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文学大家是怎么写疫情与人性的

年前笔者曾在《高度》周刊文化专栏发表过一篇小文,题目是《美国文学的罗斯角度》,重点谈的是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最后一部小说《报应》(Nemesis,亦有译成《复仇者》或《复仇女神》)。


看看文学大家是怎么写疫情与人性的

Philip Roth


当时正逢罗斯病逝,本人特意到本地图书馆找来Nemesis原著。当时对头几页描写的情景还感到纳闷,写两个人来到一个运动场,如何恶作剧地吐唾沫。原来当时正病毒流行,这个操场的体育老师兼管理员坎托尔(Bucky Cantor)是犹太人,周围也是犹太社区,那两位确诊阳性的患者是反犹人士,要与他们心目中的“敌人”同归于尽。结果这种人为的空气污染,真的就造成了逗留操场上的犹太学生的死亡,坎托尔虽然免于一死,却落下终生残疾。


看看文学大家是怎么写疫情与人性的


倘若罗斯的笔墨仅限于此,也说得过去了。然而他没有浅尝辄止,通过疫情直戳人性,揭示出常人难窥的心扉深处。Nemesis这部小说的背景是1944年流行于新泽西州(New Jersey)的一场传染病,当时欧洲的诺曼底战役已打响,而在美国本土却进行着另一场“战争”,即抗病之战。


最后一章是七十年代的回顾,本来精力旺盛的坎托尔,沦为乘坐轮椅的自闭者,内心折磨终其一生,拒绝了女友玛丝雅(Steinberg Marcia)的求婚,不想把自己的痛苦让所爱的人分担。30年来他一直为学生病亡内疚,担心自己成为病原,主动要求体检。于此,主人公身体的残疾与心灵追求完美造成强烈反差,震撼人心。


看看文学大家是怎么写疫情与人性的

Albert Camus


对于《报应》的创作,罗斯不否认受到加缪(Albert Camus)《鼠疫》(La Peste)的影响,动笔前特意重读了这部作品。作为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称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只为建立真实的生活。确定“鼠疫”的过程:以看门儿老头儿的死和宣布全城戒严构成事件的两个转折点,前者标志着灾难开始;后者标志着“鼠疫”正式出现。对每个人来说,正因为鼠疫存在于一种体验之中,鼠疫是暧昧的。多样的体验又构成鼠疫的歧义性,鼠疫成为每个人生活本身一部分的隐喻。这不是一个人的殊死抗争,而是一群人的休戚与共。鼠疫是所有人的困境,正是共同的困境,才让奥兰城的市民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鼠疫作为生命的否定,构成了生命自身的界限。一种事关生命的忧虑,由外界转向人的自身:生存的虚无不再是一种外在的终点,而是一种从内心体验到的持续不变的生存方式。


看看文学大家是怎么写疫情与人性的


加缪说:“同《局外人》相比,《鼠疫》无可辩驳地代表了从独自反抗到对团体抗争的转变。如果有从《陌生人》到《鼠疫》是一种进化的话,这种进化史朝着团结和参与的方向。”威胁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因为这些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有朝一日,瘟神会再次发动它的鼠群,选择某座城市作为葬身之地。鼠疫在一定意义上不单单是疾病,奥兰小城发生的事情是世界微缩景观,加缪试图在这场灾难中划出“反抗”的伦理实践价值。当一个使人茫然失措的时期结束,另一个更艰难的时期开始了。


看看文学大家是怎么写疫情与人性的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德国最后的思想大师”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这样说是有特定时空背景的,我并不认同可以用在当下。最近很是出了不少“抗疫诗歌”,许多地方也在举办“抗疫征文”。不可否认这种动机是可贵的,但文学创作有自己的规律。不能奢望现世的华文作者们都达到加缪《鼠疫》和罗斯《报应》那样的高度,但也最好不要陷在应制文学的泥淖,成为某种单调声音的传声筒,功利主义地玩弄文字技巧,将庶民的苦难急就章地修饰为赞歌。要沉潜下来,通过不朽的情节与细节直击人性。一如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诗艺》中所言:“要把岁月的侮辱改造成一曲音乐,一声细语和一个象征。”然而这次新冠状病毒之后,能否有深刻内涵的作品,而不是一窝蜂涌出的口号式文宣,暂且先打个问号。当然我们充分理喻语境的天然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讲述现实就已是一种奢侈,更遑论对垒政治和传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