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攸县新市镇界江苏氏祠堂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攸县新市镇界江苏氏祠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攸县新市镇界江苏氏祠堂

苏氏祠堂座落在(湖南省株洲攸县)新市镇界江村苏家岭下枫仙岭东面的茂密林间,朝向东南,前门映入眼帘是长形的“官人塘”,当阳光照耀,波光粼粼,泛出红润,好似云卧的仙女,清澈透明又似飞舞的绸缎,风云的变化尽收眼底。祠堂后面山峦叠翠,山顶有“枫仙寺”,风随佛经嗡嗡,木鱼得得,鸟语啾啾,茶花带露,沁人心脾。

祠堂的整体建筑是效仿光绪年间“东坡学校”【苏家老祠堂】,典雅挺拔,古色古香,.托檐的四根柱上写着“官封学士名噪词坛自有文章传后世,族继眉山脉衍湘水徙从燕翼驭长风”“龙潭歌未罢水起风生梦逐千重皆击楫,岭下景无垠云兴霞蔚花开万点正逢春”的诗联,檐面画着二龙戏珠,与龙相接的苏轼诗词《满庭芳》《水调歌头》当云霞飘动的时候,龙好似在翻身腾飞,苏轼的诗词灵动着与蓝天相拥。步入祠堂内墙壁上映入眼帘的全是诗,在诗的海洋里叫人如痴如醉。中间天宛里两处花池一颗桂花树一颗茶花树和六根擎天柱,一红一绿,一静一动,搭配惬意,特别是每至八、九月桂花、茶花飘着浓郁的芬芳,让人沉醉。

堂上正中安坐着苏氏先祖苏轼大文豪的雕像,宽袍大袖,高冠飘髯,手拿书简为百姓请命,脸微长而颊丰,眉扬鼻直,双目眯笑而远视......高堂上书写着《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引入我们穿回到公元前一千年间……苏轼一生忧国忧民,满腔情怀,由于被人陷害,官位一贬再贬。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心胸豁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凭生”;感伤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感概时“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失意时“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无能是逆境还是顺境,无能是艰辛和悲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总有乐观的心态直面生活,“欲将诗句绊余晖,一洗人间万事非”。当朝廷再次启用他时,公元1085年在调派登州的途中看见自然灾害的农民感发怜悯写下了“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的诗句。登州【山东蓬莱】任大守只有五天时间,苏轼根据地域情况立即向朝廷上书两道奏折,一为海事国防;二为官府把盐税并入盐价,垄断盐业,老百姓自己晒的盐政府规定不能吃,政府低价收购,高价卖给老百姓,为百姓请命,两件事都得到了皇帝准奏。当地的百姓欢天喜地,为了感恩苏轼,把三月三日编成苏轼与八仙见面,为人间救苦解难的神话,作为后人传诵。是的,无能是为官做事,为民造福,无能是发奋读书,功成名就,苏轼给后裔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分布两省三县十三个乡镇一万余人的苏轼后裔,把苏轼当作学习的榜样,前进的灯塔。每年7月12日苏氏族人身着盛装,带着供品,在祠堂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香烟缭绕。追忆先祖遗风,承蒙先祖庇佑,确保仕途平安,幸福安康。苏氏族人把祭祀活动作为一个载体,让苏氏后裔读家训,叙亲情,讲团结,守国法,讲诚信,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富裕。激励后人,仰先祖,崇人文,尚美德,讲奉献,励精图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攸县新市镇界江苏氏祠堂

祠堂是一本文史,是一本教科书,苏氏九修族谱有记载苏氏先祖苏味道【公元648——705】,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苏丘村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20岁考举进士,武则天当政时,跻身宰相,辅佐九年。中宗即位,因政见不同,贬为四川眉山刺使,其一子苏佑中书舍人留在眉山,苏佑的第四代出了苏洵,苏洵儿子苏轼、苏辙【三父子唐宋八大家】。苏轼的第三个儿子苏过,北宋文学家,苏过的大儿子苏符南宋礼部尚书,宋末元初由眉山迁住洪都【南昌】。九世祖元臣元末年间从洪都【南昌】迁住茶陵。到了明朝洪武辛未公元1391年间十三代子孙苏典【员外郎】,从茶陵迁入攸县龙潭【白龙江一带】,后改迁杉山岭【苏家龙】,土地肥沃,旱涝保收,风水宝地,有位进士王砚亭路过此地,触景生情“杉山无俗气,山谷有清音。”苏氏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历经了朝代更替,王朝易主,坎坷崎岖,沧海桑田的风云变化。苏氏族人每到一个地方,呼吁族人齐心协力建公祠,一是让逝去的亡灵有个栖息之地,镌刻上逝祖的名字让后人祭拜,形成宗族的凝聚力,昭示家族的传统美德。二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制定族规教育,让族裔遵纪守法,爱国家爱家庭。三是利用宗祠办学校,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苏轼三十二世祖源泉,民国二十一年间湖南大学毕业,后任茶、攸、安三县督学官,源泉看到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不重视,学校分布稀少,很多子女求学难,为振兴民族文化,竭尽全力倡导苏氏族人把“苏家祠堂”,改为了“东坡学校”自己任校长抓教育,让方围八里十里的其他姓氏也来到了“东坡学校”读书,读书子弟越来越多,三十一世祖子宜看见学校学生拥挤,祠堂祭祖的房子成了老师的办公室,为了让孩子们既要读上书又要让先祖亡灵有个栖息之地,于是倡导族人齐心协力,并用自己一生积蓄扩建了祠堂,解决了当时的难题。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把“东坡学校”【苏家祠堂】全部拆掉了,当时的情形,老百姓无不感到痛心!现在的苏氏祠堂,是苏氏族人 齐心协力,捐资捐物2006年农历7月12日建成的。苏氏祠堂成立了基金会,凡苏氏后裔考举本科以上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困难的学生给予救助,家庭出现天灾人祸的给予扶助。有位八十多岁老人苏金元说“基金会办得好,一个给我们政府减压,二个体现苏氏家族的大爱。”这是苏氏史上又一创举和辉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攸县新市镇界江苏氏祠堂

春华秋实,现有从祠堂走出的苏氏子孙在政治界局级干部61人,处级以上9人、军界营团以上干部35人、教育界580人、医学界150人、还有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成绩斐然;成“家”之辈不胜枚举。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苏氏族人的骄傲和自豪!

苏氏村庄祠堂唯一古建筑,历经了沧桑和巨变;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村舍之间,镶嵌在苏氏儿女心中,镶嵌在高高的枫仙岭,镶嵌在洣水河畔,镶嵌在中华大地。

看!苏氏儿女劳耕之闲,汇聚祠堂,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美妙的旋律,随着村庄的缕缕炊烟袅袅飘起……

欢迎亲们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家风|扬正气,从关注开始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苏氏信息平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