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先知不幸,再知幸福,文



「語音版」先知不幸,再知幸福,文/「英」阿蘭·斯蒂芬

過去兩千年間,哲學家們試圖定義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但實質上他們關注的是阻礙人們獲得幸福的東西以及讓人們感到痛苦和絕望的因素。

  幸福哲學包含三個主題:拒絕慾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學會尊重生活本身的形式。以及重視節制。

  諸多思想家都以拒絕慾望、盲目的野心和感官享樂作為獲得幸福的途徑,他們只贊成品味現在和享受此時此刻。正如斯多葛學派的羅馬哲學家塞內加(公元前4—65)所寫:“對於人類而言,最大的祝福就在我們心中,就在我們所能觸及的範圍之內。聰明的人無論他的命運是什麼樣,都會感到滿足,而不會去渴望他所沒有的東西。”

  出生于丹麥的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1855)在1844年撰寫的倫理學專著《非此即彼》中同樣信奉“活在當下”的美德。克爾凱郭爾常被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先驅,存在主義有時被錯誤地描繪為一種恣意的陰鬱哲學,他將美學與真正的道德生活區分開來。認為一旦人們拒絕了美學生活,他們就可以自由地體驗真實的生活,並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他說:“生活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體驗的現實。”

  現在廣為使用的“焦慮”一詞, 就是克爾凱郭爾在《焦慮的概念》一書中首次使用的,丹麥語中它表示“不安”或“懼怕”。他認為選擇的自由使得人們永遠處於焦慮狀態中。對於後來的存在主義者而言,這個詞形容的更像是一種對自身、自我原則和其他人負有責任的狀態。

  2018年3月,涵蓋155個國家的年度調查《全球幸福指數報告》發佈,丹麥連續7年位列最幸福國家。“主觀幸福感”的結果是通過對犯罪率、平均收入、公民參與度和公民健康指數等客觀數據得出的。儘管丹麥具有高度的政治穩定性、高品質的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體系,以及相對較低的犯罪率,但生活成本和稅收也都很高。

  然而,丹麥之所以位列榜首,是因為他們有一些更為主觀的幸福指標,最突出的是在丹麥被稱為“舒心”的文化現象。“舒心”類同“愜意”“溫馨”,通常用於形容與他人分享經驗或融洽的社會互動。比如老朋友的愉快午餐,與家人在海邊的野餐,在寒冷冬夜的熊熊火堆旁喝一杯溫暖熱可可,可用在多種場景下。按當地風俗,感謝晚宴主人的款待時,可以宣稱這是一個“令人舒心”的夜晚,如果你不這麼說的話,是不禮貌的。

  “舒心”概念在丹麥人文化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心理學界開始著手研究其他國家是如何做的。克爾凱郭爾儘管並沒有創造“舒心”這個表述,但他泛泛地提到了把生活當作一種體驗,讓我們從焦慮、壓力和絕望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他就是“舒心”的早期擁護者。

  德謨克利特(前460—前370)的名字在希臘語中意為“被人們選擇的”。他作為原子主義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而聞名於世,人們普遍認為他寫下了六十多部不同主題的著作,包括道德、倫理和如何過上幸福的生活。

  當代將德謨克利特描繪為一個熱情和快樂的人,這也是為什麼他被稱作“高興的哲學家”。據說在進行科學和哲學研究與寫作的同時,他還喜歡旅遊。遊覽過古老的城市巴比倫,並沿著埃及、西亞和印度徒步跋涉。

  如今廣為流傳的一系列關於幸福哲學的諺語和格言,有很多被認定是德謨克利特而非其他人的思想貢獻。與他和善的性情相一致,他將高興視為一種保持靈魂純潔的方式,“幸福並不存在於牛群或裝黃金的罐子中。幸福,就像悲傷一樣,是靈魂的一種屬性”。

  德謨克利特宣揚,人類生活是脆弱、短暫的,充斥著焦慮和難題。同樣地,導致不幸的大多數困境都源於我們對所沒有的事物(例如金錢、地位和權勢)的渴望。我們應該珍視我們所擁有的,思考真正能為我們帶來幸福的事物是什麼。他認為:“高興或安樂,是在適度滿足的和諧生活中產生的。過度或匱乏會帶來永恆的動盪,並對靈魂產生干擾,而被擾亂的靈魂既不穩定也不愉快。”

  簡言之,德謨克利特主張擁有一種適度滿足的生活,並提防那些被其他人“羨慕或欣賞”的事物。通過仔細觀察“那些處於痛苦和折磨之中的生活”,人們會意識到適度滿足的生活具有無比的價值。而且,一旦抑制住了貪婪的慾望,人們的靈魂就會停止受苦,活得更祥和,最終遠離生活的詛咒,譬如“嫉妒、猜忌和怨恨”。

  播種節是古希臘最重要的宗教節日之一,為女神德墨忒爾和她的女兒珀爾塞福涅而設,祭拜和供奉是為了提升女性生育能力和農作物產量,祈求孩子和豐收。只有女性能參與,男性禁止參加。其中傳統之一是烤制長條麵包,並將其放在祭壇上。德謨克利特的姐姐曾被選為“委託人”(祭壇儀式中純潔的女性)。可她害怕離開後身患重病的德謨克利特會死去,但德謨克利特保證一定會堅持。結果他果然活了下來,並聲稱是靠吸入空氣中新烤麵包的香氣堅持下來的。而這也是一個有趣的哲學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