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海思麒麟芯片的研制花费了多少年?小米还要多久才能研发出麒麟980水平的芯片?

加腾英的眼泪


我来回答以下这个问题!

1)先来看下下图中的麒麟芯片的发展历史;从中可以看到两个问题,一是海思的麒麟芯片整整经历了14年的磨砺,才有了目前的麒麟980的芯片的水平,期间时间,人才,研发投入,资金,公司支持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问题是,华为的麒麟芯片,等到华为终端的大力支持,很多华为手机和荣耀手机都大规模使用麒麟芯片,都在齐心协力打磨芯片。

2)华为的实力和眼光;华为经历了30年的发展,在通信领域,特别是网络设备端,是王者领先,实力是经过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洗礼的,为麒麟芯片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而,任正非的眼光和境界,也决定对华为对于海思的芯片的重视和投入,给麒麟芯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外一点,其实海思公司不仅仅只有麒麟芯片,其实海思的芯片产业中,还有基站的芯片,视频芯片等等,多多少少都会给麒麟的手机芯片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和资金的帮助,毕竟完全靠输血是很难大发展的。

3)回过头来看,小米的公司属性,互联网的手机公司,也就是B2C的公司;从小米公司高管的曝光度,小米手机的销售策略渠道,已经“小米百货公司”开业,决定小米公司有多少精力能够沉下心来研发属于自己的芯片呢?另外,现在的芯片集成度越来越高,已经是一个很高的顶峰,这也决定了门槛越来越高。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高,这也决定小米要追赶华为的麒麟芯片,需要远比华为当年,投入更大的精力,更大的资金,更大的人力,这也决定小米开发出麒麟980水平的芯片更加困难。

3)小米的背后有高通的扶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通也可能会存在打压小米研发芯片的可能。而小米对于芯片的研发主要是澎湃芯片,从澎湃S1 流片后,没有看到应用,到过去5年时间不断传出的澎湃S2的流片失败,也标志的芯片研发的难度;而,即使有好的芯片研发成功,后面的市场应用,仅仅靠小米手机的量,很难收回成本,而且雷军也不可能破釜沉舟的把所有的小米手机都用上自己的芯片,这个需要魄力的,当然资本也不会同意的。


最后说一点,小米其实可以把芯片领域的研发,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一点一点的突破把!!一开始就要达到麒麟980的水平,客观上不现实,不可能。芯片也好,公司也好,抑或个人发展也好,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有很多因素的影响。

希望,小米和华为都有大的发展!


快乐生活乐无悠


先不要指望一口吃成胖子,华为麒麟980芯片目前已经处于世界前列,而小米在2017年2月份推出澎湃S1之后,自己的芯片业务就处于暂时搁置的一种状态,因此想要达到麒麟980芯片的水平,小米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回到第一个问题,华为麒麟芯片研发花费了多少年,如果我们从时间线的角度来解读这件事,2009年,华为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芯片—Hi3611(K3V1),因为第一款产品不是很成熟,K3V1最终没有走向市场化;2012年华为发布K3V2芯片,这款芯片用在了华为D2、P2、Mate 1和P6手机上,不过因K3V2的40nm制程落后和GPU兼容性不好,导致最终体验不好;2014年初华为发布麒麟910,这款芯片相对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最终应用在了Mate2、荣耀3C 4G版、MediaPad M1平板、荣耀X1平板等终端上。

2014年6月华为发布麒麟920芯片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这颗芯片集成华为自研全球第一款LTE Cat.6的Balong720基带,使得首次搭载麒麟920的荣耀6成为全球第一款支持LTE Cat.6的手机;同年9月,华为发布麒麟925 SoC芯片,相较于麒麟920,大核主频从1.7GHz提升到1.8GHz,并首次集成了命名为“i3”的协处理器;同年10月,华为发布麒麟928 SoC芯片,相较于麒麟925,大核主频从1.8GHz提升到2.0GHz;2015年3月,发布麒麟930/935芯片,陆续用在荣耀X2、P8标准版、M2 8.0平板和M2 10.0平板上;同年11月,发布麒麟950芯片,集成自研Balong720基带,首次集成自研双核14-bit ISP,首次支持LPDDR4内存,集成i5协处理器,集成自研的音视频解码芯片,是一款集成度非常高的SoC手机芯片。

到2016年华为的芯片业务又有了一个质的提升,这个时候华为的芯片业务也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4月,发布麒麟955芯片,集成自研的双核ISP,助力徕卡双摄加持的P9和P9Plus、荣耀V8顶配版和荣耀 NOTE 8手机上,使得P9成为华为第一款销量破千万的旗舰机,之后960、970、980每一颗芯片都是及通信、性能等功能的集大成者,也对mate/P10|20系列手机产生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说的有点多,但总而言之华为自2004年发布第一颗芯片以来,到如今已有了15年的历史,研发投入也达到了1600亿上下的规模,差不多相当于0.7个小米公司(当前小米市值2399亿元)。

再说回小米,其实小米自从澎湃S1遇到挫折以来,其芯片研发业务也并未停止,而是由于受到财报压力,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受到了限制,导致芯片研发步伐有所减缓而已,今年4月份小米拆分其松果团队,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助攻IoT芯片,进行独立融资也是为了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但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原松果团队的研发实力自然会收到一定的影响。

对于小米的芯片业务来讲,最重要的是要顺利起步,前几颗芯片总是需要交一部分学费,但随着自己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自己就会逐渐享受到前期投入带来的技术红利,想要一口吃成胖子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是”木石心志“喜欢就关注下吧


木石心志


感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欢迎加关注一起聊数码科技。

要想了解海思麒麟,就得从前世今生聊起,也才能看出研发一款处理芯片的漫漫长路和艰辛。我们来一起看看海思的前世今生(时间久远,不一定精确)。


深圳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海思)就像一个母亲,孕育了很多个孩子,麒麟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像巴龙基带、昇腾系列以及鲲鹏系列等,都是海思设计研发的芯片。那么了解麒麟,就得从海思说起。

海思的前世

海思最早的前世应该是华为1991年成立的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而这个设计中心当时的主要是设计华为通讯设备的芯片,特别是在3G时代,华为通讯设备芯片跨上了新的台阶,开始比肩国际大的通讯设备芯片设计公司。也正是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在通讯领域的耕耘,才有了后来在基带方面的大放光彩。

时间来到2004年10月,海思正是独立成立公司,属华为旗下全资子公司,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来看,海思在2006年开始着手设计移动处理器。2009年,海思正式推出第一款移动处理器K3,作为第一款移动处理器并没有用到自家产品上,而是用在山寨机上,并不怎么样。

2012年,海思又推出了K3的升级版——K3V2,采用A9 四核设计,制造工艺40nm,GPU方面使用GC4000,这也为后续使用挖好了坑。K3V2也是第一款运用到自家产品上的移动处理器,主要在P6、Mate1等机器上使用,由于GPU的不兼容和落后的制造工艺,采用K3V2的手机不仅发热续航短,而且应用程序经常闪退的问题,导致口碑并不怎么好。

麒麟的今身

  • 在两次并不太好的尝试后,2014年海思正式推出了新的移动处理器——麒麟910,并将移动处理器正式命名为“麒麟”,麒麟910是海思第一款集成自家基带的处理器,集成了balong710,同时GPU方面使用了Mali-450MP4,同样是四核A9架构,制造工艺提升到28nm。可以说麒麟910是海思第一款可以满足日常使用的SOC芯片,搭载麒麟910芯片的手机P6S、Mate2等都取得不错的反响,肯定了海思的付出,也鼓励了海思接下来的路。
  • 2014年5月,海思推出了麒麟910T,作为麒麟910的升级版,搭载在P7上,销量突破了700万台。
  • 时隔一个月,海思又推出了麒麟920芯片,首次采用4大核+4小核的八核设计,同时集成了balong720基带,当年搭载麒麟920的荣耀6一战成名。从此海思麒麟正式和高通开始对比。
  • 同年9月,海思又推出了麒麟925芯片,较麒麟920主频有所提升,同时首次集成了i3协处理器。采用麒麟925芯片的Mate7 正式站上了3000元的价格,同时Mate7销量也突破了750万台。
  • 还是2014年,10月份海思再次发布了麒麟928芯片,同样是提升主频,可以看出海思在主频、功耗方面的一步步提升。

  • 依然是2014年,12月份海思发布了首款中低端处理器麒麟620,也是海思首款64位处理器,主要用在荣耀4X、4C以及P8青春版等,其中4X成为华为首款销量破千万台的手机,4C和P8青春版销量最后也打破千万台。2014年作为海思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海思发布了多款移动处理器,同时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同时由于骁龙的意外翻车,也使得海思抓住机会,逆流而上。
  • 时间来到了2015年的3月份,麒麟930/935发布,避开了A57的大坑,依然采用A55,虽然性能上有一点差距,但是功耗发热方面却很好,在通过提升主频的方式把性能也发挥到极致。
  • 同年11月,海思发布了麒麟950,采用4*A72+4*A53的八核设计,同时首次集成自研ISP,16nm工艺。搭载的手机主要是Mate8、荣耀8、V8 等。
  • 2016年4月,麒麟955发布,主要用在P系列上。在P9上华为引入徕卡,徕卡双摄加持的P9系列也成为华为首款破千万台的旗舰机,自此华为手机开始站在了手机拍照技术的前列。
  • 2016年10月,正式发布麒麟960,麒麟960最大的意义在于集成了CDMA模块,支持UFS2.1等,同期的P10系列和Mate9系列都取得不错的口碑。

  • 2017年10月,麒麟970横空出世,首款集成NPU单元的处理器,在AI芯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由传统的CPU、GPU以及DSP协作的AI运算到NPU的演变。Mate10系列和P20系列的表现足以说明麒麟970的强大,同时华为也开始引领手机拍照技术,不过这个摄像头也开始一个比一个多。
  • 2018年10月,麒麟980发布,首款7nm工艺的SoC,集成双NPU单元,强大的处理性能和AI运算,一时间霸榜性能排行。可以说是真正能和高通骁龙较量的一款顶级处理器。

麒麟的路程

从海思的成立,到麒麟980的发布,麒麟总共走了13个年头,从一个连山寨机都看不上的到顶级水平表现,从各种嘲讽到人人赞叹,海思麒麟一步步的走来,用远大的眼光和坚强的意志成就了麒麟芯片。这个发展历程也少不了机遇,在2014年骁龙的翻车,海思抓住机会,实现了自身长足的发展,为后面的追赶节约了很多时间。


麒麟的不足

麒麟980的表现相当惊艳,但是也还是有不足之处,其一、GPU的短板,一直都以为麒麟要使用自研GPU的,但是一直没有看到,为了补足目前的短板,华为也是下足了功夫,比如GPU Turbo技术等。当然相信自研GPU早已在路上,时机一到必然会见面;其二、架构问题,麒麟目前还是使用的ARM公版架构,有稍微改造,相对于骁龙架构的改造还差的远,要想有更大的突破和引领,就必须在架构上有所作为。现在看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还是希望尽早使用上。


小米的步伐

自小米发布澎湃S1后,说实话,个人非常喜欢,并不是喜欢澎湃有多强,而是又一款国产处理器诞生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SoC芯片市场又会多一个选择。

不过自澎湃S1发布后,这么长时间了,S2依然没有反应,可能还在优化吧。手机芯片应该说不是金钱就能解决的,往往是需要时间去打磨。面对麒麟13年的历程,小米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坎要迈过。希望小米能一步步的走下去,给消费者带来优秀的手机芯片!



Jooe科技数码


雷军曾多次说任正非是他的偶像,如果并非戏言,那他大概没有认真研究海思麒麟芯片的研发所跌过的坑,导致小米澎湃芯片把华为跌过的坑再跌了一遍。

华为海思麒麟研发时跌过的坑有:

  • 最初找不到方向,2004年10月,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独立出来,成为华为全资子公司海思半导体后,没有找到市场方向,打算模仿当红炸子鸡联发科赚山寨机的钱,结果开发的K3v1芯片惨败;


  • 2012年,华为推出K3V2芯片,CPU、GPU内核采用ARM公版,但制程工艺落后联发科和高通,说明没有吃透设计和制程工艺的匹配关系;

  • 2014年,华为推出可用的麒麟920芯片,从此开始走上正确的道路,但在能效上和高通、联发科仍有一定距离,直到2016年麒麟960问世,华为才真正踏入一流阵营,期间还伴随争议,到麒麟980时,争议才完全消失,时间已经过去了14年。

简单说,华为研发芯片跌过市场方向的坑、设计和制程工艺匹配的坑、时间积累的坑(花了14年)。

那么小米是怎么跌的坑呢?

澎湃S1从立项到量产,仅花了28个月时间,小米做为一个新手,竟然只用了不到两年半时间就推出产品,而对华为、高通这样成熟的芯片设计大厂来说,设计新芯片也要花3年时间吧。

小米相当于从小学起步,却要在小学阶段完成并追赶上具有大学文化的高通、华为,步子太大,结果自然是掉坑里!

雷军认为,自主设计芯片的主要问题是:太烧钱(巨额成本)、研发周期长、复杂度高,可以说是看到了行业的运行规律,但在发布会上,很快话锋一转:“从项目立项到最终芯片量产,我们只花了28个月的时间!”原来,所谓的看到行业的运行规律,只是为了给澎湃S1当背景墙。

也就是说,雷军并没有认识到手机SoC芯片集成设计的挑战之处,大概以为买来IP核,凑到硅片上就是集成设计。

澎湃S1的糟糕市场表现,也说明小米做芯片心态浮躁要不得:没有芯片集成设计基础,没有花时间积淀经验,想要复制手机的弯道超车模式,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弯道翻车。


魔铁的世界


几个看法,第一,小米如果要追赶,需要比华为更强的研发实力,这个短期内不太可能,第二,小米要追赶,需要比华为投入更多资金,华为用掉几百亿上千亿,数万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才完成的壮举,小米愿意花一千亿,两千亿去做吗?恐怕资本市场不允许。这时候才看到资本只是资本的实质。第三,小米高通是联盟,且参股,换句话,小米是高通的亲兄弟,是高通的中国代言人,高通也不会允许小米和自己竞争。

所以,小米永远无法追赶,也不会去追赶芯片研发。



d盘文档


不邀自来。

首先给大家普及个小知识点:海思麒麟芯片开始试水智能手机的时候(2009年推出K3芯片),小米还没有成立(小米成立于2010年)。

所以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华为的海思麒麟芯片并不像大众所说那样骤然崛起,真实的情况是华为海思一直在做芯片的研发工作,只不过早期绝大部分产品面向的是安防领域,后期则开始转向消费电子领域。麒麟系列芯片就是华为海思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优秀代表之一。

而小米的芯片研发则起始于2017年左右,2017年年初小米宣布自主研发的松果S1正式推出,但这款芯片仅仅被应用于小米5C,在此之后更是音讯全无。2018年下半年还传出过小米澎湃S3(实际上是第二代)量产的消息,当然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看过小米近几年来的营销事件,倒是觉得小米的芯片研发更像是自导自演的品牌推广活动。

之前我也提过,小米公司与华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小米的基因中互联网公司的成分占比很大,科技的成分占比较小,也就是说小米做的并非消费电子创新,而是消费电子服务的创新;华为则纯正的科技公司,以强大的硬件研发能力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工作相较小米而言更为基础。

对于题主提到的后一个问题,坦白来说,小米已经错过研发芯片的时机。

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目前在全球阵营中,麒麟芯片是对高通骁龙芯片最具威胁性的手机芯片,华为凭借自己在通讯领域的持续深耕,拥有较之高通更为清晰明了的发展方向,所以华为能够推出如今领先世界的5G芯片,以及集成AI性能的高端芯片。

在安卓阵营中,三星和联发科目前基本上也已经在远离第一梯队,第一梯队中华为海思正在展现自己的技术侵蚀力。

所以在5G时代,小米自研芯片基本上无法再去谈超越华为海思,也没有必要。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华为海思麒麟芯片将很可能伴随着鸿蒙系统,共同成为下一代5G时机的一种“标准”,这难以想象,但并不出乎意料。

以上。


好人长安君


2004年部门单独成立,09年才出第一款,没上市就跪了,之后几款都不怎么样各种问题。到了15年左右才算像点样了,到了18年才算勉强跟上了。这样一算用了十四五年了,而且还是在之前多年通讯技术的积累基础上。做通讯的背景对做手机芯片帮助很大,而且丰厚的资本也有能力支撑得起这样的烧钱。

小米两三年就能出来的澎湃算是不错了,毕竟一上来就能用,也没有明显的故障,但这也是建立在大唐的技术积累之上的。

小米不是通讯出身,建立之初也没有太多财力,直到上市后资金才算宽裕,即便这样芯片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用钱砸出来的。但一个这么年轻的公司敢去做就不错了,毕竟这个资金需求量太大了,一次流片就可能损失上千万,像ov这种财大气粗的公司都没计划去做。至于多久能做出来像样的恐怕时间不会太短,但应该也不至于也得用十几年。

其实有点理解不了小米做芯片,出钱出力不讨好,还有可能跟高通产生利益问题,得不偿失。


小唐糖棠


麒麟芯片从诞生到现在花费了11年,幸好背后有华为这棵大树,否则很可能会早早的夭折。

1.麒麟成功过也失败过

在麒麟诞生之前海思出过两款比较缺乏亮点的K3系列,这两款可以认为是试手之作,产品没什么亮点,但是起码也算开了个好头。

第一款以麒麟命名的芯片910是K3的升级版,我特地去查了为什么取“麒麟”这个名字,网上比较认可的说法是麒麟代表着好运和吉祥,寄托了华为对这个系列的希望。同时高通那边都已经叫骁龙了,起码要取个有气势的名字,不能输了士气。

麒麟系列最差的一款产品应该930,采用了27nm工艺的保守麒麟完全和同时期骁龙没什么可比性,最终导致了搭载这款芯片手机的失败。华为最新款的芯片是麒麟980被相关媒体冠以“地表最强处理器”,这个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就不多评论。

2.小米已经放弃自研芯片

小米并不是没有想过自研芯片,也推出过一款搭载在小米5C的澎湃S1。讲真这款芯片没什么亮点,市场表现不是很好,所以也没有再搭载在其他机型上去。

就在外界猜测什么时候推出S2系列的时候,小米官方宣布这个芯片团队在4月初已经宣称解散了,外界一直猜测的澎湃S2系列基本上可以断定为难产。

不过现在很多人认为S1算是贴牌,并不完全由小米自主研发。当S2提上日程后小米发现自主研发这条路太过艰难,小米也没有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最终全盘放弃了S2。

3.自研芯片到底有多难

海思从第一款芯片开始断断续续发布了10多个版本,研发资金和投入的技术人员已经算不清了,虽然980外界评价很不错,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比高通最新款产品要差一些。骁龙从第一款S1出现到现在也走过了12个年头,不断的产品迭代才造就了高通现在的辉煌。

连两个行业巨头都如此艰难,年轻的小米技术和资金都非常有限,轻资产的小米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一直坚持下去。况且现在芯片市场已经泾渭分明,很难再有年轻的挑战者登场,所以放弃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小米现在基本上放弃了自研芯片,自然也就没法说何时才能追上麒麟。还是希望以后别被高通卡脖子吧,国外的公司总感觉没那么靠得住。


知热点


华为有基带专利的底子。小米呢?当年很牛的德州仪器和英伟达最后都是因为没有基带专利的底子放弃了手机SOC的业务。小米想玩,做出来在国内卖卖还可以,想走向全球,不收购或者付出巨大专利费就做出手机SOC卖全球的产品基本没可能。要么和苹果一样外挂基带玩?话说苹果已经收购了英特尔的基带业务,整合型的SOC很快就能看到了。小米路还长的很。


最后的独奏曲


华为其实很冤,研制了这么多年的麒麟芯片仍然要受制于人,如果RISC-V早一点出来,直接研制RISC-V,说不定到现在我们自己的芯片都已经很成熟了。不过现在仍然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研制ARM系列芯片,另一方面加紧研制RISC-V,一旦RISC-V研制成熟,就和ARM拜拜,走自己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