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四川省仁壽縣文宮鎮有一條流域面積只有幾十平方公里的小河,過去曾被稱為吃人河,歷史上曾讓眾多鮮活的生命葬身烏龜沱。這條小河發源於二峨山,在場鎮附近,河床有道士灘、鬼堰口、天生橋、跳磴河四個坎,每個坎下都有一個竹竿探不到底的烏龜沱,人要是落下去,很難生還。尤其是那個鬼堰口,以前是一道尺來寬的石堰堤,堤端有個導水槽,槽上架有輪式筒車,水較大時筒車會自轉汲水,水較小時需要兩個壯漢爬車汲水,汲筒轉至頂端便將水倒入木槽內,流入高坎上的田裡。鬼堰口下淹死過的人最多,其中有過堰堤時失足落水的,有在堰下或河灘洗衣服被洪水捲走的,也有在沱裡打魚或游泳潛下水去就永遠出不來的……


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那時的人不懂科學,總是說那烏龜沱裡藏有落水鬼,專門在每年鬼節前後伺機拖人下水。的確,那些溺水事件大都發生在每年立秋前後。明明是天青日朗的好天氣,神不知鬼不覺地,一股浪頭從上游奔湧而來,盡數將河邊或正在過堤的人打入水下,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種玄乎而恐怖的現象曾讓很多人不敢從堰堤上通過。為止,人們才在堰堤下游不遠處另外修了一座橋,不料此橋在一次持續七天七夜的大水中被沖毀,後來因修築仁壽到簡陽的公路而在跳磴河修了一座寬暢而堅固的連拱石橋。人們又有了柴油抽水機,便把那鬼堰堤拆了,另外修了一個雙孔石橋,小時候我們常過此橋去上學,老師和家長時常囑咐我們打那兒經過時一定要百般小心,千萬不要在那兒玩水逗留,我還記得他們講的事故:


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那年是雷打秋,處暑前後多雷陣雨。那天上午,有位姑娘背了一揹筐衣服,頂著烈日去堰堤下的河灘上洗。由於經歷了長久的乾旱,小河幾乎已經斷流,露出了河床的底石。姑娘就在底石上捶著衣服。她聽到一聲響雷,抬頭望了一眼,太陽還高高地掛在天上,以為一時還不會下雨,便繼續洗她的衣服。突然河岸上幹農活的村民一聲高呼:“姑娘快跑,水來了!”。姑娘猛然抬頭一瞧,一道浪牆咆哮而至,她剛起身跑了幾步,便被浪頭吞沒了。幾天後,有父子二人過河去收稻穀,聽到在打雷,循聲而望,西北天空黑如油墨,烏雲正在朝頭頂上空湧來。父子二人立即將拌桶裡的稻子裝入籮筐,挑著往家趕,走到堰堤邊時,河水已翻堰。他兒子欲淌水過堤,被父親拉住。就在此時,河水陡然消退。眼看就要下雨了,父子便忙於過堤,剛走到中間,一股更大的洪水滾滾而來,將父子倆連人帶擔打下水。後來,又有結隊打魚者,一行十幾人,從下游逆河而上,來到此沱裡。沱裡魚較多,正當他們高興得喝彩之時,河水猛漲,打魚者迅即上岸,發現少了四個人,就在岸上呼叫,哪裡有人應啊,他們一定是潛水時被困在沱底的石穹窿裡了。那一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先後有七個人在鬼堰口喪生。


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經過現代科學洗禮的我們雖然不信鬼,但是一個人打橋上過時還是有點害怕,若是天色晚了,寧願多走一公里的公路也不從鬼堰口過。別的幾個烏龜沱裡也淹死過人,加上其它河段淹死的人,僅僅十來公里長的一條小河,那時平均每年要吞食一兩條人命。不過,現在好了,三十多年過去,再沒聽說這條河裡淹死人的消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條河屢屢吃人的?又是什麼原因讓吃人河“棄惡從善”的呢?

橫臥於四川盆地西部的兩個龍兄弟,歷史上曾幾度興風作浪,“烈龍一側身,水湧地翻騰。西蜀成西海,淹死萬萬民。”,這是對川西地震、水災和泥石流雙重災害的生動寫照。相傳大禹王使用法力鎮住了烈龍,後來又有李冰父子帶領巴蜀兒女艱苦奮戰,才造就瞭如今的天府之國。


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龍泉山脈將仁壽縣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的丘陵地區,以前的氣候遠不如現在溫柔。聽老一輩講,那時幾乎是十年九旱,冬春旱連著夏旱,尤其是入伏後,在烈日的烤炙下,稻田乾裂,禾枯苗黃,眼巴巴地望著山那邊電閃雷鳴,山這邊卻滴雨不下。盼星星盼月亮,雨來了,但是那種雨很不友好,我們這兒稱之為“莽雨”。比蠶豆還大的雨點,呼嘯而來,來勢洶洶,在泥地上濺起兩、三尺高的泥漿,砸爛田埂,沖壞耕地,僅需十來分鐘就會引發山洪,大量的泥沙被衝下坡來,淤塞溝渠,阻斷道路,掩埋莊稼。人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勞力去挖沙凼,挑沙返地。


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那時,有很多年份,全年大部分的降雨都集中在那一個多月的時間內,久旱後再澇,旱澇交替,讓以農耕為生的民眾苦不堪言。下莽雨時,由於雨勢迅猛,時間上過於集中,使雨水來不及向地下滲透,大部分以徑流的形式匯入河道,造成河水猛漲。二峨山區山勢陡峭,莽雨一來,雨水從山坡上傾瀉下來的速度會更快,彙集的洪水勢頭更迅猛。加上大雨點漿出的泥沙,使水流的破壞力大大加強,強烈地衝刷、刨蝕著兩邊的山體,極易造成山體塌方,塌方體滑入河道而成堰塞。後面的水又不斷湧來,被堵河道水位迅速上漲,蓄積了能量,然後堰塞體轟然崩塌,巨大的浪頭向下遊飛奔而去。因為來的速度太快,河邊的人根本來不及逃生,只能讓洶湧的洪流捲走。由於當年這個地方的雨季多集中在立秋前後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而且那種來勢洶洶的對流雨又多出現在午前至傍晚時段,人們去河邊活動的概率也較高,所以才導致溺亡事件高發。

那些年常年發大水,渾濁的、挾著砂石的洪水從坎上加速衝下,強烈地刨蝕河床,形成深切的烏龜沱。有人曾划著木拌桶到沱心,將大秤砣繫於長竹杆頭,伸入水下,秤砣未能著底,因此不知其深,水底的情況誰也說不準。由於水流從高坎上急速而下,必定在水面下形成漩渦。這樣的水面,看起來平靜,讓很多會水的人掉以輕心,然而下面卻是暗流洶湧,一旦被捲入漩渦,再被暗流帶進水底的石穹窿或卡在石縫間,終是難逃一劫。


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過去車輛少,人們外出多以步行為主,加上當時生產力水平低,經濟落後,沒有修築寬暢而平坦的橋樑。人們從簡陋的跳蹬、堤牆、天然石拱、石坎上過河,稍不小心便會因跘腳、踏虛、滑溜等原因跌倒,栽進下邊的烏龜沱裡。尤其是過河時的慌張和恐懼,更易使人失足落水。

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吃人河頻頻為患的結果。為了減少溺亡事故和旱澇災害,建國後,政府開始組織和發動群眾修橋、築塘,最偉大的工程則是位於龍泉山脈腹心的黑龍灘水庫。


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黑龍灘水庫實質上是都江堰水利樞紐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給仁壽人民帶來福利的同時,也改善了水文條件,順化了氣候。當時就有位道長預言,黑龍灘工程完工滿十二年後,文宮鎮將不會再有持續半年的大旱和破壞性很大的莽雨。果然,這些年我們這兒的氣候較過去溫柔多了。這些年冬季也常下雨,冬三月月降雨量超過10毫米的時候較常見,三個月總降雨量也常在20毫米以上。春秋季多以夜雨為主,有時下半夜,有時下一通宵,第二天中午前雨停。這些年下的雨多以小雨和中雨為主,即使下暴雨時雨點也不大,單個雨點質量超過100毫克的都不多見。即使到了雨季,雨勢也較緩和,雨水有足夠的時間滲入地下,不僅補充了地下水,而且降低了徑流量,清水下河,河水含沙量少,漲勢又不猛,對河床和堤岸幾乎沒什麼破壞作用,那些烏龜沱如今已消失,河灘上長滿了水草和灌木。


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有人會疑惑,水庫怎麼與氣候扯得上關係呢?因為水庫將雨季的雨水儲存起來,在旱季時再分配給灌區,擴大了旱季水的覆蓋面積,使旱季時灌區植被蔥榮。在冬季,植被覆蓋區比赤裸區空氣溼度大、地表溫度高,有利於形成區域小氣候。眾多小氣候成片連綴就會影響大氣候,降低陸地高壓,增大冬雨發生率。入夏後,植被的覆蓋和蒸騰作用可降低烈日烤炙下地表的溫度,使熱低壓不至於太低,從而削弱大氣的對流強度,以有效降低發生大風、冰雹和破壞性莽雨的概率。對同一地區大量的氣象資料分析可知,多年平均降雨量一定,冬春季雨量增多,夏秋季雨量就會減少,這就均衡了全年的雨量,有利於同時減輕夏季的澇害和冬春季的旱災。

黑龍灘水庫只是一個點,周圍的水庫還很多,諸如黃龍溪、三岔壩、李家溝等等。另外,還有星羅棋佈的堰塘,這些大大小小的蓄水工程連成一片,對氣候和水文的調節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吃人河從善,風調雨順,山青水秀,水利工程功不可磨


把都江堰樞紐擴展到龍泉山脈以東,是一個科學而偉大的決策,它結束了西澇東旱的歷史,解決了跨區跨季調水的問題。在此之後,又有很多姊妹工程開工、完成。三峽蓄水量相當於一百個黑龍灘水庫,還有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紫坪瀑等等,整個巴蜀大地幾乎成了蓄水盆。水的覆蓋面積廣了,均衡了氣候,使吃人河從善,讓莽陣雨止步,令連季旱消失,風調雨順,山青水秀,天府之國正邁向更宜居、更舒適、更環保、更燦爛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