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談中國人的“吃人”現學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曾經提到國民的劣根性。劣根性的定義:劣根性是指人類固有的不良品質和不健康的心理需要,這些劣根性就是人類之所以犯罪的根源所在。所謂一個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個民族的絕大多數人都有共同的、嚴重的缺點。

魯迅談中國人的“吃人”現學

魯迅在我國的文學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對於國人的影響,不僅是從好的方面或者壞的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狂人日記》是他的第一本白話小說,在現當代文學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以第一人稱敘述的狂人的心理,寫出了狂人與這個庸俗世界的格格不入,其中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更是堪稱經典。

魯迅談中國人的“吃人”現學

" 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 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魯迅 《狂人日記》

有人說他諷刺,有人說他幽默,或許這就是魯迅,看似在笑談之間就能夠挖掘出事情的本質,我想這才是文字的魅力,今天我們就來學學其中的一句話:

只要從來如此,便是寶貝。即使無名腫毒,倘若生在中國人身上,也便“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國粹所在,妙不可言。

魯迅談中國人的“吃人”現學

初讀《狂人日記》還是在中學的課本上,那時候哪有智商去理解魯迅的文章。縱使老師在前面講得慷慨激昂,自己在底下卻聽得糊里糊塗。倒是看到滿篇的“吃人”,嚇了一跳,心想,這是什麼文章?這麼恐怖!

十年後再讀《狂人日記》,雖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但還是會記起年幼的那份“驚恐”。想想也覺得有趣。 魯迅先生以狂人的口吻,再現了動亂時期下中國人的精神狀態,視角新穎,文筆細膩又不乏辛辣之味。

這本書中,有很多“吃人”。有很多人因為利益等,而把人“吃掉”。當然,還有另一種吃人:舊社會中,人們認為血饅頭吃了能治肺癆,於是,在處決犯人時,便有人想劊子手買人血饅頭治病。這種就是真正的吃人了。在這兩種吃人中,當然,第一種較多。

魯迅談中國人的“吃人”現學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多麼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麼都不顧,只是去想著如何去吃人。聯繫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整篇小說讀完,給人一種扼腕嘆息的感慨,魯迅的小說真是對現實的批判到了極致。作品構思巧妙,語言直白簡潔,故事內容發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說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

魯迅談中國人的“吃人”現學

  正因為這篇小說有如此價值,所以當時一發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學界引起了廣泛熱議,被範翔的《新潮》雜誌著譽為“瘋子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帶著孩子,跟著瘋子走,——走向光明去”。

  如今,我們作為中國新一代的年青人,一定要時刻警惕國民精神的劣根性,不但要自己警惕還要幫助別人克服,共同成長,使大家都成為一個個真真正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