要自取灭亡。得不到寿终正寝先要到阴曹地府去偿还孽债,可怜家中十口老小从此无依无靠必将连累到兄弟。这里的青山固然可以埋葬我的忠骨,可我知道兄弟一定会因为思念为兄睹物伤神。但愿你我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更结来世未了的兄弟情深——可见,这是一首写给苏辙并托其照看家人的诗歌。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霜降的夜晚独自呆在牢狱里倍觉凄凉寒冷,看得见窗外风吹铃铎的晃动并一缕月光低低地射进房间。魂绕梦牵着家人心里像撞鹿一般惊恐,因马上要赴阴曹地府感慨生命犹如草鸡一般低贱。想起孩子们额角丰盈的模样可以说个个是气度非凡的君子,只是愧对老妻与我同甘共苦十数年却老无所依受穷受困。若问起我百年之后葬身何处?我想学汉代朱邑葬在桐乡的做法(朱邑曾在桐乡为官,深受那里的百姓喜爱,死前嘱托家人把他埋葬在桐乡),死后把我葬在浙西的杭州——可见这一首诗是写给妻子王闰之的。

笔者揣测:宋神宗看了两首诗后之所以很快将苏轼释放,一则是因为见他在如此绝境中还不曾忘记颂圣,不相信他有什么谋逆之心;二则也是顺乎人心,因为自他入狱后,不但杭州的百姓曾连日在西湖设道场为其祈祷免灾,朝廷里一些正直的官员甚至太皇太后也为其大声呼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