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俄國擴張史

沙俄在歐洲地區的擴張  

沙皇俄國於16世紀中葉征服了喀山汗國(1552年)和阿斯特拉罕國(1556年),控制了伏爾加河流域,打通了南下黑海的道路。 17世紀中葉,它又通過武裝侵略和其他手段,兼併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地域。17世紀末與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為進一步爭奪歐洲,急於打開通向西歐的波羅的海出海口。當時通向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為瑞典所控制。為爭奪出海口,沙俄與瑞典進行了21年的北方戰爭(1700~1721年),打敗了擁有強大海軍的瑞典,搶佔了芬蘭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1703年),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女皇葉卡德琳娜二世勾結普魯士、奧地利武裝干涉波蘭內政,三次(1772年、1793年、1795年)帶頭瓜分了波蘭,奪取了波蘭的大部分領土。


簡述俄國擴張史


為了爭奪南方暖水港和奪取對黑海及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兩海峽的控制權,沙俄女皇葉卡德琳娜又於1768~1774和17871~1791年間兩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得了從第聶伯河到德涅斯特河之間黑海北岸的大片領土。到19世紀,沙俄同法國展開了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的激烈鬥爭。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時,利用與法國暫時勾結的機會,用戰爭的手段,於1809年從瑞典手中奪取了芬蘭,並把它變為沙俄的一個省。於1812年,又從摩爾達維亞公國手中割取了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的比薩拉比亞(今摩爾多瓦)。1815年沙俄打敗了拿破崙後,奪取了整個波蘭。通過對伊朗的戰爭,兼併了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地區。又通過1826~1828年對伊朗的戰爭,奪取了亞美尼亞的一部分。經過1828~1829年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取了庫班河以南里海東岸的大片土地。 1878年又從土耳其於中吞併了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
到1914年,沙俄的最西邊界包括:北起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華沙大公國),到西南的比薩拉比亞,南部達到前蘇聯的國界幷包括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現土耳其領土)。
沙俄向亞洲的擴張  早在16世紀下半葉,沙俄的武裝力量已伸向烏拉爾山以東。17世紀初,已越過葉尼塞河,到17世紀30年代,已推進到勒拿河流域,於 1649年到達鄂霍次克海岸。到18世紀末,進而侵佔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島(1867年沙俄將這兩塊地方賣給美國)。沙俄向東部地區擴張的主要手法是以皮貨商及哥薩克殖民者為先導,以正規軍為後盾,每侵佔一個地方,就在河口等險要地方修築要塞,作為進一步侵略擴張的據點。


到17世紀30年代末,沙俄侵略軍擴展到清政府管轄的領土邊緣。於17世紀中葉,沙俄侵略軍以勒拿河流域的雅庫茨克為據點,先後派出以哈巴羅夫和波雅科夫為首的侵略隊伍,侵入黑龍江下游達斡爾人居住地區,中國清政府派兵將侵略者驅逐出去。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了兩國邊界東段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東部的庫頁島屬於中國的管轄範圍。

簡述俄國擴張史


19世紀中葉,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打敗,向歐洲擴張受挫,便將矛頭指向亞洲,首先是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56和1860年,沙俄乘英法聯軍侵華之機,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脅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瑗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強行割去了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4年,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把中國西境三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泊和伊塞克湖)及其周圍地區共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強行劃歸俄國。沙俄又通過《中俄伊犁條約》和以後幾個勘界議定書,割佔了中國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此外,還違約強佔了帕米爾地區2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內,沙俄共割佔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沙俄向中亞的擴張  19世紀中葉,英、法、俄等大國爭奪海洋的鬥爭日益尖銳。沙俄為了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和爭奪暖水港,極力推行“南下政策”。它用欺騙、收買和逐步蠶食等手段,於19世紀中葉兼併了哈薩克各部,並於19世紀70年代,先後征服了浩罕、布哈拉(兩者位於中亞的烏茲別克境內)和瓦希(位於中亞塔吉克境內),於1880~1884年又侵吞了土庫曼,1885年侵佔了阿富汗的庫什克堡。


前蘇聯領土的擴張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依據列寧的民族自決原則,承認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及波蘭的獨立,並將亞美尼亞的卡爾斯及阿爾達漢地區還給土耳其。除此之外,到1939年以前,前蘇聯的疆界沒有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前蘇聯從鄰國取得領土近70萬平方公里。1940年和1947年,將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沙拉古薩摩、貝辰加(貝柴摩)等地區劃歸蘇聯。1940年,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併入蘇聯版圖。又將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哥維納地區劃歸蘇聯。1944年將中國的唐努烏梁海地區(今俄羅斯偽圖瓦自治共和國,面積為173平方公里),併入蘇聯版圖。1945年,將德國的哥尼斯堡地區(今俄羅斯偽加里寧格勒州)、波蘭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斯洛伐克的外喀爾巴阡地區、日本的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地區劃歸蘇聯。
前蘇聯與周圍鄰國的邊界領土變化情況
與挪威:蘇聯與挪威原無共同的陸界,挪威東北端同蘇聯西北部被芬蘭的一條狹長的領土所隔開。1940年蘇芬戰爭後,蘇迫使芬蘭把貝辰加地區割讓給挪威,並根據“莫斯科和約”蘇聯取得了雷巴契半島的西部地區。1944年9月根據蘇芬停戰協定,蘇聯獲取了科拉半島的貝辰加地區,從而使挪威與蘇聯有了約200公里的鄰界。

與芬蘭:芬蘭原為瑞典王國的一個公國,依據1721年“尼斯塔德條約”,沙俄奪得了芬蘭東南部的領土(包括今聖彼得堡、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地區)。1809年,沙俄亞歷山大一世通過戰爭吞併了整個芬蘭領土,成立了一個沙皇統治下的芬蘭大公國。十月革命後,於同年十二月,芬蘭宣佈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於1939年11月爆發了蘇芬戰爭,1940年3月簽訂了“蘇芬和約”,蘇聯從芬蘭取得了雷巴契半島、薩拉地區、卡累利阿地峽(包括維堡市)及拉多加湖西岸和北岸一帶的土地,並取得了租借科拉半島30年的權利。1944年9月,蘇芬簽訂停戰協定,芬蘭又將科拉半島上的貝辰加地區劃給蘇聯。
與波蘭:波蘭建國於10世紀,是中歐地區的重要國家。它於1772、1793及1795年,三次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所瓜分,沙俄奪得了大部分波蘭領土。十月革命後,波蘭獨立,根據1920年“黑加和約”,確定了波蘭與蘇聯的邊界。1939年9月,希特勒德國侵佔波蘭,同時,其東部(即現在的西白俄羅斯及西烏克蘭)被併入蘇聯。1945年及1951年,在蘇聯的要求下,波蘇邊界又有了一些變動。
與斯洛伐克:於1918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38年9月,被英法在慕尼黑會議上所出賣,1939年3月,被希特勒德國佔領。1945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為蘇軍侵佔。1945年6月,根據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平等協定,蘇聯獲取了斯洛伐克的外喀爾巴阡的部分領土,把它劃入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境內,組成偽外喀爾巴阡州。

與匈牙利有約100公里邊界。
與羅馬尼亞:14世紀,在羅馬尼亞地域建立了摩爾多瓦及蒙坦尼亞兩個封建公國,後被土耳其統治,1877年後獲取獨立。獨立前,在土統治期間,經過俄土戰爭,根據1812年布加勒斯特條約,沙俄奪取了比薩拉比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1918年,比薩拉比亞歸還給獨立的羅馬尼亞。於1940年6月,蘇聯又佔領了比薩拉比亞,並於同年8 月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組成了所謂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時,把羅馬尼亞北部的北布哥維納(1918年前屬奧匈帝國,1918年後屬羅馬尼亞)也劃入蘇聯版圖,組成了烏克蘭的偽切爾諾夫策州。
與土耳其:黑海沿岸地區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土耳其)的統治下,18世紀和19世紀,沙俄為爭奪這一地區,與土耳其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戰爭,到19世紀中葉,這一地區幾乎全被沙俄侵佔。於1878年,土耳其又將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割讓給沙俄。1921年,根據“卡爾斯條約”,蘇聯將上述地區歸還給土耳其。
同伊郎:外高加索的許多地區,長期為伊朗所統治。在1804年至1813年的俄伊戰爭中,沙俄兼併了格魯吉亞及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土地,於1828年又兼併了亞美尼亞,於19世紀末又吞併了土庫曼。此外,沙俄和英國於1907年在伊朗還劃分了勢力範圍,甚而有修築鐵路到南部暖水港的計劃(即通向印度洋的計劃)。

同阿富汗:阿富汗建國於18世紀中葉。之後,長時期是英俄角逐的對象。沙俄於19世紀末兼併中亞地區,1885年侵佔了阿富汗的庫什克堡,形成了前蘇聯的最南界。1905年,在俄英角逐中兩個大國有意地將東西走向的狹長的瓦汗山區留給阿富汗,成為南下的俄國和北上的英國兩個帝國主義的緩衝區。1978年,蘇軍再次悍然入侵阿富汗,並迅速佔領其全境.
與中國:17世紀前,沙俄還遠離中國,與中國沒有共同的邊界。沙俄從17世紀侵略擴張,通過各種手段及不平等條約,奪去了中國大片領土。沙俄依據不平等的《中俄瑗琿條約》(1858年)及《中俄北京條約》(1960年),強行割佔中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4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中國自齋桑泊到霍爾果斯河以西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之後,又依據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條約》(1882年),《中俄喀什噶爾界約》(1882年)、《中俄科塔界約》(1883年)、《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1884 年)、《中俄塔爾巴哈臺界約》(1883年)又割佔了中國西部7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沙俄不僅通過不平等條約侵吞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進而違約又侵佔了中國部分領土。在西部帕米爾地區,沙俄違反1884年《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的規定,佔據了兩萬多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東北部唐努烏梁海地區,沙俄策動外蒙“獨立”,把這一地區強行變為它的保護國,1944年唐努烏梁海地區被併入蘇聯。在東部,黑龍江左岸的江東六十四屯,根據不平等條約,仍確定由中國管轄。1900年沙俄把它完全吞併。

在日寇佔領東北期間,蘇聯佔領了黑龍江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黑瞎子島等許多島嶼。於1990年,中蘇之間已簽定了“中蘇邊境東界約”。
與蒙古:蒙古原屬中國的一部分,即中國的外蒙古部分。1911年,沙俄乘中國辛亥革命之機,策動外蒙王公叛亂,搞所謂“獨立”,把外蒙置於沙俄控制之下。十月革命後,外蒙受蘇聯影響,1924年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所謂蒙古人民共和國。這樣,外蒙與蘇聯有了共同邊界。
與美國:18世紀末,沙俄越過白令海峽佔領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相繼開墾移民區,設置貿易據點。1867年,俄國把阿拉斯加(包括阿留申群島和普里比洛夫群島)以800萬美元賣給美國,形成了今日蘇美以白令海峽為界的局面。
與日本:庫頁島原為中國的領土,於19世紀五、六十年代根據不平等的《中俄瑗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被沙俄侵佔。1904~1905年日俄戰爭,沙俄戰敗,將庫頁島南半部割與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庫頁島南半部又被蘇聯佔有。千島群島是19世紀後半葉沙俄與日本的爭奪對象,1875年為日本全部佔有(以日本放棄南庫頁島為條件),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蘇聯又佔有了全部千島群島。目前,與日本還有涉及北方四島的爭議。

與朝鮮:蘇聯與朝鮮原無共同陸界,1858~1860年沙俄侵佔我國烏蘇里江以東廣大地區後,封鎖了中國通向日本海的一切出海口,與朝鮮有了16公里的共同邊界。
前蘇聯的解體及其疆域變化 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蘇聯與東歐發生了鉅變,隨著“經互會”與“華沙條約組織”的瓦解,在蘇聯內部興起了民族獨立浪潮。於1991年3月,立陶宛帶頭宣佈獨立之後,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到1991年12月,14個加盟共和國脫離了原蘇聯,只剩下其核心部分——俄羅斯聯邦。為了維護之間聯繫,於1992年初,成立了一個鬆散的聯合體——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有8國參加,而波羅地海三國及摩爾多瓦、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及格魯吉亞7國沒有參加。

簡述俄國擴張史


由於前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疆界已同歐洲的挪威、瑞典、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與加里寧格勒州為鄰),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亞洲的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蒙古、中國及朝鮮等14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