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極力地讚揚了豫章之地,從他那些美如珠璣的文字中可以窺見當時的江西是多麼人文薈萃,鍾靈毓秀。江湖之遠的範希文,心懷天下之憂,岳陽樓上有著江西人的絕唱;挑燈看劍的辛棄疾,青山嫵媚料他如是,大宋江山有著江西人的詩篇;伶仃過洋的文天祥,辛苦遭逢生死由他,一冊青史有著江西人的丹心;臨川四夢的湯顯祖,奼紫嫣紅斷井頹垣,牡丹亭內是江西人的痴情。

朝士半江西,待漏五更寒”,歷史上的江西是多麼輝煌?現而今,滕王閣的燈火依舊流光溢彩,閣中帝子卻已消失在荒煙蔓草之中。落霞孤鶩仍在,秋水長天之下,春風又綠了江南,只是今天的江西已然物是人非。今天的江西,只有一片落寞,臨川之畔的才子,徒留下孤單的身影。江西,明朝之後再無明珠,其中緣由,從何說起?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江西籍官員的興起

皇覺寺的小沙彌於亂世之中建立了明朝,江西人開始佔據半壁江山。江西人在大明朝第一次的開科考試,便嶄露頭角。《明史·選舉志一》記載,洪武三年,明朝首次科舉,便由江西金溪人吳伯宗奪得狀元,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明朝進士名錄》記載,江西籍的進士多達三千一百四十八人,其中有十九人得中狀元,位於全國之首。以吉安府為例,明人的《新知錄摘抄》記載,“凡六十科,吉安進士七百八十八人,狀元十一人,榜眼十一人,探花十人,會元八人,解元三十九人,登第者二十八人。” 建文二年開科,江西“一科三鼎甲”,三年之後,江西舉子包攬了前七名。如此盛況,可謂全國罕見。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天開文運盛廬陵,累佔鰲頭已十人。”描寫的就是當時的江西盛況,僅吉安一府,“官至內閣九人,一品六人,贈三人,尚書二十二人,贈四人,左右都御史六人,得諡二十五人。”“進士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科舉之風昌盛使得江西籍朝士佔據了大明的半壁江山,其中不乏位高權重者。大明首輔五十三人,江西籍九人,名臣解縉、胡廣、楊士奇等皆位列其中,一百六十四位閣臣當中,江西籍閣臣二十二人,為全國之翹楚。江西自宋代以來就是人文淵藪,《吉安府志》記載,“至歐陽修一代大儒開宋三百年文章之盛,士子相繼攀附,必以通經學古為高。”如此深厚的學風,和當時江西的經濟發達有密切關係,這也是江西書院發達的重要原因。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安史之亂、五代之亂、金兵之亂,使得漢人衣冠南渡,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南移。憑藉著長江流域的河流、湖泊、運河網絡,江西水利發達,水稻種植區面積極度擴大,江西一度成為了富庶地區,尤其是長江—鄱陽湖—贛江這一地區,經濟文化極度發達。學風濃厚加上經濟發達,江西的書院數量一度位於全國之冠。《江西通志》記載,江西的書院除了府學、縣學等官方書院外,還有大量的社學等私人書院。這些書院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宋朝朱熹講學的“白鹿洞書院”了。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江西,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了數量龐大的舉子,這些舉子在濃厚的學風薰陶下,加上發達的書院體系培養,在明初成為了科舉中的翹楚。江西籍舉子的興旺,造就了朝中江西籍官員的興旺,也造就了江西在明朝初期的輝煌。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這種局面逐漸消失了,江西文人和江西都在走下坡路。

文人相輕,江西朝官不受待見

明朝中後期的江西人,受到了不公平的遭遇。在蘭陵笑笑生的筆下,江西官員的形象多半是奸佞腐敗的。甚至民間流傳的《萬曆野獲編》中,也記載了江西人官官相護的故事,這從側面反映出江西官員在明朝中後期已經相當不受待見。萬曆年間權勢熏天的張居正,就對江西人有相當大的偏見,當年臨川才子湯顯祖進京考試,揣摩張居正心思的禮部尚書就直接把湯顯祖的試卷扔進廢紙簍,以致他愴然離京。王世貞編寫的《嘉靖以來首輔傳嚴嵩傳》直接影響到了《明史·嚴嵩傳》的編寫,嚴嵩被列入《奸臣傳》中。除卻嚴嵩個人的問題,這裡面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導致了江西人受到排擠。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江西官員的結盟抱團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江西科舉之風興盛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江西當時人口眾多,耕地面積不夠,除了經商之外,科舉是當時最好的出路。這一點就造成了江西朝臣互相提攜,拉幫結派的現象,雖然這一點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外籍官員看來,未免有點過分。明朝的首輔多半時間是由江西人擔任,其中楊士奇擔任首輔長達二十一年,這一點也是江西官員受到詬病的原因。此外,嚴嵩父子的所作所為,極大地敗壞了江西人的形象,他二人倒臺之後,江西官員受到了牽連。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除了朝中江西官員不受待見,江西人在明朝中後期也不受待見。其中的原因是江西的手工業和製造業的發達,景德鎮的陶瓷和上饒鉛山的銅礦,造就了諸多富豪。手工業者和商人在當時是受到鄙視的,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人對江西人的看法,這一點也附帶影響了江西官員的形象。明朝中後期,江西官員逐漸沒落,這和當時江西經濟的衰落與江南的崛起有很大關係。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明朝中後期經濟文化中心東移

《三言二拍》描繪的明朝中後期,手工業高度發達,商品經濟已經初具規模,尤其是在江浙地區,養蠶繅絲織布的小作坊已經日益增多,江南地區逐漸擺脫單一的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陶庵夢憶》所描繪的杭州城,已經進入了城市化階段

,“數百十萬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擁於寺之前後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這段話描繪的是四月杭州進香的場景,可見當時杭州已經成為超級大都市。而同時代的江西,除了傳統的陶瓷礦產外,仍舊延續著傳統的小農經濟,發展嚴重滯後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江南地區手工業的發達,帶動了附近地區的商業往來,尤其是明朝中後期的徽商,扮演了重要的商業角色。傳統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在徽商中已經淡化,很大一部分的士子開始了棄文從商的道路。以《喻世明言》為代表的明代小說中,描繪了許多從商的士子,這些人一部分是由於家貧,一部分是由於科舉艱難,還有一部分是繼承父業。總而言之,商人這一階層開始在明朝中後期活躍了起來。士子加入商人階級,另一個重大的貢獻就是將儒家文化融入到了商業活動當中,樹立了商業道德,維護了商業秩序,促進了商業繁榮。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除此之外,沿海地區開始崛起,這一點與明朝中後期的海禁鬆弛有關。商業的興起極大地培養了商人的冒險意識,大量的手工業產品通過秘密出海進行交換。《晉江縣誌》記載,當時泉州晉江一帶的沿海居民,將內地的手工業產品運送到了琉球、呂宋以及東南亞諸島,賺錢了數十倍的利潤。《同安府志》記載,當時的同安居民通過“通番”這一手段,已經相當富裕。明朝中後期的漳州、同安、泉州、福州、廣州等地,已經相當富庶。江浙的松江流域開始得到開發,十里洋場的大上海即將登上歷史舞臺。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對比江南以及沿海地區,江西中後期一直停滯不前,被時代拋在了後面。丘陵地帶的江西地區,只能依靠農業發展,過分重視科舉的氛圍也限制了江西的商業發展,小農思想禁錮了當時的江西人,江西逐漸走向沒落,缺少經濟支持的江西,自然文人士子也就走向窮途末路。而經濟高度發展的江浙和閩粵徽州地區,開始重視教育,這些地區的科舉水平逐漸得到提升。隨著這些籍貫的官員數量日益增多,江西官員走向沒落,一直到現在,江西都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

從朝士半江西到江西無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為何如此之大?


結語

可謂是“成也科舉,敗也科舉”,江西在明朝初年的興盛,離不開對科舉的大力重視;明朝中後期的江西開始沒落,其根本原因除了江西的地理環境之外,還有過分強調科舉,使得江西人的視野僵化。江西人沒有抓住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的機會,繼續沉浸在小農經濟的喜悅中,導致地方發展停滯不前。

經濟的窘迫又使得科舉成為唯一的出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江西,最終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沒落至今。從明朝中後期直到今天,江西的元氣還沒有恢復,江西人的視野還沒有完全開放,歷史跨度如此之大的沒落過程,值得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