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先賢名著故事,堅定民族信仰——鄭振鐸《民族文話》

我對鄭振鐸先生頗有些私人閱讀情感的。

韓敬群先生在《編輯的光輝寶藏》裡曾經說:

散文最能體現“修辭立其誠”的藝術,或者,套用作家劉慶邦的話,散文是一種“誠實寫作”的代表文體。在散文中,作者本人的利鈍、靈愚、通滯、清濁,比較容易就鋪陳在讀者面前,騰挪閃躲的空間很小。

而我第一次為這種“不能藏拙”的藝術所折服,就是欣賞鄭先生的一篇散文,其名為《燕子》。只要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幾乎都讀過這篇散文,是小學某個學習的語文課本的第一篇文章。就個人而言,雖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也寫得極美,讀起來就像置身於詩畫中的自然,但是我更喜歡鄭先生的散文,怎麼說呢,這種靈動發乎內心,不知怎麼,就被拽到春天裡,一起欣賞起小燕子的美來,如果說朱先生的散文是讓你入畫,那鄭先生的散文就是讓你進入真正的自然。

散文能寫到讓人這麼多年念念不忘的,對我來說,只有鄭先生,因此,閱讀鄭先生的其他文章或許有了太高的期許,以至於《民族文話》令我有些小失望。


讀先賢名著故事,堅定民族信仰——鄭振鐸《民族文話》


蒙木老師在《一個民族要記住的故事》中已經做了說明:為了尊重作者原意和歷史原貌,本書對原作中不符合今天規範的用詞和概念均予以保留,不做任何修飾,請讀者明鑑。不規範用詞和概念尚且不影響閱讀,真正原因所在大概是今天的時代背景已與鄭先生寫作的時代完全不同,這相當於《霍元甲》曾經萬人空巷,而如今,我們會更愛看《戰狼2》《紅海行動》。

但我們不能否認歷史,現在的社會環境也是從中華民族的歷史過來的。更不能否認鄭先生這些文章的歷史價值,我並不認為閱讀它們已經不合時宜,只是今天的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歷史故事新編,來看歷史故事,這是我們讀這本書應該要具備的心理準備。


讀先賢名著故事,堅定民族信仰——鄭振鐸《民族文話》


這位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真的為我們這個民族操碎心,舊事不忘新事之師,在抗日戰爭期間寫就的《民族文話》與《桂公塘》,他就是要我們不要忘記一個民族奮鬥的故事。

最愛的一篇是《自序》,雖然自序沒有故事性,千字小品文,但是恰恰無起承轉合的故事性,更能展示先生的文學魅力。

我中華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卻始終維持著最年青的面貌。我們民族不僅並沒有衰老,而是還是在最年青的在積極發展這的。——這一個民族是永遠不會衰老的!

……

誠然,我們民族曾經經過了不少的“驚風駭浪”,曾經經過了幾個黑暗的時期,然而每一次風平浪靜之後,每一個黑暗時期之後,一個更光明的時代便很快的跟著來了。不僅不曾打擊著我們的生活力,而且只有更堅定了我們的信仰!我們民族必要而且必能繼續的生存下去、發展下去!

或許,曾經讀這些文字不會有比這個春天更深切的感觸,鄭先生字字句句敲在了我們這個民族每個人的心上。

我們將在這往昔的偉大的故事,不朽的名著裡,學習得:該怎樣為我們民族而奮鬥。氣節、人格、信仰乃是三個同意義的名辭,堅定、忠貞、犧牲乃是每個人所應有的精神,每一個人,都應為“大我”而犧牲“小我”。成功不必“自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人有此信念,民族乃得永生。

在當今這個時代,為“大我”犧牲“小我”這樣的話似乎是有些道德綁架,但是一旦發生極端情況,我們很多人,也的確踏著先賢的腳步在這麼做。只有在這個時候,才真切地感受到“有國才有家”“有大家才有小家”,必要的犧牲未必就要戴大帽子言必稱愛國云云,可能更多時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本能。


讀先賢名著故事,堅定民族信仰——鄭振鐸《民族文話》

至於故事裡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因為自古我們都認為中原為中華民族正宗,以至於談到秦的時候,一會兒說秦在西陲,為周的屏藩,同胞之感,躍然紙上,然秦穆公時開始入主中原,鄭老先生用了“侵略”這個詞彙,這就有點混亂了。其實,不止他混亂,我們也很混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都聽過,曾經我們是要學習文先生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可是現在看來,這也不過是朝代的更迭罷了,他能不能被視為民族英雄都開始有了不同的說法……

anyway,我們還是去偽存真,辨別良莠,與時俱進地讀鄭先生的這本書吧,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到底還是值得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