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力地赞扬了豫章之地,从他那些美如珠玑的文字中可以窥见当时的江西是多么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江湖之远的范希文,心怀天下之忧,岳阳楼上有着江西人的绝唱;挑灯看剑的辛弃疾,青山妩媚料他如是,大宋江山有着江西人的诗篇;伶仃过洋的文天祥,辛苦遭逢生死由他,一册青史有着江西人的丹心;临川四梦的汤显祖,姹紫嫣红断井颓垣,牡丹亭内是江西人的痴情。

朝士半江西,待漏五更寒”,历史上的江西是多么辉煌?现而今,滕王阁的灯火依旧流光溢彩,阁中帝子却已消失在荒烟蔓草之中。落霞孤鹜仍在,秋水长天之下,春风又绿了江南,只是今天的江西已然物是人非。今天的江西,只有一片落寞,临川之畔的才子,徒留下孤单的身影。江西,明朝之后再无明珠,其中缘由,从何说起?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江西籍官员的兴起

皇觉寺的小沙弥于乱世之中建立了明朝,江西人开始占据半壁江山。江西人在大明朝第一次的开科考试,便崭露头角。《明史·选举志一》记载,洪武三年,明朝首次科举,便由江西金溪人吴伯宗夺得状元,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明朝进士名录》记载,江西籍的进士多达三千一百四十八人,其中有十九人得中状元,位于全国之首。以吉安府为例,明人的《新知录摘抄》记载,“凡六十科,吉安进士七百八十八人,状元十一人,榜眼十一人,探花十人,会元八人,解元三十九人,登第者二十八人。” 建文二年开科,江西“一科三鼎甲”,三年之后,江西举子包揽了前七名。如此盛况,可谓全国罕见。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天开文运盛庐陵,累占鳌头已十人。”描写的就是当时的江西盛况,仅吉安一府,“官至内阁九人,一品六人,赠三人,尚书二十二人,赠四人,左右都御史六人,得谥二十五人。”“进士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科举之风昌盛使得江西籍朝士占据了大明的半壁江山,其中不乏位高权重者。大明首辅五十三人,江西籍九人,名臣解缙、胡广、杨士奇等皆位列其中,一百六十四位阁臣当中,江西籍阁臣二十二人,为全国之翘楚。江西自宋代以来就是人文渊薮,《吉安府志》记载,“至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三百年文章之盛,士子相继攀附,必以通经学古为高。”如此深厚的学风,和当时江西的经济发达有密切关系,这也是江西书院发达的重要原因。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安史之乱、五代之乱、金兵之乱,使得汉人衣冠南渡,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凭借着长江流域的河流、湖泊、运河网络,江西水利发达,水稻种植区面积极度扩大,江西一度成为了富庶地区,尤其是长江—鄱阳湖—赣江这一地区,经济文化极度发达。学风浓厚加上经济发达,江西的书院数量一度位于全国之冠。《江西通志》记载,江西的书院除了府学、县学等官方书院外,还有大量的社学等私人书院。这些书院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宋朝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了。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江西,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了数量庞大的举子,这些举子在浓厚的学风熏陶下,加上发达的书院体系培养,在明初成为了科举中的翘楚。江西籍举子的兴旺,造就了朝中江西籍官员的兴旺,也造就了江西在明朝初期的辉煌。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局面逐渐消失了,江西文人和江西都在走下坡路。

文人相轻,江西朝官不受待见

明朝中后期的江西人,受到了不公平的遭遇。在兰陵笑笑生的笔下,江西官员的形象多半是奸佞腐败的。甚至民间流传的《万历野获编》中,也记载了江西人官官相护的故事,这从侧面反映出江西官员在明朝中后期已经相当不受待见。万历年间权势熏天的张居正,就对江西人有相当大的偏见,当年临川才子汤显祖进京考试,揣摩张居正心思的礼部尚书就直接把汤显祖的试卷扔进废纸篓,以致他怆然离京。王世贞编写的《嘉靖以来首辅传严嵩传》直接影响到了《明史·严嵩传》的编写,严嵩被列入《奸臣传》中。除却严嵩个人的问题,这里面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导致了江西人受到排挤。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江西官员的结盟抱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江西科举之风兴盛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江西当时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不够,除了经商之外,科举是当时最好的出路。这一点就造成了江西朝臣互相提携,拉帮结派的现象,虽然这一点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外籍官员看来,未免有点过分。明朝的首辅多半时间是由江西人担任,其中杨士奇担任首辅长达二十一年,这一点也是江西官员受到诟病的原因。此外,严嵩父子的所作所为,极大地败坏了江西人的形象,他二人倒台之后,江西官员受到了牵连。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除了朝中江西官员不受待见,江西人在明朝中后期也不受待见。其中的原因是江西的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发达,景德镇的陶瓷和上饶铅山的铜矿,造就了诸多富豪。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当时是受到鄙视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人对江西人的看法,这一点也附带影响了江西官员的形象。明朝中后期,江西官员逐渐没落,这和当时江西经济的衰落与江南的崛起有很大关系。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明朝中后期经济文化中心东移

《三言二拍》描绘的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高度发达,商品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在江浙地区,养蚕缫丝织布的小作坊已经日益增多,江南地区逐渐摆脱单一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陶庵梦忆》所描绘的杭州城,已经进入了城市化阶段

,“数百十万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这段话描绘的是四月杭州进香的场景,可见当时杭州已经成为超级大都市。而同时代的江西,除了传统的陶瓷矿产外,仍旧延续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达,带动了附近地区的商业往来,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的徽商,扮演了重要的商业角色。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在徽商中已经淡化,很大一部分的士子开始了弃文从商的道路。以《喻世明言》为代表的明代小说中,描绘了许多从商的士子,这些人一部分是由于家贫,一部分是由于科举艰难,还有一部分是继承父业。总而言之,商人这一阶层开始在明朝中后期活跃了起来。士子加入商人阶级,另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将儒家文化融入到了商业活动当中,树立了商业道德,维护了商业秩序,促进了商业繁荣。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除此之外,沿海地区开始崛起,这一点与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松弛有关。商业的兴起极大地培养了商人的冒险意识,大量的手工业产品通过秘密出海进行交换。《晋江县志》记载,当时泉州晋江一带的沿海居民,将内地的手工业产品运送到了琉球、吕宋以及东南亚诸岛,赚钱了数十倍的利润。《同安府志》记载,当时的同安居民通过“通番”这一手段,已经相当富裕。明朝中后期的漳州、同安、泉州、福州、广州等地,已经相当富庶。江浙的松江流域开始得到开发,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对比江南以及沿海地区,江西中后期一直停滞不前,被时代抛在了后面。丘陵地带的江西地区,只能依靠农业发展,过分重视科举的氛围也限制了江西的商业发展,小农思想禁锢了当时的江西人,江西逐渐走向没落,缺少经济支持的江西,自然文人士子也就走向穷途末路。而经济高度发展的江浙和闽粤徽州地区,开始重视教育,这些地区的科举水平逐渐得到提升。随着这些籍贯的官员数量日益增多,江西官员走向没落,一直到现在,江西都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从朝士半江西到江西无高官,明朝江西文人的跨度为何如此之大?


结语

可谓是“成也科举,败也科举”,江西在明朝初年的兴盛,离不开对科举的大力重视;明朝中后期的江西开始没落,其根本原因除了江西的地理环境之外,还有过分强调科举,使得江西人的视野僵化。江西人没有抓住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机会,继续沉浸在小农经济的喜悦中,导致地方发展停滞不前。

经济的窘迫又使得科举成为唯一的出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江西,最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没落至今。从明朝中后期直到今天,江西的元气还没有恢复,江西人的视野还没有完全开放,历史跨度如此之大的没落过程,值得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