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先知不幸,再知幸福,文



「语音版」先知不幸,再知幸福,文/「英」阿兰·斯蒂芬

过去两千年间,哲学家们试图定义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但实质上他们关注的是阻碍人们获得幸福的东西以及让人们感到痛苦和绝望的因素。

  幸福哲学包含三个主题:拒绝欲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会尊重生活本身的形式。以及重视节制。

  诸多思想家都以拒绝欲望、盲目的野心和感官享乐作为获得幸福的途径,他们只赞成品味现在和享受此时此刻。正如斯多葛学派的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公元前4—65)所写:“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祝福就在我们心中,就在我们所能触及的范围之内。聪明的人无论他的命运是什么样,都会感到满足,而不会去渴望他所没有的东西。”

  出生于丹麦的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在1844年撰写的伦理学专著《非此即彼》中同样信奉“活在当下”的美德。克尔凯郭尔常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存在主义有时被错误地描绘为一种恣意的阴郁哲学,他将美学与真正的道德生活区分开来。认为一旦人们拒绝了美学生活,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真实的生活,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他说:“生活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体验的现实。”

  现在广为使用的“焦虑”一词, 就是克尔凯郭尔在《焦虑的概念》一书中首次使用的,丹麦语中它表示“不安”或“惧怕”。他认为选择的自由使得人们永远处于焦虑状态中。对于后来的存在主义者而言,这个词形容的更像是一种对自身、自我原则和其他人负有责任的状态。

  2018年3月,涵盖155个国家的年度调查《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发布,丹麦连续7年位列最幸福国家。“主观幸福感”的结果是通过对犯罪率、平均收入、公民参与度和公民健康指数等客观数据得出的。尽管丹麦具有高度的政治稳定性、高品质的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体系,以及相对较低的犯罪率,但生活成本和税收也都很高。

  然而,丹麦之所以位列榜首,是因为他们有一些更为主观的幸福指标,最突出的是在丹麦被称为“舒心”的文化现象。“舒心”类同“惬意”“温馨”,通常用于形容与他人分享经验或融洽的社会互动。比如老朋友的愉快午餐,与家人在海边的野餐,在寒冷冬夜的熊熊火堆旁喝一杯温暖热可可,可用在多种场景下。按当地风俗,感谢晚宴主人的款待时,可以宣称这是一个“令人舒心”的夜晚,如果你不这么说的话,是不礼貌的。

  “舒心”概念在丹麦人文化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心理学界开始着手研究其他国家是如何做的。克尔凯郭尔尽管并没有创造“舒心”这个表述,但他泛泛地提到了把生活当作一种体验,让我们从焦虑、压力和绝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就是“舒心”的早期拥护者。

  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的名字在希腊语中意为“被人们选择的”。他作为原子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而闻名于世,人们普遍认为他写下了六十多部不同主题的著作,包括道德、伦理和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代将德谟克利特描绘为一个热情和快乐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被称作“高兴的哲学家”。据说在进行科学和哲学研究与写作的同时,他还喜欢旅游。游览过古老的城市巴比伦,并沿着埃及、西亚和印度徒步跋涉。

  如今广为流传的一系列关于幸福哲学的谚语和格言,有很多被认定是德谟克利特而非其他人的思想贡献。与他和善的性情相一致,他将高兴视为一种保持灵魂纯洁的方式,“幸福并不存在于牛群或装黄金的罐子中。幸福,就像悲伤一样,是灵魂的一种属性”。

  德谟克利特宣扬,人类生活是脆弱、短暂的,充斥着焦虑和难题。同样地,导致不幸的大多数困境都源于我们对所没有的事物(例如金钱、地位和权势)的渴望。我们应该珍视我们所拥有的,思考真正能为我们带来幸福的事物是什么。他认为:“高兴或安乐,是在适度满足的和谐生活中产生的。过度或匮乏会带来永恒的动荡,并对灵魂产生干扰,而被扰乱的灵魂既不稳定也不愉快。”

  简言之,德谟克利特主张拥有一种适度满足的生活,并提防那些被其他人“羡慕或欣赏”的事物。通过仔细观察“那些处于痛苦和折磨之中的生活”,人们会意识到适度满足的生活具有无比的价值。而且,一旦抑制住了贪婪的欲望,人们的灵魂就会停止受苦,活得更祥和,最终远离生活的诅咒,譬如“嫉妒、猜忌和怨恨”。

  播种节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为女神德墨忒尔和她的女儿珀尔塞福涅而设,祭拜和供奉是为了提升女性生育能力和农作物产量,祈求孩子和丰收。只有女性能参与,男性禁止参加。其中传统之一是烤制长条面包,并将其放在祭坛上。德谟克利特的姐姐曾被选为“委托人”(祭坛仪式中纯洁的女性)。可她害怕离开后身患重病的德谟克利特会死去,但德谟克利特保证一定会坚持。结果他果然活了下来,并声称是靠吸入空气中新烤面包的香气坚持下来的。而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哲学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