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為什麼能夠稱覇中原?

  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莊王在娜(河南鄭州北)大敗晉軍,威服中原,稱霸諸侯。

  春秋時,楚國勢力迅速發展。周桓王十三年(前707),楚國君熊通伐隨國(湖北隨縣),讓隨國君替楚向周天子求封號。被周拒絕。熊通說:楚國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因死得早,周成王封我們祖先時才封了個子爵,令居楚地。現在楚國強大,南方蠻夷歸服,然而周王卻不加封號。既然如此,我就自加封號吧!於是自稱楚武王。這年夏,楚武王在楚地沈鹿會盟諸侯,申、江、庸、巴、濮、鄧、絞、羅、隕、貳、軫諸國都應召赴會。只有黃、隨兩國未到。楚遣使責黃,三次出兵伐隨。這時,楚武王佔有了江漢以南百濮地區大片土地,又滅權國(湖北荊門東南),形成楚國獨霸南方江、漢地區。楚武王病死後,楚文王繼位。文王把國都從丹陽遷到郢(湖北江陵縣北),又滅了申(河南南陽北)、息(河南息縣),設申、息兩縣。申、息地理位置重要,成了後來楚國北上爭霸中原的基地。前677年楚文王死,長子熊知立,前672年其弟熊愕殺熊難自立,是為成王。楚成王在位46年,曾以齊桓公、晉文公為對手爭霸中原。繼位的楚穆王又滅江(河南正陽縣西南)、六(安徽廬江縣西)、蓼(河南固始縣北)、宗(安徽廬江縣西)等國,勢力進一歩發展。及到楚莊王,終於稱霸中原。

楚莊王為什麼能夠稱覇中原?

  楚莊王(?一前591),名侶,楚穆王子,前614年穆王死,莊王繼位,在位23年。莊王當國君後,日夜作樂,三年不理國政。而且下令:敢來進諫,處死,不赦。大臣們十分著急,伍舉冒死入諫莊王,莊王正在作樂。他小心地說:為給大王助興,特來進一謎語,請大王猜一猜。接著說:高山上一隻鳥,三年不飛又不鳴,是何鳥呢?莊王回答說: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過了幾個月,莊王依舊不理朝政。大夫蘇從又去進諫,一見面自王就問:沒聽到禁止進諫的命令嗎?蘇從回答說:臣不怕死,只要大王清醒過來,治理國家,使楚國強大,我死也甘心。從此,莊王勵精圖治,專心治國,誅滅了幾百個作惡多端的壞人,提拔了幾百名有才德的人,任伍舉、蘇從輔佐政事,楚國人都很高興。前611年,楚遇大災荒,周邊一些國家、部落乘機進攻。戎族攻楚國西南的阜山(湖北房縣西南),又攻其東南曾枝(湖北枝江)。庸國(湖北竹山縣西南)也率群蠻攻楚。麋國也聯合百濮準備攻楚。形勢嚴重,申、息兩縣的城門都不敢打開,大臣們議論遷都,大夫勞賈反對遷都,主張起兵攻擊主要的敵人庸國。莊王聽取了他的意見,這年秋起兵伐庸。麋和百濮見楚國還有力量趕快退回。楚軍派大夫戢黎帶一部分軍隊攻庸,進至方城(湖北竹山縣東),庸軍夜間偷襲獲勝。戢黎失敗之後與部將商量,決定用驕兵之計戰勝庸國。其後,七戰七敗,庸人認為楚軍不堪一擊,不再設防。這期間,楚國聯絡秦國與巴國出兵助戰。楚莊王急率大軍與前線部隊會合,從今湖北均縣兵分兩路,夾攻庸國。秦、巴兩國軍隊也進行合擊。庸國由於毫無準備,讓楚軍攻進國都上庸,從此亡國,周圍蠻族也歸服了楚國。

  滅庸後,楚國地盤擴大到湖北西北部,與秦接壊,又向北發展。這樣,陳、宋兩國首當其衝。前608年,莊王帶兵攻陳、宋。晉趙盾率兵相救,並問鄭親楚之罪。楚派為賈率楚軍救鄭,兩軍在北林(河南鄭州西南)交戰,楚軍勝,晉大夫解揚被活捉,晉退兵。前607年夏天,晉聯合宋、衛、陳三國攻鄭,楚國把軍隊開到鄭國國都等待,趙盾率四國軍退回。這兩次楚國都佔了上風,莊王膽子越來越大。前606年,他率軍到今河南伊河、洛河流域去進攻陸渾之戎,軍隊開進周王室國土。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問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是天子權力的象徵,王孫滿覺察到楚莊王有覬覦周天子權力取周而代之的意思,便回答他,周天子的權力在德不在鼎,沒有德遷鼎也無濟於事,況且天命在周,因此鼎之輕重,不能過問。楚莊王本是試探,聽了王孫滿的話,就帶兵回國去了。楚莊王回國後,平定r內部叛亂,令孫叔敖為令尹,整頓了內政、軍事,又北上爭霸。前598年,楚莊王以陳國大夫夏徵舒殺死國君為藉口岀兵攻陳,車裂夏徵舒,陳國從此完全歸服楚國。陳國西邊的鄭國,南臨楚,北靠晉,西面是周王室,為晉楚必爭之地。前608年到前596年的11年中,楚七次攻鄭,晉五次伐鄭,鄭國疲於應付。為生存下去,鄭國統治者就順風倒,誰來了就歸順誰。但是,楚國不許鄭國如此,這就導致了晉楚兩國的又一次大戰。

  前597年,鄭從晉,楚軍包圍鄭都新鄭。鄭襄公一面派人向晉求救,一面加強防守。楚軍一連攻了三個多月,終於攻破。鄭襄公肉袒牽羊謝罪,送弟子良到楚做人質,楚鄭講和。晉國荀林父率三軍救鄭,當晉軍走到黃河邊,方知楚、鄭已經講和。荀林父認為應回師,不與楚軍正面衝突,上軍主將士會等將領贊同。中軍副帥先谷卻堅決不同意,並說不與楚戰,晉會失去霸主地位,還不如死去。晉軍將領還未商量出最後結果,先谷就擅自帶領下屬軍隊過了黃河。先谷還得到趙括、趙同的支持。先谷是文公時的功臣先軫之子。趙括、趙同則是功臣趙衰之子,其母是文公之女。這幾位不聽指揮。晉軍執法司馬韓厥對荀林父說:先谷的軍隊如果失敗,您是元帥罪責就大了,不如全軍渡河,失敗了,大家分擔責任。於是荀林、率全軍渡河。


楚莊王為什麼能夠稱覇中原?

  楚莊王攻克鄭都新鄭後,原想率軍飲馬黃河爾後回師,後知晉軍已渡過黃河,便打算班師還楚,令尹孫叔敖掉轉車頭準備回楚。伍參想與晉軍決戰,孫叔敖說:往年攻陳,今年攻鄭,事情夠多了。如打不勝晉國,伍參的肉夠吃嗎?伍參回答說:如果打勝,是孫叔敖無謀。如果打不勝,伍參的肉將在晉軍那裡,楚軍怎麼吃得上呢?伍參觀莊王說:荀林父新任元帥,副帥先谷不聽指揮。部下無所適從,這樣的軍隊必然失敗。莊公猶豫不定,讓孫叔敖把戰車掉過頭,軍隊駐紮於管(河南鄭州市)等待。晉軍駐紮在敖、鎬兩山之間(河南滎陽縣北)。這時楚莊王派使臣到晉營議和,荀林父派士會接待。談判中雙方都表示派軍隊來是針對鄭國,不是針對對方,都表現了議和的誠意。

  楚使走後,先谷派趙括迫上楚使說:剛才我們的使者說錯了話,我們的國君讓我們來就是要把大國的足跡遷出鄭國,要求我們不要避開敵人,我們群臣怎敢不執行國君的命令呢?這就是表示要與楚軍決戰。楚莊王沒有聽趙括的話,又派使臣議和,已約定了講和的日期。其後,楚派單車向晉軍挑戰,被晉軍逐回。晉將魏籟要求當晉公族大夫未達到目的,心懷不滿,有意讓晉軍吃敗仗,請求向楚軍挑戰未準,又請求去議和得到允許,去後竟違抗軍令向楚軍挑戰,被逐回。

  其後趙旃與魏錨二人又一次違背去楚營議和的軍令,報I」挑戰。楚莊王令親兵的30輛戰車分左右嚴陣以待,又率親兵追出,趙旃狼狽而逃,所乘戰車和身上的盔甲也被楚軍搶去。荀林父擔心趙、魏去向楚軍挑戰受損失,就派一部分兵車去接應。楚將潘黨見晉戰車走動揚起的塵土,急向主將孫叔敖報告晉軍逼近,楚軍怕莊王追趙旃被晉軍圍攻,紛紛出陣。孫叔敖率兵急馳猛進,突然向晉軍發動攻擊。荀林父不知所措,慌忙下令:先渡過黃河者有賞。這道命令一下,中軍和下軍奔向河邊,爭奪渡船逃命,先上船的就用大刀砍斷後爬船者的手指,晉軍大敗,潰不成軍。只有士會、郤克率領的上軍先設了埋伏,阻止了楚軍進攻,未受損失。趙嬰齊所屬人馬因事先準備好渡船,搶先渡過了黃河,其他部隊損失慘重。晉在這次戰爭中以失敗而告終。

  晉軍失敗,荀林父作為元帥自然應負主要責任,他主動請死。晉景公吸取了城濮之戰後楚殺子玉晉文公認為這是為晉除了後患的教訓,沒有殺他,還恢復了他的職務。先谷在這次戰爭中不聽指揮分裂晉軍責任重大,戰後的第二年即前596年,又勾結北方赤狄攻擊晉國,晉景公誅殺了他,並滅其全族。楚國在郷戰中打敗晉國,終於達到了威服中原,稱霸諸侯的目的。

楚莊王能夠稱覇中原的四大原因:

  1.楚國的先天優勢

  楚國從西周算起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楚國被王翦滅國。楚國建國八百年,不同於其他諸侯國。其他諸侯國都是由周天子分封而來,他們本身就是姬姓諸侯或者周王室的功臣。楚國在周朝一直被稱為荊蠻,甚至在許多史書上稱楚為荊國。楚國的建國是當年楚國祖先熊繹一路披荊斬棘才從周天子討來的爵位。楚國一開始只是一個子爵,屬於最低的爵位。跟他同等爵位的是邾國,如果沒有什麼印象給大家提個醒。這個國家就是當初在宋襄公下面當小弟的國家,屬於魯國的附庸國。當初三家分晉時候,三位諸侯也只是子爵,可見楚國的地位。

楚莊王為什麼能夠稱覇中原?


  雖然起點低,但是楚國向來尚武。經過一百年的發展,楚國已經成為中原一大威脅,所以周天子才大封江漢流域諸侯。而周昭王也因為征伐楚國才失去了“成周八師”。尚武的楚國,在進入春秋時期已經是南方的一個龐然大物。在向周天子討要爵位不得後,自己稱為王。這就是楚武王,楚國稱王而沒有被攻伐可見楚國之威。而前幾代楚王的主要目標也是吞併江漢流域的姬姓國,所以楚國一直有東周貪食蛇的美譽。

  到了楚成王時代,楚國開始爭霸中原,但是城濮之戰被晉國擊敗。楚國進軍中原的努力失敗。之後,楚國的國策依然是繼續吞併小國。到了楚莊王父親楚穆王的時候,楚國開始了向南發展的策略。到了楚莊王時期,在幾代楚王的不停努力下楚國軍力稱雄中南。雖然還有國內勢力的掣肘,只要統合內部力量楚國將無比強大。

  2.外部環境已變

  楚國沒有稱霸中原,不是國勢不強,而是生不逢時。之前西周時期,由於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地位楚國沒有進取中原的空間。而之後,齊桓公晉文公相繼稱霸。在晉文公之後,晉成公又任用春秋大軍事家,一代名將先軫打破秦國,保持晉國的霸主地位。可以說,之前的楚國不能稱霸真的只是對手太強。而這次卻不同,晉國陷入外姓卿士的內鬥中,趙氏孤兒案就是個例證。

  3.楚莊王的能力

  楚莊王的能力,這才是楚莊王能夠稱霸的原因。只是端正態度,並不能稱霸。而空有國力也做不到擊敗強大的晉國。國力再強,也會像他的後世子孫楚懷王一樣成為笑柄。

  而楚莊王就是一個擁有楚國強盛國力,擁有中原霸主衰弱而自身能力又強的契機。說到楚莊王能力強,有什麼證據呢?肯定有,我們一一道來。

  首先就是穩定內政。楚莊王繼位之後,貴族內部鬥爭相當尖銳。之後楚莊王通過平定公子儀和公子燮的叛亂以及親自討伐若敖氏來穩定國內政局。若敖氏在楚國一直有戰神的稱號,這對楚國是一個削弱,但是“揚外必先安內”雖然被蔣先生玩壞了,這句話還是相當正確的。穩定了國內的楚莊王開始發展經濟,畢竟打仗就是在打經濟。沒有好的國力作為支撐,想稱霸中原是不可能的。這時候楚國大政治家令尹孫叔敖上位,孫叔敖是楚國傑出的政治人物。在孫叔敖的輔佐下,興修水利、輕徭薄賦,連楚國的敵人晉國都歎為觀止。當時在晉國大臣士會就曾說,楚國政通人和,不能與其交戰。

  光會用人,只是君王的一大本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本事就是有胸懷。有一個故事就足夠說明了楚莊王的胸懷。在一次宴會中,一陣風吹過蠟燭熄滅。此時有一位將軍就摸了在跳舞的嬪妃,嬪妃靈機一動抓下了那個將軍的纓帶。如果換做一般君主,看到有人對自己的嬪妃有想法早就暴跳如雷了。而楚莊王沒有,要求所有人摘下纓帶後點燃蠟燭繼續喝酒。之後這位將軍為楚莊王出生入死,才知道這個就是當年摸了嬪妃的人。有胸懷,是一個君主最該有的氣魄。我們看春秋五霸,包括宋襄公也是高風亮節。

  4.楚莊王正確的外交策略

  會用人,殺伐果決平定內亂而後又有楚國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楚國稱霸,還差最後一點就是外交。外交在春秋戰國最為重要。強如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也要遵從這個規律。而楚國的外交也相當得到,利用中原各個諸侯國常年的積怨。第一個就是與秦國結盟。當年的秦國和晉國可是有秦晉之好的典故,可是自從先軫發動的崤之戰後,秦晉連表面的和諧也已經撕破。秦晉常年的戰爭,雖然秦國未能壓倒晉國,但怨恨已深。而楚莊王利用這個策略,聯合秦國使得晉國不敢全力南下。第二個就是聯合齊國。由於齊國被晉國擊敗,所以齊國為了報仇也長期聯合楚國。正是有了東西兩個大國牽制晉國,所以在邲之戰之後楚國之所以依然能夠維持霸主地位直到楚莊王去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大國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