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追《大宅门》

1

前段时间看了个《大宅门》的评论,勾起了瘾,于是也跟着再追了一遍。


再追《大宅门》


第一部里都是演技炸裂的老戏骨,那视觉效果不是现在的流量小花所能呈现出来的。因为小说的取材真实,内里含义颇深,个人觉得一追再追,值。


第二部我感觉不如第一部好看,除了年轻的演员太多以外,情节也不如第一部紧凑。特别是后来的豪门狗血,我懒得看,直接跳过。


因为钱而滋生的恶,真实也恶心。


我最喜欢二奶奶,至爱她年轻时的精明强干,运筹帷幄。她的主见,胆识,能力,才情等等都让我心生好感。尽管她上了年纪后的有些做法实为不妥,但可以理解,世人都受时代的局限,她也只是个凡人。


如此有些小瑕疵,让我更觉真实饱满。


再追《大宅门》


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2


二奶奶在白家最难的时候接管了钥匙。那时真叫一个难,没活路的难。在那个女人足不需出户的时代,她被现实所迫,在各种鸡鸣狗盗之事里装傻充愣,与各色卑鄙龌龊之人曲意逢迎。


今天的我也算是走了些路,经了些事,见了些人,但仍是不敢想象她一路的惊恐和气愤,还有无助。


大宅门崛起的兴旺,有迹可循。从古到今但凡敢闯敢拼之人,只要有善良保底,智慧作辅,基本都是英雄和功名互生。在此基础上,将惜福惜名贯穿始终,大多可以借势一飞冲天。


在冗长的岁月里,二奶奶用生命的火把,照亮了宅门无边的夜。她遇了多少难,尝了多少险,只有她自己清楚,连那个枕边人,她也没吱声。因为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风险,她实在是怕得紧。


好在风吹雨打,孤军奋战的日子因为七爷景琦的出息而结束。


再追《大宅门》


二奶奶是个特别能拎得清的妈。七爷儿时的那位季先生,之所以能有机会在他生命里刻下至关重要的一笔,还是因为二奶奶的冷静,中立,注重结果的智慧。她力排众议对先生绝对信任,给白七爷今后创造令人咋舌的王国奠定了基础。


看顽劣异常的七爷在季先生的教育下日渐不同,我脑海里反复出现韩愈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遇见伯乐,靠命。没法强求。


命无人能改,但我们能给自己修运。这部片里很多的片段都告诉了我们善良的力量能对抗各种意外,滚滚红尘里,唯大爱才可以化解许多人生莫测的事物。


再追《大宅门》

3


我们该常怀慈悲之心,时有敬畏之意。特别是每一集的片头歌尾,当我看到那个跪向宅门的长辫人,都能想起他在六十岁那年拍成《大宅门》时说的:满眼都是泪。


一部用几代人的生命来完成的著作,值得后人多多学习借鉴。


再追《大宅门》


为了向复杂的宅门人交代,二奶奶狠心赶走了儿子和怀着身孕的她不能认的媳妇。临走之前,七爷隔着门的一声包含万千情绪的妈,还有那几乎同时的直挺挺一跪,镜头无缝切换的是门内一个激灵坐起却硬是没有出门、热泪盈眶却生忍着不能出声的妈,让我的泪哗啦啦。


巷口那个偷偷看着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爹,不可出来说什么,连一声交代都不可以有,他的眼里是浓得化不开的不舍和不放心。儿子看懂了爹的情非得已,满身满脸满眼都是深情。


追剧的我在这一刻涕泪齐下。


现如今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不是包办,不是管制,不是打压,也不是一味的顺从和赞美,而是身体力行地引导,宽严相济地奖惩。不会教育的时候,闭上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教育。


再追《大宅门》


二奶奶在她那个年代就做到了如今才得以推崇的教育真经,怎能让人不心生敬意?


有个人品笔直,能力超群的妈,七爷也是想当然的差不了。


争气的七爷不是一般的光宗耀祖,可,一样年关难过。二老太太体恤地对儿子说,每个人活这世上都是九九八十一难,都得一关一关地闯。


说到底不过是这句“大有大为难,小有小为难”的俗语。


谁一辈子都能遇到熬的阶段。人就像茶,得受得了高温的熬,浮沉卷舒均要费一番功夫。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经历是最大的财富。


再追《大宅门》

4


没有七爷的日子里,二奶奶是宅门的灵魂人物。有了七爷后,二奶奶慢慢退居二线,再到后来不知不觉间享受了“老佛爷”般的待遇。宅门里的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对她都是百般顺着的“孝”。


就如杨九红所说,孝是对的,可这前面加了个愚,就……


再追《大宅门》


身处这个年代,我更赞同孝首先是让自己拥有能过好自己的能力,不让家人牵挂,不让爸妈费心,然后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站成一棵不退缩的大树。


然后正确尽孝。老人的有些错,姑且任之,因为无伤大雅,但有些错,还是需要冷静纠偏。比如老太太那种对隔辈疼得没边的情况,顺的后果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七爷顿着拐道,你们这些人比日本鬼子,八国联军更不好对付。


敬业在去采买药材的路上,不成体统的带个伺候丫头的壮举,就是因为有老太太这个尚方宝剑。娇生惯养的他有对早起的怨气,也有对吃喝的不满,后来干脆人影儿不见的欠下了十二万的赌债。当时的白面八毛一袋,他在被当人质抵押时,还能“心宽似海”地抽着大烟鬼混。


再追《大宅门》


醉生往往伴随梦死。


尽管有个照死里揍一顿的爸,可也有个大哭护短的妈,最后如《红楼梦》里宝玉挨打时的王夫人一样抬出了老太太,再然后理直气壮的爹也不敢怎么大管了。因为二奶奶说,不就是十几万银子的事吗?咱们家还在乎这个呀。


老太太不知道的是,她觉得不需要在乎的这十几万银子,需要那个她至死也没瞧得上的“窑姐”出手相帮。


5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试图理解别人,可是有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哪怕是亲人和爱人之间,我们都要耗尽一生去寻求彼此的理解和关爱。如果有坦诚,能沟通,这个世界将会少了很多悲剧。


悲剧的产生不过是敬一丹在书里写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人们说着相同的语言,又说着不同的“语言”,相互听不见、听不懂,甚至不想听,于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白驹过隙的动态生活里,我们需要静态的反思。反观过去的遗憾,欠缺,教训,思考将他们化为日后有用的东西。


此叫成长。


姨奶奶杨九红是个让人由爱能生恨的可悲女人。她的不明智,她的倔强,她格局的不够大,胸怀的不够宽都是她悲剧人生的引线。


唯在心里替她叹一声,时也,命也。


再追《大宅门》


她是勇敢的,可她也是无知的。她并不知道她享受了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所许可的东西,就必然得承担起一切的后果。包括二奶奶对她身为窑姐的轻视,无视她而抱走她孩子的决定,甚至后来离世也不许她戴孝等等都属她必须承担的后果。可她对此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所以每次事到临头她都崩溃得只愿死去。


她不懂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有为自己行为负全责的意识。


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抵挡自己追求过程中的风险,不如放弃。否,你哭天抢地的时候,又怪得了谁?


我庆幸自己活在这个开放的时代,能有机会理智地看她。首先她肯定是个有胆识的女人,敢做也能做,但她在生活上太过依赖那个男人,在精神上也太过依恋这个男人,所以慢慢地她没了离开的勇气和能力。


为母则刚。可老天没给她第二个孩子的机会,她失去了从头再来的动力,尽管她曾艰难地走出过第一步。


再追《大宅门》


张爱玲曾说,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可是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饭,穿他的衣。


那是女人的传统的权利,即使女人现在有了职业,还是舍不得放弃的。


但舍不得归舍不得,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还是应有决断之心。


七爷的硬伤,是只要涉及到妈,就没理可讲,一味顺从,毫无原则,即便明知是大错,也一概全顺。结果是让杨九红这个本可以不这样的女人,溺死在了女儿不肯认自己的心的苦海里。


再追《大宅门》


老年的二奶奶有过头的一意孤行和不管不顾的任意妄为,留给后人的是永远的良心债。老年的七爷在杨九红灵前捧着一炷香忏悔:是我对不起你……


为何活到了这般田地?留待后人警醒。


6


二老太太的前半生是个善于选择,冷静理智的大女人,因为她活得够努力,所以她也过得有滋味。她的心宽且大,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争取自己的收益最大化,看上去成全了别人,最终的结果是成就了自己。


整个第一部看下来,这个宅门的三起三落,让人揪心。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奶奶痛心疾首时问,冤冤相报何时了?她一身正气时道,冤家宜解不宜结!全力保家时,她秉行的是宽厚待人。


再追《大宅门》


我欣赏她的宽厚,想起时下的这句:昔日你爱答不理,如今你高攀不起。人啦,都别活得太势利,永远记得我佛云:众生平等。


我喜欢的那个教练曾在他的文里写:人这一生,所食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所饮不过几杯起起落落。百川终入海,世事终归尘。不论贫富,灵魂的神殿里,我将供奉强韧和温暖。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门功课,叫接受。接受阴晴圆缺,接受爱憎美丑,接受亲人离开,接受一切无常。而强韧可以让自己在无常里有颗平常心,温暖可以让生活在平常里少些无常。


老太太最后那个大寿的排场和破费,真也有点类似《红楼梦》里那最后撑着的一个月圆夜。我没那本事让自己这辈子如此辉煌,但我知道,即便有这实力,我也永远不会如此败福。


说到底,一切不过是下人们评说的,七爷要面子,要宅门的面子。


所谓的面子,不过就是伪装。我倒更接受这有些混不吝的话:不要脸,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属于有勇气敢于直面生活和自己的人。当你不要脸的时候,卸下了虚伪的包袱,会显得大气而洒脱,也会给人一份轻松和自在,给自己一份自信和从容。


如此,也许收获的是更有脸吧。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愿宅门悲剧永不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