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元宵,聽喧笑——千古詩文話“武獅”,正月中旬猜燈謎

​天涯海角,大江南北,正月十五,我們與獅共舞。此刻,我們翻過巍峨的高山,越過奔騰的江河、走過溫婉的小橋,淌過涓涓的流水……一起歡度元宵節,南北一家人,天涯共此時。

此刻,燭光搖曳。

此刻,燈光璀璨。

此刻,你與我,我與他,他與她,我們穿越千萬裡,一起品味元宵節,一起盪漾在舞龍、舞獅、擊鼓、雜耍、踩高蹺、劃旱船、迎紫姑、猜燈謎……的歡樂中,不能自拔。

比起“與狼共舞”“與獅共舞”這個詞顯然有情調得多。作為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之一,舞獅子真是給元宵節長了不少臉,絕對配得上“錦上添花”這四個字。

舞獅子,起源於三國,流行於南北朝,唐代時得以興盛,成為宮廷、軍旅、民間流行的活動,既受大眾青睞又得文人垂青。

品大詩人白居易《西涼伎》中的:“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嚼段安節《樂府雜尋》中的:“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我們嚐到了舞獅之味,它如那夏日荷葉上的第一滴晨露,清爽甘甜,又如那嬌豔欲滴的玫瑰,豔麗可人。


鬧元宵,聽喧笑——千古詩文話“武獅”,正月中旬猜燈謎


千年的雨雪暖陽過後,舞獅蛻變了,定格了,它變得“文”“武”雙全,形成了以“武獅”為主的北派和以“文獅”為主的南派獅舞。

“武獅”(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武”藝非凡,有大小之分。小獅一人獨舞,大獅需要兩人配合,一人頂著獅子頭,另一人則要兼顧獅子腰部和獅子尾巴。當他們全副武裝,穿上綠色的獅子褲和金色的爪蹄靴時,整個人就和獅子融為一體了。

然而,就在觀者為這裝扮歎服叫絕之際,只見手握可旋轉式繡球,一身古代武士打扮的引獅人一番手舞足蹈,鑼鼓聲配合而響起,獅子在舞獅人的操縱下騰空而起,或跳躍,或登高、或朝拜祝賀,更有走梅花樁、爬樓、竄桌子、踩滾球等堪比雜技的高難度動作,那場面,真是好一個“絕”字了得,讓人不驚不嘆都不行。

北“武”南“文”,文武雙全,方可國泰民安。“武”獅者猶如雜技師給了我們“險”中的驚豔。“文”獅者呢?他則猶如那戲曲中家境貧寒的書生,下面穿著不合身的燈籠褲,上身只披一塊勉強可以遮擋身體的彩色獅被,煢煢孑立,向我們款款走來。它以廣東為大本營,向南擴散至港澳、東南亞僑鄉,頗為盛行。


鬧元宵,聽喧笑——千古詩文話“武獅”,正月中旬猜燈謎


文人需要導師,“文獅”也同樣需要引獅人,他與生俱來便自帶文人特色,手執蒲扇,身著長袍,腰束綵帶,頭戴大頭佛面具,一點也不張狂。

當蒲扇擺動,“文獅”便跳起了舞,他是合格的舞者,表情豐富,感情細膩,或風趣讓人開懷大笑,或優美讓人如臨仙境……那一切都時那樣恰到好處,討人歡心。

情在獅子,緣起元宵,如今元宵節的舞獅更加絢麗多姿。它是一種樂趣,更是文化,是傳承,我們愛它,愛到心眼兒裡。

雖然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燈謎是舞獅的姐姐,可是元宵節裡的猜燈謎卻不得不喚對方一聲姐姐,它踏著舞獅的步伐而來,是節日後增的一項活動,最早出現在宋朝。

換個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換個方式也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許是謎語這種文藝式的文字遊戲,當時的人玩得倦了、膩了,所以才會有人將它寫到紙上,懸在燈上,去尋找玩中的花樣。

這花樣卻也不辜負“發明者”,一出世就備受人們的寵愛,在《武林舊事·燈品》中,我們看到了“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的記載,這記載告訴我們當時的人玩得多麼不亦樂乎,歡聲笑語到處都是。


鬧元宵,聽喧笑——千古詩文話“武獅”,正月中旬猜燈謎


現在猜燈謎多伴有小禮品,更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參與者越來越廣泛。想來,這集智慧與樂趣為一體的遊戲,必將會成為一條永不幹枯的河,永遠流淌在我們華夏民族的河床之上。

“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看了《列子·說符》中的這段描述,我想男同胞們再也不用驚訝於那些可以踩著十釐米高跟鞋而健步如飛的女同胞了,這在那腳踩木棒行走、舞劍……面前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踩高蹺是一種技藝性表演,屬百戲中的一種,有南北之分。北方的表演猶如那綿延起伏的山脈,扮相也滑稽,常見的有:媒婆、傻公子、和尚、道姑等,給觀者的是無盡的趣味。南方則是小橋流水式的婉約,常見的扮相多是戲曲人物,如:關公、呂洞賓、張生、濟公等,他們演唱結合,給觀者的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

現在,仍以木質為主的高蹺變得時髦起來,不僅有單雙之分,還有文武之分。雙蹺以腿為“主心骨”,單蹺以手為主心骨,表演時,前者綁在腿上,後者則是手持木蹺頂端,內容多樣,方式靈活。武蹺重絕招,“武”的是個技巧,文蹺重扮相,演的是個樂趣,各有特色。

見過很多船,卻沒有一種有它的韻味,它行走於陸地,四周紅綢、彩燈……圍著打轉,它就是我國民間表演藝術之一——劃旱船,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區廣為流行。


鬧元宵,聽喧笑——千古詩文話“武獅”,正月中旬猜燈謎


歷史悠久的劃旱船並不是元宵節獨有的產物,在北宋的《太平廣記》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它的痕跡,在宋朝田況的《儒林公議》中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被改造成為宮廷舞蹈,出現在各大盛典中。

時間這條路,走得多了,自然就有收穫。劃旱船也是如此,這麼多年,時光賜予它的最豐厚的禮品就是那誰也比不上的風韻了。

河南人將唱歌與劃旱船相結合,表演者站在旱船內,雙手撐著船緣,雙腳移著小碎步,活脫脫一副水中行船的畫面。隨著船慢慢飄蕩,歌聲響起,歌唱內容多為對祖國和新生活的讚頌。

相對河南,劃旱船在陝西、陝西等地方就要複雜得多,它們那裡的表演可不止一人,分坐船者、艄公和小丑。坐船人從一個到六七個不等,艄公帶路,裝扮滑稽的小丑左手拿槳,十分搞笑。那樂器也是極多,大鑼、小鑼、鼓……熱鬧不已。

不曾想上學時經常拿來嬉戲的“廁所所長”也真有其說,而且和元宵節關係匪淺。有傳說言:一位叫紫姑的小妾被大房嫉妒,並於正月十五遭其毒手死在廁所,從而成了“廁神”,被很多人祭奠。

又有傳說:紫姑只是一個貧窮、善良的普通女孩,後因貧窮死於正月十五,深受人們的同情,當時人們為了表示懷念,便有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習俗。到了當天晚上,人們用稻草等道具紮成和她模樣一般的稻草人,並站到紫姑經常幹活的廁所等地方迎接她、安慰她、陪伴她……


鬧元宵,聽喧笑——千古詩文話“武獅”,正月中旬猜燈謎


這便是我國古代元宵節的習俗之一——迎紫姑,紫姑又叫戚(七)姑、廁姑、坑三姑。正月十五,為迎紫姑,眾多女子在夜間占卜蠶桑等事宜,可見當時對這一習俗的重視。雖然傳說無證可考,無史可查,但迎紫姑能被作為元宵節習俗之一併廣為流傳,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真誠與善良。

河北省的元宵節習俗中,拉祿碡可以說是石縫中開出的花兒,它源於根,起於根,與人們的勞動生活息息相關。

拉祿碡這個名字證實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句話,單單從名字看,它怎麼也不像一種和勞動生活有關的舞蹈。然而它偏偏是舞蹈,而且還源於生活,表現生活。它的伴奏樂是打擊樂,有:大鑼、大鼓、水鑔、鐃等。

天涯海角,大江南北,正月十五,我們與獅共舞。此刻,我們翻過巍峨的高山,越過奔騰的江河、走過溫婉的小橋,淌過涓涓的流水……一起歡度元宵節,南北一家人,天涯共此時。

元宵節之舞獅、迎紫姑……習俗不可不知的常識:

1.舞獅子中的南獅流派比較多,外形和性格上都各有特色。外形方面:英德有“雞公獅”,佛山有“大頭獅”,中山有“鴨嘴獅”,東莞還有“麒麟獅”……性格方面:白鬚的獅子沉著剛健,黑鬚的獅子英勇無比,灰白鬚的獅子粗狂好戰。

2.踩高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是民間盛行的一種技藝表演,屬於古代百戲的一種,並非元宵節獨有的習俗。

3.古時候的迎紫姑習俗,多由女性進行,男的一般不參與。這一習俗在現今的正月十五已經消失。

4.文中所述的很多活動,如踩高蹺、劃旱船、舞獅子等等並不單單出現在元宵節,只是大多地方在元宵節比較興勝。而劃旱船這一習俗當今保存完成的地方少之又少,只有一部分農村地區尚且留存。

紅素清/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