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叛逆?從科學角度解釋,和青春期大腦發育特徵有關

在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當孩子大一點開始上學後,教育的責任一部分就轉向了學校以及社會,儘管父母身上的“擔子”減輕了,但是內心的擔憂卻從不會少。

青少年時期是問題的高發期,我們常常在各路媒體的報道中看到關於青少年犯罪的負面新聞,於是家長們對自家孩子的擔憂更甚,不可否認的,青少年這一階段父母是最擔驚受怕的,既要擔心孩子的學業,又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

有家長說孩子為了考上重點高中,到了初三下學期幾乎每天都埋進了書堆中,一天睡6小時候,拋開在校學習的時間,回家以後還要做功課,給自己“加練”,都說學習是自己的事。

但是看到孩子這樣讀做家長的也會心疼。確實現在孩子的學業壓力要比過去大得多,學習任務重,更重要的是競爭更激烈了,如果不努力就意味著放棄,在大家都在進步的環境下孩子連停下腳步休息的機會都沒有。

除了學業壓力外,青春期容易叛逆這事作為父母的曾經也都經歷過,而頻頻在新聞中出現的校園暴力、未成年犯罪事件也在青春期多發,從科學角度解釋,這其實和青春期大腦發育特徵有關。

孩子青春期叛逆?從科學角度解釋,和青春期大腦發育特徵有關

認識大腦發育規律

青春期的孩子們很難讓理智控制突如其來的情緒衝動,儘管這一時期人腦負責情緒反應的系統已經發育成熟,但是負責複雜性思考以及決策的部分卻還在發育中,這也是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衝動,犯錯的原因。

人腦中負責情緒反應的系統是大腦邊緣系統,這一部分通常在10-12歲就會發育成熟,大腦邊緣系統除了負責管理情緒外,還負責管理記憶。

因此在這一時期家長要更多地給孩子正面的影響,比如鼓舞、激勵,這樣孩子才有擁有更多正面積極的人生記憶,相對應的,父母要減少對孩子的責備、挖苦甚至體罰,不好的記憶嵌入會對孩子施加長久而負面的影響。

孩子青春期叛逆?從科學角度解釋,和青春期大腦發育特徵有關

負責複雜性思考和決策的部位在大腦前額葉皮質,這部分發育緩慢但是很重要,影響著深度學習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比大腦邊緣系統的快速成熟,大腦前額葉皮質需要到25歲後才會逐漸發育成熟。

成熟的大腦前額葉皮質會幫助人們去考慮更長期也更深遠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在此之前人們就做不到考慮周全,只是相對的,成熟的前額葉皮質能讓人們在思考時更全面也更有深度。

前額葉皮質在強化認知上的作用同樣重要,人的社會屬性註定需要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時駕馭複雜的關係,分清敵我,保護自己,而對於青春期人群來說,前額葉皮質還有一個重要的社交功能:吸引配偶。由於青春期階段這一部分並沒有發育完善,因此青少年們這時候一方面開始出現懵懂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在感情問題上遭遇挫折。

大腦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質本該是兩個協同作用的部分,但是由於發育程度不一致,導致一些人在青春期會變得情緒化,在思考不周的情況下做出出格行為。在深入思考前,負責傳遞情緒的系統已經走在了前面,情緒化行為以及不顧後果的行為出現概率大大增加。

孩子青春期叛逆?從科學角度解釋,和青春期大腦發育特徵有關

青春期問題共性引發的思考

瞭解了大腦發育的規律,不難理解青春期問題為什麼會如此普遍,這些行為不分地域不分階層,甚至不侷限於人類,“青春期問題”在哺乳動物身上同樣會發生,當然出現在哺乳動物身上是有其必要性的,比如防止近親繁殖,保障種群的基因健康,當然危害也有,大腦發育到這一階段好奇心增強,對於一些哺乳動物而言好奇心往往會讓它們付出生命代價。

除了衝動、情緒化之外,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特徵還有以上提到的好奇心,對於新奇的,自己不了的東西都渴望去探索,富有冒險精神是青春期的共性。

進一步的,有了相同的志趣,青春期人群也更渴望和同齡人互動。這一變化作為父母的感受最深刻,小時候很粘人的小傢伙們長大後開始疏遠,忽視父母的意見,轉而更在乎身邊同齡人的看法。

針對這些問題,父母在和青春期孩子的溝通和相處上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首要的就是轉變心態,孩子開始刻意拉開和父母的距離,這時候父母也不要為此患得患失,淡化自己掌控的心態,讓孩子接觸外面的人外面的事,而作為父母的只需要在遠處默默觀望,必要時站出來就好。

親子關係是什麼時候開始陷入危機的?大部分人給出的答案就是青春期,由於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青春期變化,一味地想要將脫離自己懷抱的孩子拉回來,以此產生的矛盾會越積越多乃至關係破裂。距離產生美,在這一時期同樣適用於親子關係。

孩子青春期叛逆?從科學角度解釋,和青春期大腦發育特徵有關

自由和規則

現在的父母一邊嘗試給孩子更多的自由,一邊苦惱於如何平衡規則和自由比重。沒有邊界的自由顯然實不可取的,用規則培養良好習慣,用自由培養獨立自主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二者在教育中同樣重要。給孩子愛和尊重是自由的表現,但是沒了邊界,執行起來就成了溺愛。

自由其實也可以是有規則的自由,在這裡舉個生活例子就能很好地理解,比如放任孩子晚睡晚起就是沒有限制的自由,同樣也是不負責任的自由。關於秩序和規則的培養,和給孩子自由以及尊重並不是一個對立面,二者是可以相互結合的。

放任的自由不行,刻板森嚴的秩序同樣會造成負面影響,在條條框框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以及好感都會被逐漸消磨殆盡,特別是在青春期,父母的強壓會積蓄孩子的叛逆情緒,一旦爆發後果難以預料。

現代教育的重心不再是唯成績論,多元的培養還關乎道德、品質、個性、視野等等,因此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在做功課時漸漸埋低了頭,背起書包上學漸漸頹唐的雙肩,不妨讓孩子們也喘一口氣,轉換環境,改變視野,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