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任正非去管理国企,他的能力如何?

旭曰东升150412670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假设他去管理国企,国企会成为什么样子,他是否是一个合格的领导,未来会做到哪个级别?这些都不好下结论。不过,从他现在的经历看,他一样能管理国企,并把企业做强做大。但在个人层面上,上升空间不大。

基于几个原因:

1、有名的“暴脾气”;

2、充满激情,对企业的有长远甚至10年规划,不会偏离目标和价值;

3、不惜与和记电讯、IBM、3COM、西门子等合作;

4、人才核心战略。为了激励员工,让员工对公司有一定的掌控权,给员工持有的股份接近了公司股份的99%,而他自己只持有公司股份的1.4%。

任正非所处的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他身上具备的正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优势和特点。对企业管理严格和发展独具眼光,对员工偏爱有加。大学毕业后,入伍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兵。1983年从部队以团副的身份转业。身有具备知识分子和军人的双重性格特点。其间到深圳南油集团下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后因货款问题被“炒鱿鱼”。


任正非创业华为简要的一生。

  • 1987年9月,已43岁的任正非凑2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做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商。经过几次经历,任正非决心自己干。1991年9月,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最初公司员工仅50余人。1992年,华为的交换机批量进入市场,当年产值即达到1.2亿元,利润则过千万,而当时华为的员工,还只有100人而已。

  • 1992年,任正非第一次到美国学习,为企业定方向。1994年,华为推出了C&C08机,1995年华为营业额达15亿。
  • 1996年,李嘉诚长江实业旗下的和记电讯与华为合作。同年,中俄达成了全面的战略伙伴,华为乘势进军俄罗斯。从此真正国际化之路。1996年华为在香港完成了第一单海外业务,1999年迎来了国际市场上真正的零突破——在也门和老挝正式中标。
  • 1997年,华为销售收入41亿人民币,位列中国百强前十名,员工人数超过5600人。同年年底任正非再去美国,向最好的企业取经,一口气考察了休斯顿电子、朗讯、惠普、IBM。其中IBM的管理体系让任正非甚是惦记,当时就下定决心:无论多少钱,也要让华为学会这套东西。后50多为IBM顾问进驻华为,300多名骨干被抽调出来配合变革。
  • 2003年,与当时思科在美国的死对头3COM结盟,成立了华为三康合资公司;又与西门子达成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国际化再次加速。2010年,华为超过电信巨头西门子,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

任正非的三次重大战略决策失误。

  • 过早放弃了CDMA。华为因为资金限制,最终选择了押宝GSM(移动2G路线),放弃了CDMA。最终结果是GSM无法突破安立信等公司的围堵,只在部分边缘省份拿到了一些订单,国内收入寥寥无几。

  • .错失“小灵通”几百亿的市场。任正非对“小灵通”PHS技术一直很鄙视,亲自否决了“小灵通”项目。以当时华为的通信影响力和技术实力,如果肯做“小灵通”的话,也许就没有UT什么事了。任正非的这一重大失误,直接把“小灵通”几百亿的市场拱手让人了。

  • 拒绝做手机。极少有人知道,任正非曾经是最强烈反对华为做手机的人,这个决策失误,导致华为2012年以前在手机行业中一直默默无闻。

以上一些决策失误,让华为陷入困境,进入“严冬”。任正非意识到了“一言堂”对企业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所带来的重大风险。2004年成立由任正非和孙亚芳、费敏、洪天峰、徐直军、纪平、徐文伟、胡厚崑、郭平组成经营管理团队。实行集体领导、集体决策。自此之后的华为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决策上的错误,这才有了华为5G技术拿下了全球近半订单、华为手机风靡全球的今日壮举。


正如任正非所说: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华为的很多企业观点和观念都值得我们学习。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这也是每个公司的生存法则。企业壮大要有狼的特性。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危机意识与自我批评……

因此,我认为任正非去管理国企,能力也一定很强,也会把国企业做大做强。但至于性格嘛,没有个性的领导不叫领导。有时候人生就是一种运气,就看你是否遇见你的“伯乐”。


你说呢?欢迎点评和关注。


阿哥说科技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人们看到的是,大量体制内的人往体制外跑,从而开启了中国千万民营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不断成长壮大,并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崛起的壮观景象;在这过程中,很少听到体制外人们向体制内逆向流转,即使有,成功的案例极少,几乎没有。

在大型国企任职长达三十多年,并由业务需要,有机会与各类民营企业老板们打过交道,对此种假如的逆向流转,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即失败率很高;假如让华为任老爷子去接手管一家体制内的大型国企,纵然老爷子有百般武功,千钧本领,也很难逃脱失败的大概率。为什么?可以讲很多理由,但实质性只有一条,即是由体制内设定的"体制"所决定的。

比如,任总的华为高层管理人员,完全可以由华为董事会自己决定,但国企体制决定了,公司高管,包括党委书记,总经理,纪委书记乃至所有高级副职,都由省级国资委选拔任命,如果是央企,必须由国务院国资委任命决定,仅这条,任老爷子就受不了。

又如,任总或华为有自己的分配制度,可以自行对公司高管决定薪酬水平,目前华为高管,年薪(不含股权分配)在几百万或近千万很稀疏平常,但体制内的国企高管有具体规定,最高薪酬必须在百万以内,这一薪酬水平远远低于华为在职的中级干部,对任老爷子来说,这一薪酬不具有激励效应;显然,体制内的这条规定,任总更受不了。

又比如,华为的公司股权结构为“员工所有制",即股权覆盖到了近60%的资深员工,这一股权结构,意在让华为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不仅仅是为公司发展,首先是为了自已能够多劳多得,且还能够得到公司的利润;当下,国内一些国企也在试行“员工持股"改革,但大型,特大型国企,依然要求国有股份比例不低于50%,最低也不能再低于30%;显然,国企这一"大手笔“改革依然达不到任总的胃口;国人应该理解,国企改革若将90%以上股权让给员工,那么国企的性质会随之改变,这在当下的中国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乃至省属大型国企,难以也不可能做到。

再比如,体制内重大决策程序、机制与体制外民企完全两样;如华为这样的不上市民营企业,公司最高决策就在公司内部,公司可以完全掌控重大决策的资金,项目,成效乃至承担决策风险;但体制内的重大决策,如对外投资,重大技术研发,跨境投资或收购等等,必须由上一级国资委讨论决定,一般一项投资数亿百亿的决策项目,要经历无数次会议讨论,审议,可行性研究乃至由审计审核,其效率也许高于西方国家,但远低于国内的民企;可以说,两种体制的决策差别不仅仅是决策程序繁复,效率差异,更关键是,政府所属国资委远离市场竞争战场,感觉不到市场瞬息万变,更听不到市场前沿阵地上的"炮声",重大决策如果由企业的上级来决定,不仅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市场节秦,甚至作出的决策很可能与市场趋势南辕北辙。显然,假如此刻在国企任职的任老爷子会急得跳脚,会骂爹骂娘,但这一切已无济于事。

综述,让体制外的优秀管理人才流向体制内,这有没有这种可能?有,不过流向更多应该是国家政协,人大或非核心的政府机构,而要让体制外成功企业家流向中国大型国企,这很难,也不应该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必然取向;但是,不能完全排除有这样的个案,并也取得了成效,这个个案会是中国其它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不会是华为任老爷子;为什么?原因太多,但其中一条,任老爷子的"狼"性文化就很不适合。


沈启群337


让任正非去管国企的话,他的能力真的是没的说,杠杠滴,如果充分授权的话,保准能够管的井井有条。

话又说回来了,咱们先不论他自己愿不愿意去做,仅凭从任正非为人处世与工作的一惯作风来看,其与“国企体制”确是格格不入,“尿不到一个壶里”,你这也确是在赶鸭子上架呀。


约克老师


任正非就是在国企混不下去了才做出了华为,

国企与民企是不同的运作模式,国企做决定需要层层审批,即便是最高负责人也不能随意擅自作主,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而民企不同,民企是老板自己做决定,不需要经过谁批准,当然老板也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自负盈亏,

企业在市场中生存需要创新和探索未知,这天然上就要求企业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独到的判断,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在创业早期都是不被常人理解的,如果谁都知道能够赚钱,那就不叫创新了,比如马云,强东早期融资很困难,就是因为不被看好,

对于任正非来说,创办华为的时候肯定标新立异,因为那个时候任正非没啥资金,如果任正非在国企,他的决定是无法实施的,因为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意,这样就通不过,因此即便任正非到国企,作用也不同,


万事皆空70


任正非如果去治理国家会和华为一样的成功!任正非的宽容大度,低调慎密,不屈不挠,这正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不要动不动就硬怼,上善若水,嘴硬没用,最后要用实力说话。手里无牌,说啥都没用。就是行了也不用张杨。谦受益,满招损。要始终像水一样,不知不觉到达要到的地方。


徐伟字沐之


私企老板和国企领导最主要的一个是公心一个是私心。这跟能力是两个概念。任如果去国企当领导如果还是私心那么他会想办法让这个国企破产倒闭,他在低价收购。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是他的基本原则。有公心者一般都会做吃亏的事,私心者就不会去做。这是本质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国企可用任正非但不能重用。


协作精神


任总只适合私企管理,任总不适合国企管理的。私企与国企的生产目的性是不一样的,私企追求利润第一,没利润,任总的公司就要垮,所以任总拼命要求企业员工为他企业创造利润。国企不同,生产目的性以国家需求为主,社会需求为主,国企与国企之间有协作互助精神,为了一个国家需求,可以由几个企业共同承担各自的任务,协作互助共同完成,企业管理者,相互之间都为了共同目标(国家需求的产品)而努力。勿是象私企,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些国家需求的产品,是无利润可图的。如原子弹。


玲玲80468293


这事我觉的,人是有能力的,但为什么说外行管理不了内行呢。其原因就是人有个人特长,一个常胜将军,打仗最棒,但如果让他去设技一门大炮。可能就不是常胜了。才子是总称。但要用在适合岗位。如换位,他的光,热发挥就受限制了。


老侯


一点用都没有!你让老虎到水里试试,让大白沙上山看看,再让雄狮到树上捕鸟!没用!国企是被权贵掌控的!任谁都没有什么用!


笑楼风云


任正非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是占着山头的老虎,如果再有训虎的人,他只能在动物园里唯唯诺诺,绝对不能称霸山林,任正非如果管理国企必然一事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