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有謀士郭嘉,劉備有謀士諸葛亮,那麼孫權的謀士是誰?

大馬哈魚12


其實這裡說的郭嘉和諸葛亮也好,他們也只是三國時期的謀士代表而已,比如說還有許攸,孫乾等等一些,就不再一一熬述了!孫權手下當然也有謀士了,比如很有名的張昭,當時不是流行著一句話嘛,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嘛。張昭也只是個代表,還有好多其他的呢。要想熟悉這些謀士,還是需要我們去讀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歷史名著才可以的。


do123321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有自己的“智囊團”,而東吳孫權的智囊團,同樣有“聲名顯赫”的江東“二張”。

下面來介紹幾個孫權時期的“智囊團”中的重要“謀士”。

一、張昭

在孫策臨死時,把江東的基業交給了孫權,並且告訴孫權,關於“文”這方面,可以問張昭。而“武”可以問周瑜。這便說明張昭對於江東形勢的重要性。

二、張紘

張紘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平定江東的時候,當孫策親自登門拜請張紘,張紘才出來願意當官。之後張紘去許昌送奏章,被曹操留下當了侍御史,直到孫權上任之後,張紘才回到江東任長史。

三、顧雍

在孫權年幼的時候拜蔡邕為師,才思敏捷,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邕喜愛。蔡邕贈之以名。這個人很有才幹,當過左司馬和尚書令,一直政績不錯。不斷升遷,官至吳國丞相。

四、孫邵

孫邵字長緒,孔融稱他是“廊廟才”(指才能可任朝廷要職的人)。孫權稱吳王,孫邵為首任丞相,深受孫權信任。

五、步騭

步騭字子山,當過鄱陽太守、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平定交州因為功勞顯著,被加封為平戎將軍。他性情寬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後來接替陸遜為丞相。


草竹道人


1、第一名:張昭

孫策死的時候把江東大業交給了孫權,告訴孫權,關於“文”這一塊,可以問張昭,他都知道。“武”這一塊呢,可以問周瑜。可以說明張昭對於江東的重要性。

之後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起到了一些重要性。但在赤壁之戰,他卻是主降派,之後孫權對他明升暗降,一直沒有重用。

2、第二名:張紘

張紘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平定江東的時候,孫策親自登門邀請張紘,張紘才出來願意當官。之後張紘去許昌送奏章,被曹操留下當了侍御史,直到孫權上任之後,張紘才回到江東任長史。

孫權對群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稱張紘為東部,可見孫權對二人的器重。張紘後來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孫權正在準備時張紘病逝,其年六十歲。孫權為之流涕。

3、第三名:顧雍

孫權年幼的時候拜蔡邕為師,才思敏捷,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邕喜愛。蔡邕贈之以名。這個人很有才幹,當過左司馬和尚書令,一直政績不錯。不斷升遷,官至吳國丞相。

4、第四名:孫邵

孫邵字長緒,孔融稱他是“廊廟才”(指才能可任朝廷要職的人)。孫權稱吳王,孫邵為首任丞相,深受孫權信任。

5、第五名:步騭

步騭字子山,當過鄱陽太守、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平定交州因為功勞顯著,被加封為平戎將軍。他性情寬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246年代陸遜為丞相。


少一


三國可能是中國歷史上謀士最多的時期,名士薈萃、謀臣如雲,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謀略文化,每一場戰役無不透露出謀略,比如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開場戰的白馬之戰,曹操用的是聲東擊西、出其不意的打法,這是荀攸提供的計策,還有延津之戰,曹操用的誘敵之計,以財物誘惑袁紹軍,再一舉出擊,同樣是荀攸提供的計策,還有最終取勝的是偷襲糧倉之計,這是許攸提供計策。

作為三國最大勢力,曹操手下的謀士自然不會少,名氣最大的有五大謀士,分別是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荀彧是曹操的戰略規劃大師和後勤部長,提供不少戰略性的謀略,比如四勝四敗論。

曹操

荀攸是曹操的戰術大師,負責具體戰爭中的戰術安排,比如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就是荀攸的計策,程昱是曹操手下文武雙全的謀士,即能謀,又能打,經常是親自上戰場,郭嘉是曹操手下最神秘的謀士,號稱鬼才,算無遺策,比如郭嘉準確預測孫策之死,要被是刺殺的,還在曹操準備北征烏桓時預測劉表不會攻打後方的。

還有個賈詡,也是神算,基本上沒有謀錯過一策,協助曹操以反間計擊敗馬超和韓遂的聯盟,即使是投靠曹操前也曾協助張繡打敗過曹操,協助李傕、郭汜擊敗王允和呂布。

曹魏五大謀臣

這五大謀士算是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謀士,曹操手下除了這五人之外還有不少,比如劉曄、司馬懿、蔣濟等人,事蹟就多了,各有所長。

除了曹操謀士眾多外,劉備手下也有著名的三大謀士,分別是諸葛亮、龐統與法正。諸葛亮是戰略之謀,謀的是未來幾十年的戰略規劃,隆中對就是其代表作,從公元207年提出隆中對開始,到公元219年幾乎達成了百分之六七十的戰略,這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了不起的戰略。

劉備

龐統是劉備手下的著名謀士之一,與諸葛亮齊名,但又各有所長,諸葛亮長於戰略和內政,龐統長了謀略和計策,龐統算是劉備的戰術大師,劉備入川,龐統就獻計擒拿劉璋,可惜劉備不聽,劉備與劉璋鬧翻,龐統就提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供劉備選擇,這相當於領導有需求時,總能在適當的時候提出適當的建議,至於是否採納,則是劉備的決策了。

法正也是劉備手下的著名謀士之一,與劉備算是志同道合,法正總是能抓住事情的重要面而勸諫劉備,劉備也最聽法正的話,比如法正為了勸劉備躲避敵方的箭雨,首先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別人勸劉備不聽,法正一勸,劉備就聽了,這叫欲勸其人,先入其境,法正是高手。

諸葛亮、龐統

法正總能抓住劉備的心思,比如勸劉備娶劉璋的寡嫂,告誡劉備這是政治聯姻,劉備立即就明白並接受了,再比如勸劉備重用名士許靖,告誡劉備這是給天下看的,要重用人才,劉備立即就接受了,這就是法正的能力,諸葛亮都說劉備只聽法正的話。

除了曹操和劉備,三國之一的孫權也有謀士,但是終孫權一生,他最重要的謀士有兩個人,一個是魯肅,魯肅在孫權只有19歲,剛接班的時候,就跟孫權講天下的戰略,提出了比隆中對還要早7年的榻上對,建議孫權穩定內部,向東拿下劉表,與曹操劃江而治,然後再趁機統一天下,19歲的孫權聽得那是熱血沸騰啊,這也是8年之後的赤壁之戰孫權不願意投降的重要原因。

孫權與魯肅

魯肅的戰略是孫權從剛接手時公元200年一直到魯肅去世的公元217年,這17年中東吳的戰略,孫權大致是按魯肅的這個戰略在進行的,包括赤壁之戰拒絕曹操,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結成孫劉聯盟,這都是魯肅的戰略,只可惜魯肅在去世之後,孫權就開始不斷地犯戰略錯誤,比如偷襲荊州,不僅得罪了盟友,還給東吳政權帶來了致命威脅,要不是陸遜打敗了劉備,孫權亡國的可能都有。

東吳的其他人都算不上著名謀士了,周瑜是個文武雙全的軍事統帥,謀略是差了一些,赤壁之戰取勝是黃蓋提出的詐降計+火攻計,周瑜採納了,南郡之戰是甘寧提出的奪取夷陵的計策,然後呂蒙分兵救援穩定了戰局。

陸遜

張昭只能算個文臣,算不上什麼謀士,處理些政務張昭沒問題,提供謀略張昭還是差遠了,諸葛瑾比張昭還差一些,同樣算不上謀士,呂蒙這樣的只能說是個將軍,不過白衣渡江、偷襲荊州確實是呂蒙一生最漂亮的戰術之謀,不過在戰略上為孫權帶來了巨大的風險,這是他的短視。

孫權另一個重要謀士就是陸遜,陸遜同樣是文武雙全,在夷陵之戰中,以緩兵之計,拉長劉備的補給線,再尋找機會打敗了劉備,確實比較出色,當然了,如果不是他向孫權提供了破解劉備的方法,孫權也不會讓名不見傳的陸遜迎敵了。

陸遜還在石亭之戰中大破魏國名將曹休,一生擊敗兩大名將:劉備與曹休,也算是非常厲害了,東吳除了魯肅和陸遜,其他也沒啥出名的謀士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郭嘉是曹操的謀士,諸葛亮是劉備的謀士,不過,諸葛亮是劉皇叔的謀士之主,而郭嘉在曹操的謀士群裡僅僅是一名還算差不多的謀士。

如果把這個問題第二句裡的諸葛亮隨意換成劉備謀士集團裡的一位,如劉巴、馬良等,那麼,孫權的謀士可以用闞澤、步騭來對應。如果把問題第一句改一下:

曹操有謀士荀彧(xún yù),劉備有謀士諸葛亮,那麼孫權的謀士當是張昭。只有這樣,這個句話才通順。

曹操的謀士集團,荀彧才是無可替代的首席謀士

羅貫中先生是***郭嘉粉,因而他在《三國演義》裡把郭嘉拔得老高;易中天先生是更是****郭嘉粉,他上下嘴唇一碰就出來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至於某些人高喊的“郭嘉不亡,便無三國”之類的話,權當你是在聽幼兒言語罷了。

郭嘉一開始是在袁紹那兒打工的,不過他發現袁紹有挺多毛病,不是當霸主的料,他就跑回家種地去了。六年後,給曹操當謀士的戲志才死了,曹操很難過,要荀彧再給他推薦一位謀士,荀彧就把郭嘉推薦給了曹操。

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志才不亡,郭嘉不出。

《三國志》裡曹操的三大謀士是荀彧、荀攸、賈詡,這三人在一個合轉裡,而郭嘉則排在謀士第二十三位,是跟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擠在一個合傳裡,字數也是最少的。荀攸跟隨曹操在前方,算是總參謀長,賈詡是副總參謀長,郭嘉也就是參謀部裡的一位高參,而荀彧則一般不去前線,他坐鎮後方。

東漢時有兩個很有名的士族集團,袁紹的強大依靠的是汝南士族,而荀彧是潁川士族領袖。荀彧跟隨曹操時時候,曹操只是一般的軍閥,荀彧到來後,除了出謀劃策,更重要的是他是一面旗幟。很快,大批的潁川士族世家就成為了孟德公的後盾,大批人才被荀彧推薦給曹操,比如荀攸、戲志才、鍾繇、陳群、司馬懿,當然也包括郭嘉。

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功勞排名第一的是蕭何,而荀彧乾的工作與蕭何差不多,都是坐鎮後方。

很多人津津樂道官渡之戰前郭嘉的所謂十勝十敗,其實那只是把荀攸的理論給細化補充了下,而真正讓曹操下定決心去迎戰的則是荀彧。荀彧說: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當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時,軍糧又告急,曹操就想撤退了,他給荀彧寫信求安慰。荀彧回信:主公,你困難袁紹也困難,堅持最後五分鐘,是到用奇計出奇兵的時候了!(“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後來的發展也印證了荀彧的判斷,這些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都有。可以說,荀彧給曹操獻的不是那些小計策,他給曹操的是大方針。

荀彧給曹操提出過三大綱領:”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他的理想是維護漢室,維護大漢王朝,他要曹操”奉天子以平不臣“,只是在勢力膨脹後,曹操變壞了,改成了”挾天子以令天下。“

因此,荀彧是毫無爭議的曹操謀士集團之主。

諸葛亮在蜀漢集團的地位絕對NO1

荀彧給曹操有三大綱領,諸葛亮給劉皇叔有《隆中對》,其實,對於劉備來說,諸葛亮除了很有些本事外,更主要的是諸葛亮對士族的號召力。孔明跟了劉皇叔後,為劉備延攬了荊州、南陽的許多人才,徵西川后又收穫了蜀地的本土士族,蜀漢集團的班子基本都是諸葛亮幫劉備配備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態中,地方豪強、士族世傢俱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東漢、兩晉時期,如果沒有士族大家的支持,僅靠自己的力量,匹馬單槍的是搞不出什麼名堂的。三顧茅廬前,劉備頂著皇叔的光環,手下又有劉關張這樣萬夫不擋之勇的猛將,照樣被攆得到處跑。

相對於曹操擁有北方世家、劉備擁有荊州、益州士族,東吳所依靠的則是江南的士族和南渡的北方士大夫,而領袖人物就是張昭。

東吳的首席謀士就是張昭

東吳的孫權之所以能夠割據江東把個霸業經營得有聲有色,所依賴的就是江東的朱顧、步陸等宗族以及張昭這些北方士大夫鎮場。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東漢末年因避戰亂南遷到了揚州。小霸王孫策創業的時候,張昭就跟隨左右,當了孫策的”長史“。將軍幕府的幕僚長就是”長史“,也就是說張昭擔任的是孫策的總參謀長。

孫策四處征戰,前方、後方的軍事、民政等等事務都交給張昭。孫策臨死前特意把孫權託付給張昭:“若仲謀(孫權)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對比一下劉備白帝城託孤,就可知道張昭對於東吳的重要性。

在三國中,東吳有一個特點,能統軍獻策的綜合型人才超強。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諸葛恪,既有謀略又能領兵打仗,不過,周瑜雖然很有計策,但是他主要的身份還是武將,就如同張飛也很會用計,但是介紹張飛的時候絕對不會說這位是蜀漢著名謀士——張飛。

荀彧一開始也領過兵,諸葛亮後來領兵經歷更多,司馬懿雖然也很會統領大軍,但是人們還是比較樂意把他們歸入謀士一類。

張昭在輔佐孫權的時候也帶過兵、打過仗,後來周瑜越來越會打,江東也沒什麼仗可打了,他就專心幹他的謀士。赤壁之戰前他主張言和,這是他歷史上的一個汙點,但是,這沒能影響到他東吳第一謀士的地位。

建安十七年(212年),這時候周瑜已死,曹操又向孫權拋出了橄欖枝:”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與劉皇叔並列相提,可見曹操是懂得張昭在東吳的地位的。

這一點孫權也知道,有次兩人吵架,孫權說:“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意思就是你張昭牛逼,在吳國士人中的地位高,我就不說你啥了,可是你還老是當眾頂撞我,讓我下不來臺。

張昭是位倔老頭,性情耿直,他只比孫堅小一歲,對於孫權來說就如同父子。

張昭回答孫權:“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結果就是君臣二人”對泣“。

孫策與吳太夫人兩人的臨終囑託,張昭可算託孤重臣。無論政務還是生活,他都給孫權以忠貞的輔佐,對於江東的穩定及孫權的稱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孫策放心地把孫權交給張昭,並囑咐弟弟:“內事不決問張昭”,想必是深深懂得張昭的“倔”,其實是一種盡心竭力、剛直不屈的忠心吧!







墨汁兒


孫權有五大謀士:

第一名:張昭

孫策死的時候把江東大業交給了孫權,告訴孫權,關於“文”這一塊,可以問張昭,他都知道。“武”這一塊呢,可以問周瑜。可以說明張昭對於江東的重要性。

之後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起到了一些重要性。但在赤壁之戰,他卻是主降派,之後孫權對他明升暗降,一直沒有重用。

第二名:張紘

張紘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平定江東的時候,孫策親自登門邀請張紘,張紘才出來願意當官。之後張紘去許昌送奏章,被曹操留下當了侍御史,直到孫權上任之後,張紘才回到江東任長史。

孫權對群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稱張紘為東部,可見孫權對二人的器重。張紘後來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孫權正在準備時張紘病逝,其年六十歲。孫權為之流涕。

第三名:顧雍

孫權年幼的時候拜蔡邕為師,才思敏捷,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邕喜愛。蔡邕贈之以名。這個人很有才幹,當過左司馬和尚書令,一直政績不錯。不斷升遷,官至吳國丞相。

第四名:孫邵

孫邵字長緒,孔融稱他是“廊廟才”(指才能可任朝廷要職的人)。孫權稱吳王,孫邵為首任丞相,深受孫權信任。

第五名:步騭

步騭字子山,當過鄱陽太守、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平定交州因為功勞顯著,被加封為平戎將軍。他性情寬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246年代陸遜為丞相。



歷史的真相l


江東的謀士很多吧,最有名的我想莫過於有著美洲狼,啊不對,美周郎之稱的周瑜周公瑾了。

江東家業的奠基人,和江東小王....霸王孫策兩人打下來江東家業,赤壁之戰的主要謀劃者。伯符死前還囑咐渣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赤壁之戰,張昭:不如我們投降吧)所以還有張昭張紘。

江東大都督團隊:周瑜,魯肅,呂蒙,還有陸遜

江東縱火團除了周瑜當然也要算陸遜一個。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一把火燒光了蜀國的家業。

還有諸葛丞相他家親戚諸葛瑾

你說我為什麼說這麼多謀士?主要是孫權太能活了。


南黎23333


曹操的謀士是郭嘉,而郭嘉不過是曹操的謀士之一!荀彧、荀攸、程煜、戲志才、董昭、劉曄、司馬懿……呢,都不是曹操的謀士?

同樣,龐統、陳群、孫乾、法正、徐庶……也都是劉備的謀士。(孫權)

唯獨孫權!由於他身體健康,壽命超長,謀士們熬不過他!他的謀士要比曹操、劉備多的多……。分時期介紹幾個:

孫策早在26歲就死掉了,託孤大臣是張昭,孫權初期的最重要的股肱就是張昭;

張昭也活到了80多歲!孫權中期的股肱大臣是陸遜,丞相!後來被孫權逼死了。

晚期,還有一個人,可以說是孫權的股肱大臣,同時又是託孤大臣!我要重點的介紹一下他,先說一段對話:孫權問

“你的爸爸(諸葛瑾)和你的叔叔(諸葛)誰更優秀?”

“我爸爸更優秀”!孫權:“為什麼?”

“我的爸爸知道應該服侍誰,而叔叔不知,所以我的爸爸更優秀。”孫權:😂😂😂……

後來蜀國有使者到來,群臣集會。孫權對蜀國使者說:“這個諸葛恪很喜歡騎馬,回去告訴諸葛丞相,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

噗咚!諸葛恪當即跪在孫權面前拜謝,孫權:

“馬還沒有到,為何就當面稱謝呢?”

“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如今有了旨意,好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謝呢?”😂😂😂……

敢把他叔叔諸葛當成給他養馬的牧馬人?孫權當然高興了!這類展現諸葛恪才思敏捷、善於應對的事太多了……(太傅諸葛恪)

赤烏八年(245年),丞相陸遜去世,諸葛恪升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並代替陸遜領荊州事。

赤烏十四年(251年)孫權將諸葛恪引進臥室內,諸葛恪就在床下受詔,孫權下詔道:“吾病情沉重,恐怕沒有再見的機會了,所有事情都託付給你。”諸葛恪悲泣道:“我們都深受皇恩,會以死遵從詔書,希望陛下不要擔心外面的事。”孫權便命令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將除了殺生大權以外的所有事情都託付給諸葛恪。


中行偃1


孫權的謀士是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常被孫權比作東漢開國元勳之首——鄧禹。孫權專門為魯肅而設立贊軍校尉一職。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高琅琊


一直以來,大家都在為三國武將和謀士的能力以及排名爭論不休,各有各的意見和想法!但是孫權手下的文臣武將,卻難住了大家!因為無論是按謀士劃分,還是武將劃分。孫權手下的幾位能人基本都是雄才偉略之人,歸類於謀士有理,歸類於武將同樣有理!一代梟雄孫權,不得不說手下的英雄幾乎全是文武雙全之人,尤其是手下的四位都督陸遜,呂蒙,周瑜,魯肅可以說孫權在三國的所有成就,都不開四位偉大的謀士。

孫權手下的魯肅可不單單只是謀士那麼簡單,面對武將照樣可以一統三軍,並且在歷史上面大有成就。單刀赴會關羽,打敗劉備的軍馬,迫使劉備與孫權將荊州重新以湘水為界,獲得荊州利益。這些歷史戰績,均被後人傳為佳話!

周瑜的計策謀略在三國時期可是和諸葛亮有的一比,當初赤壁之戰,曹操手下的全部大將居然不敵孫權手下的一個周瑜?這場戰役曹操在周瑜面前簡直不堪一擊,無論是軍事指揮還是謀劃都低於周瑜一等。赤壁之戰曹操可謂是吃了一個啞巴虧有苦說不出!

呂蒙本是一介武將,但是被魯肅推薦成為大都督後,同樣展現出了自己高超的謀略,不但打敗了劉備在荊州的根據地,而且一舉繳獲了當時三國風頭正盛的關羽!正所謂是一戰成名,幫助孫權奪回了整個荊州。呂蒙不僅能武還能文,可謂是孫權的得力助手。

陸遜的才華並不遜色於前面三位,可以說甚至要比前三位的能力還要勝出一籌!陸遜在夷陵戰役中僅用了一招便就擊敗了劉備,消滅了劉備的10萬大軍。最終打的劉備只能慌忙而逃,而且最後氣死在白帝城!

孫權手下有了這些謀士,也就相當於得到了整個天下!不然僅憑藉自己的一人之力,不可能在當時的三國之中有著那麼大的成就!雖然手下四大都督文武雙全,但奈何孫權自身的實力太弱,不足以支撐整個東吳,面對於陸遜戰死以後,東吳也就到了滅亡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